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讲:致命结构的传递性
在之前的技巧里,我们发现了不少的解题思维和方法,不过这些结构都过于庞大,如果每一次我们都尝试去论证一番的话,可能会耗费很多时间,而且也做不到致命结构的灵活性,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一种新的视角,用来论证致命结构的是否:传递性(Transmission)。想要使用好传递性,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Part 1 先来看一个示例

如图所示,这个结构就是之前我们说到的那则示例。如果r78c1只能是6和9的话,这便会使得这个结构涉及的所有区域(行、列、宫)里都会产生一个数对或三数组结构,而显然这个结构形成的形式是可以产生交换的,而且交换的填数模式并不会影响什么,因为填数还是那些数字,而交换并不会影响到数对和三数组本质的变化,所以这样便产生了致命形式。
而我们的传递性是这样的一个方式来“降解”结构。我们发现,{r6c79, r7c7, r8c9}(49)是四个只有4和9的单元格,如果我们补充两个单元格在诸如r78c5的位置,让它们也只能放下4和9,这一定会使得原本四个单元格和我们新添加的两个单元格共同构成的六个单元格形成UL的致命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去想这个问题。既然我们能够让这个结构形成致命形式,那么我们就去掉这四个单元格,而与之让结构补上r78c5(49),然后再去论证剩下的这一部分是否能够形成致命形式即可。
接着,我们再来看,剩余的六个单元格(注意,此时原本只剩下四个单元格,但由于刚才我们补充了r78c5(49),此时我们也算进去)将构成拓展矩形的致命形式,所以原结构也可以说明是致命的。
这个说法听起来相当奇怪,我们甚至随意占用了一些我们结构完全没用到的单元格,却用来辅助证明了致命形式是否会出现。虽说是这样,不过我们依旧可以给出简要的证明。
Part 2 原理进一步剖析
刚才我们提到,这种借用其它单元格作出辅助证明的方式确实有点别扭,但实际上它确实奏效了,是巧合还是真正可以这么用呢?实际上,这种变换形式是完全不依赖盘面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论证结构的致命与否时,只需要看结构本体所在区域即可,而其它的位置都是不用我们管的,因为我们知道,致命结构本身就不依赖于其它单元格。
我们尝试把结构剥离出来,不过这个时候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从一个拓展矩形(双值格版的)和一个唯一环开始入手。

如图所示,我们剥离出了这个结构,此时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这个结构来构造出更大的致命结构。
试想一下,要想使得整个结构本身是形成致命形式的,就必须让结构的每一个区域不会收到额外数字的影响。为了让其它数值不会受到丝毫影响,我们只得去往结构里去“加”一个致命结构。这样一来,由于都是致命结构的原因,它们各自的区域显然是互不影响的。
此时,我们依赖于这个结构里的4和9,添加上一个额外的4和9,使之构成唯一环,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我们就构造出了一个结构,它们共用了r78c5(49)。不过很显然,这样的构造是不合理的,因为此时r78里产生了4和9的数对,直接就相当于破坏了这个结构整体。那么我们需要消除这种破坏,于是需要删除掉一些单元格,让结构依然是致命形态,还不会影响其它单元格。
此时我们考虑r78c5(49)。这是它们共用的地方,如果删除掉,我们既能保证行上依然还是合适的数组形式,而其余位置也不会受到影响。太棒了!我们开始删除r78c5(49)这一部分。

这样,我们构造的致命结构就出现了,其余的单元格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两边最初的结构都是单独的致命结构,它们独自本身就不会影响到其余位置,而剥离掉的r78c5(49)也都是共用的、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所以结构不会因为删掉它们俩而变得不稳定;相反,它变得稳定了。
那么,我们体会到,实际上结构都是通过从小到大构造形成的,所以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补充一部分原本需要的单元格,然后再把补充的那一部分给它剔除掉,只要剩余的部分是致命的,那么原结构必然也一定是致命的,因为我们剔除掉和补充的部分恰好组合形成一个合适的致命结构,而这些致命结构也都是通过我们之前的文字全部证明过了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部分可以通过传递得到论证的示例。
Part 3 传递得到的一些示例
3-1 一个比较简单的传递示例

这一则示例相信我们不用剥离出结构也能理解。我们可以看到,r35c89还需要补充两个单元格即可构成拓展矩形的致命形式,而我们就尝试补充到r7c89上,这是因为结构还有r7c9,这样我们就只需要补充一个单元格。
这样补充好后,我们去掉r35c89和r7c9五个单元格,现在剩下了r78c248(注意r7c8是我们才补充上去的单元格)。
显然,这样的结构是出现了关于5、6、9的拓展矩形的致命形式的,所以原结构是致命的。
3-2 用了唯一矩形和拓展矩形的传递示例

