一、故事中的庄子 与 庄子笔下的庄子
1、巨大的文本问题
故事中的庄子——指外、杂篇中的庄子,幽默的,诙谐的
外杂篇 ,是否是庄子所作
2、内七篇中的庄子——严肃的,哲学的
庄子本人出场4次
三次与惠施辩论+一次庄生梦蝶(辩论的品质不高,未构成思想对话关系)
洸洋自恣意以适己,文字难以琢磨,道理很难确定——用浅白自己的明确思想主张
3、庄子文本
荀子(前313-前238)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读过——参考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淮南子》——大量庄子引文(文本有调整)
《汉书·艺文志》——《庄子》52篇
传世本《庄子》——33篇
三玄——老庄易
魏晋注解庄子——司马彪(52篇注),崔譔、向秀、郭象(对52篇重新编辑整理,得到传世本,有荒诞不经的部分)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用到司马彪,崔譔和向秀;内篇众家并统;崔譔-《齐物论·道未始有封章节》班固说在外篇。
l 小结——
1) 汉代流传本,已经有内、外、杂的区分
2) 班固说……在外篇,证明当时,至少有一个版本,齐物论该章存在于内篇
4、作者问题
意见一(王夫之,钟泰,王孝鱼):内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不是庄子所作
(庄子后学,或后世学庄者所作)
意见二(任继愈):外杂篇是庄子所作,内篇不是。(史记庄周传都引用的外杂篇,没有内篇文字,司马迁去古未远)
意见三:都是庄子所作
意见四(王叔岷):《庄子》内外杂被郭象打乱了
l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借助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的使用习惯进行考证。
证据一:“精神、性命,道德”的双音节词连用
内篇无连用的情况,外杂篇中,三个词,有普遍连用情况共36次
证据二:内篇各篇中,概念相关的紧密性
内篇概念存在紧密的联系性,外杂篇整体联系性较低,而多单向与内篇发生联系
证据三:同时代,及早于庄子时代的版本,都未出现精神、性命道德的连用
韩非、荀子的时代,开始出现连用
王夫之:外篇通篇晚作,是后世学庄者模仿内篇所作
杂篇:内含庄子残本
苏东坡《庄子祠堂记》:断定四篇非庄子所作,盗跖,让王,说剑,渔夫
5、结论
《内篇7》:庄子本人所作,并且是本人编辑完成。极高完整性,完成度
《外篇15》:皆后世学庄子者所作。庄子无学生
《杂篇11》:庄子残篇+后世学庄者所作
6、庄子是旷世孤独者,没有朋友,没有弟子
并不认为自己的写作会对时代有影响,也不打算影响时代
不值得做什么,也做不了什么
不认为后世有人可以理解他——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