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18 17:31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十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邢昺疏:“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仲尼在著述方面很谦虚。著作仁道的人称为圣,讲述仁道的人称为明。老彭,殷朝有贤德的大夫,老彭在当时,只是讲解如何修持先王的仁道,自己从来不著作仁道,因为他喜欢研究古时候的事并笃信先王的仁道。孔子说,如今我也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拿老彭来比喻自己。还不敢明显表示自己与老彭所做的是同一件事业,因而说窃。 何晏注:“包曰”至“之耳”(《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老彭,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注释说:说“老彭,殷贤大夫。”老彭即是《庄子》里面所说的彭祖。李说“名铿,尧帝时期的一位大臣,彭城是他的领地。经历虞、夏到商朝,年纪七百岁,因为活的时间长所以见闻很多事。”《世本》说“姓笺名铿,在商朝任守藏史,在周朝任柱下史,年纪八百岁。笺的发音为翦。另有一种说法就是老子。”崔说“尧帝的大臣,在殷朝为官。他活了七百年。”王弼说“老是指老聃,彭是指彭祖。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为聃,周朝时是守藏室的史官。”说“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说老彭不自己著写,喜欢讲述古时候所发生的事。仲尼说,我就如老彭,只是讲述而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邢昺疏:“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注释说:这一段仲尼讲自己没有什么新奇的言论,只是记下熟识而已,学习古时候圣贤的心不厌倦,教导他人不会因为感觉累而不想说。其他的人没有这样的行持,只有我,只有我是这样子,所以说“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邢昺疏:“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的担忧是在修身上。仁德是修持自己的行为,学习必须将听讲到的知识进行研习,听到符合礼义的事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虚心照着做,自己有不善的行为应该立即追悔并改正。夫子经常因为这四件事而担忧,担忧自己不修持自己的行为,不将听讲到的知识进入研习,不调整自己的心态,有不善的行为不追悔并改正。所以孔子说“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邢昺疏:“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在休闲时的神态。申申、夭夭,舒适平和的样子。如,如此的意思,说夫子在闲暇时神态舒适平和,如申申、夭夭。所以《玉藻》说“喝了一爵酒神色洒脱自如。”以及《乡党》每次说“如也”,都是在指这样的神色。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邢昺疏:“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感叹自己衰老了。夫子说在我中年的时候曾经梦见周公,在梦中希望能行持周公的礼义,如今已经离当时很久了,我再也没梦见周公,我知道我已经年纪很大了。 子曰:“志於道,据於德,游於艺。” 邢昺疏:“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注释说:孔子说自己已经立志行礼义,礼义修有所成就仁德便成立,仁德成立后便有所依仗,可在六艺中游戏,是道德仁艺。 何晏注:“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礼义,如虚空般通行无阻,自然的意思。王弼说“道,无的称呼,没有不通行,没有不到达的。。况之说,道,寂然没有体相。”说礼义没有固定方式,所以只能立志实行。 何晏注:“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德,得的意思。事物有各自的处所就是德,寂然到无称为道,远离无趋入有而如有形状的祭祀用器皿称为德业。《少仪》说“士依於德,游於艺。”这句说的意思与此类似。郑玄注解说“德,有三种,一,叫至德。二,叫敏德。三,叫孝德。”在《周礼·师氏》说“掌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道为本;二曰敏德,以行为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注解说“德行,包含内外,说心时称为德,将德执行于外称为行持。至德,指中和的美德,恩德能够承载万千之物,含有容纳的意思。孔子说‘中庸就是德行,它是德行的最究竟!’敏德,指随时能实行仁义。在《说命》中说‘谦逊恭敬时时认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便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孝德,能尊重祖先爱护亲人,生起孝德。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已经到达孝德的究竟!’孝,就是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讲述先人的事迹。”德是有形的可以参照的。人在行持礼义,依仗的就是德,所以是有据可依的。 何晏注:“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广博对人民布施恩惠救济百姓,就是仁。当人把恩情倾注在所施的事物上时,事物也会跟着变得有恩情,所以可以倚赖。 何晏注:“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六艺就是礼、乐、射、驭、书、数。《周礼·保氏》“掌握养护国家子民,教导他们六艺,一,五礼。二,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注解说“五礼:吉、凶、军、宾、嘉也。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也。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也。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轮、方程、赢不足、旁要也。”