如图所示,这一则示例比较麻烦,我们给出简图。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r67c12显然是一个可能构成的UR,我们尝试把r6c12和r7c1这三个单元格去掉,给它“补”到r7c2上,于是变为这样。

接着,我们关注r18c23,它也是一个看起来很像是UR的形式,我们尝试对这部分进行修改,把r1c23和r8c3三个单元格去掉,补到r8c2上。

可以看到,此时这个结构虽然看起来别扭,但实际上确实是一个拓展矩形,而且它形成了致命形式,所以原结构是致命的。
3-3 依赖于拓展矩形的稍大一些的致命结构

如图所示,这个结构依旧可以通过之前的说法执行论证。不过这个示例就不画图了。我们挑战一下。首先,我们关注于r23c1356,把这个疑似致命结构的形式,去掉结构涉及的六个单元格,而补充到r3c56上,注意,补充的数字一定要和原结构要匹配,比如r3c5显然是补充2和8的,而r3c6则只能补充1和7。
接着,我们发现,补充后,剩下一共八个单元格,此时依然是构成拓展矩形的致命形式的,所以原结构是致命结构。
3-4 一个超大的致命结构
我们来看一则非常大型的致命结构。

如图所示,这个结构是一个致命结构,而这个结构可以删除的是r1c9(35),说明r1c9如果只有3和5则会形成致命形式,所以我们把结构剥离出来,看看它是如何形成致命形式的。

如图所示,我们剥离出了结构,不过这一点有一些让我们难下手,因为我们并没有比较好的视角,从哪里开始并不好确定,毕竟结构很大。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观察b3。b3只有三个单元格,这让我们想到,要让它也是致命结构的一部分,显然是三数探长致命结构的一部分才行,所以我们尝试在它的两侧都添加一个3、5、6的单元格。当然,只要结构是致命的,我们就可以随意添加数值,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不用添加完整的3、5、6,而是直接以数对的形式添加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在r13c3处添加一个3、5数对,而r4c79上也添加3、5数对,随之去掉r1c9和r3c79三个单元格。

添加3和5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证后面推导可以顺利进行。如果添加3和6,可以看到b9给出的数字是1、3、5、9,如果多出了6就不好处理了;同理b12的结构的数值分布也是这样的道理。
接着,我们可以先走下面来处理。我们如果在r79c2上添加一个1、9的数对,那么r4c79、r79c279这八个单元格将构成关于1、3、5、9的探长致命结构的致命形式,所以我们尝试去掉这六个原本存在的单元格,而都添加补充到r79c2上,结构变为了这样。

接着,我们发现,r79c12可以补充为一个拓展矩形,所以我们再次借用b9,使得r79c12构成拓展矩形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尝试为r79c8补充一个2和9的数对,于是结构就变为了这样。

如图所示,我们此时又发现了,我们如果此时为r6c46补充2和9的数对,r6c46、r7c48和r8c68将构成关于2和9的UL的致命形式,所以我们把2和9补过去。

其实已经可以发现,结构开始渐渐变小了。我们接着往下走。可以发现,r56c46只涉及2、7、9,如果我在下面补充一个7和9的数对,这四个单元格将变为一个拓展矩形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下方添加一个数对,然后补过去。

差不多了,我们继续发现r13c13是一个疑似关于3、4、5的拓展矩形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补充一部分,使之为拓展矩形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继续让结构变为我们需要的那样。

可以看到,b2里涉及的是3、4、7、9,而r13c8是只有3和4的,而r7c46只有7和9,这显然是一个探长致命结构的致命形式。所以不用再分解了,而也可以论证得到的是,原结构是一个致命结构。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带链的致命结构的示例。
3-5 毛刺致命结构


如左图所示,假设r8c4(6)为假,则可以得到r5c1(7)=r6c1(1)的结论,此时我们使用该强关系可以得到一条不连续环,并最终得到r6c1 <> 9;但由于r8c4(6)为真,则可以引出强制链,进行直推可以得到,r6c7(9)为真的结果,此时我们依然可以删除r6c1(9)。所以,r6c1 <> 9即为所得。
可以看到,这一则示例里我们可以使用毛刺的方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不过它借助了这种比较复杂的致命结构(不过实际上可以看到,这种致命结构论证起来比起之前的示例要简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