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作为一名亲身体验了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我想谈谈站在我的角度,所看到的中国教育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探索性的解决方案。以下观点是“异想天开”的,但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言,我认为是符合逻辑的。
问题1、强制分流,管入不管出
通过阶段性地考试来进行强制分流,每个阶段的提升都会强制卡掉一部分人,极少部分人选择再战获取重新分流的机会。分流后完成学历跃升,但进来困难,出去容易,也不乏这个阶段0提升“出站”的。研究生和博士的毕业稍微设了点门槛,但努努力做做样子,不出意外的话,顺利毕业没有问题。
所有策略都根据以下观点出发:学历本身反应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对于社会和管理者而言,简化筛选流程,提升社会效率。
学历和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还是延续目前。
但是每个阶段的跃升考试不再是1次,而是3次,取3次考核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成绩,并且如果3次考核成绩差距过大,有额外补考的机会,确保3次考核分数能反映真实水平。
下一个阶段的晋升和每个阶段的出站都以上述成绩为标准,出站成绩没达到及格线的,不赋予该阶段学历学位,可以选择复读,也可以选择放弃。
阶段的学习不再强制性按学年分配。可以提前申请当前学年的考试,考核通过即可申请下一阶段的学习。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阶段的学习也不再是学院制,你可以选择在校,也可以自学。
因为自学制度的出现,不再设立强制分流,根据个人水平,可以申请符合的阶段学习。
以上阶段教育不作任何年龄限制。
学校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制,取消提前志愿填报,你可以根据实际结果充分选择。
以上制度适用于所有阶段,从小学到博士。
2、硕博的毕业过分强调成果,轻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硕士及博士阶段的专业课教育一直都是走个形式的存在,开卷考试更是比比皆是。
我认为对于硕博而言,出站的考核除了添加科研能力的评判外,专业能力的考核同样重要,方案延续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考核就行,但是专业课一定得重视。
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实质上催生了大量科研论文的灌水和造假。
应当更客观地评价硕博的阶段性工作,对于有意义的阴性结果给予充分肯定。对于硕博期间的科研工作,应当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可以从以下纬度评估硕博的科研能力:工作量、研究深度、对研究领域前沿的把握、实验技术水平等,并开发一套成体系的打分系统,尽量做到客观,全面。
同样,受限于硕博科研所需的平台条件,允许任何人借助任何平台进行科研工作,同样可以申请硕博的出入站考核。
3、择业盲选,全凭感觉,再选择机会少。
同样的问题还有:各行业收入水平不透明,就业前景不明朗,高校存在一些鸡肋专业等等。
以上针对的是大学教育,信息的不对称是高中生选专业时面临的普遍问题。
对于专业的选择,其实第1点的考核制解决方案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任何人可以申请任何专业的考核,以成绩作为筛选指标。
附加一个条件:学生可以无限制选择切换自己的专业。
与此同时,社会层面应该提供就业选择工作支持,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在高三,乃至大学阶段更多地去社会实习,增长社会阅历,确保未来工作符合个人特长,兴趣等等。
高校方面也应该提供关于就业专业的具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工资、就业率、缺口、产业前景等等。
完善对学生的个人评估给出更适合的就业建议:包括人格分析、个人兴趣收集、个人多维度能力值分析、行业契合度报告等。
结语:站在我的高度和角度,我认为以上改革措施将更有利于激发全体公民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提升全体公民的素质,提升全社会创新水平,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改革的阻力一定是巨大的,因为以上改革对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是颠覆性的,涉及到的利益群体不仅仅是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但有一点是可以预见的:追求公平是社会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