这六种技艺可以端庄自己,比道德仁义差,所以不能作为德行的依据,只能是游戏。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邢昺疏:“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乐于教导他人而不知疲倦。束脩,在礼节上属于薄礼。夫子说,如果有人能遵守礼节,自己拿着束脩这样的礼物或者比束脩更好的礼物到我这里来学习的人,我从来没有不对他进行教导,都会教授他们学识。 何晏注:“孔曰”至“诲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注释说:说“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按照书传说束脩多的,都称为十脡脯(条状的干肉)。《檀弓》说“古时候大夫束脩这样礼物不能出国境。”《少仪》说“他以乘(四马一车为一乘)壶酒、束脩和一条狗作为礼物送人。”《谷梁传》“束脩这样的礼节交往不在国内执行。”从这些可以知道拿束脩交往是一种礼节。但这样的礼物属于薄礼,厚礼是那种玉帛之类的东西。所以说“以上”,包含玉帛之类的厚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邢昺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教导他人的方法。启,开的意思。说如果学生没到因为想不通而生气的时候,孔子不会开口进行教导;如果学生不是到了想说又未能表达的情况,孔子不会去启发开导他让他明白。孔子必须等到学生因为想不通而生气,或学生想说又未能表达的情况,才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导或者为他们解说心中想不通的问题,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思考更深刻。夫子的教学方式,是大略的举一隅来启发学生。凡是事物都有四隅,说起事物的一隅其余的三隅便能了解,学习的人应该以事物的其他三隅跟老师所说事物的这一隅是同性质的来思考。如果学生不能将事物的其他三隅跟老师所说事物的这一隅是同性质的话,那么再怎么教导启发也没多大用处。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邢昺疏:“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主持别人家丧事,因而获得食物。因为自己饥饿而废弃需要办的正事,是非礼。自己吃饱了忘记他人的哀伤,也是非礼。所以夫子在主持别人家的丧礼时不会让自己吃饱,因为旁边有失去亲人的人正在哀戚,要是自己吃饱了坐在失去亲人的人的一侧,属于没有恻怆隐痛之心。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邢昺疏:“子於是日哭,则不歌”。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在某天听到人来报丧事或去祭奠时当场痛哭,然后在这一天不歌咏。如果有人在一天之内一会儿哭一会儿歌咏,这是亵渎礼容的行为,所以不可以这样作。在《檀弓》“祭奠他人,在这一天应该不快乐。”道理引自此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邢昺疏:“子谓”至“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讲自己的行动、隐藏与颜回是同样的判断。说“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夫子说时势能用到自己的时候就行动,时势无法用到自己时便舍弃自己的行动而隐藏起来,用舍弃来顺应时势,隐藏自己还能不忤逆物理的,只有我和你有同样的判断。说“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大的国家是三军。子路看见孔子单独赞美颜渊,凭着自己天生的勇气,而问出“如果孔子率领三军,是三军的主将,那谁与你同行呢?”子路的意思是说自己能跟随孔子。说“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称为暴虎,不用船渡过大河称为冯河,夫子说暴虎冯河,有人因为冲动随随便便去找死从不考虑后果的人,我和他不一样。子路的勇气的确能作出暴虎冯河的行动出来,孔子故意压压他。说“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句夫子是说能跟随率领三军主将的人,必须在与敌方对峙时懂得惧怕失败而小心行事,利用好的谋略来取得胜利,这样的人我才能和他讨论如何率领三军。这是孔子在劝诱子路谨慎利用自己的勇气。 何晏注:“孔曰:大国三军。”(《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这句是出自《司马·序官》。 何晏注:“孔曰:暴虎,徒搏。冯河,徒涉。”(《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这句是出自《释训》。舍人说“无兵空手搏之。”郭璞说“不拿武器。”李巡说“无舟而渡水曰徒涉。”郭璞说“不乘船。”《诗传》说“冯,陵的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不乘船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渡过大河,所以说冯是陵的意思。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邢昺疏:“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说:这一段孔子说自己修仁德喜欢礼义,不靠巴结奉承去求来富贵。夫子说富贵不是靠巴结奉承而获得的,应当靠行持仁德的方式获得。如果富贵可以在礼义中获得,即便让我担任拿鞭子这种卑贱的职位,我也愿意去就职。如果富贵无法在礼义中获得,那么我将会选择我所喜欢的。也就是古人所奉行的礼义。 何晏注:“虽执鞭贱职”(《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者,虽执鞭之贱职,我亦为之。”)按照《周礼·秋官》所说“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子男则二人”。注解说“趋辟,驱赶呵斥行人,如果现在让我当辟车的小卒,我也愿意。”《序官》“条狼氏下士”所以说拿鞭子是卑贱的职位。 子之所慎:斋,战,疾。 邢昺疏:“子之所慎:斋,战,疾。”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所谨慎的行为。如果要举行祭祀典礼,前七天不近女色,不参加音乐会或演奏音乐,不吊丧;前三天举行祭祀前清心洁身仪式(宿于内室,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斋被称为齐,所谓的齐不齐,主要提醒人们警惕谨慎。《左传》说“皆陈曰战。”军队主凶战争主危,军队不必要求他们战无不胜,因为君王要尊重人民的性命,所以应当谨慎。君子尊敬自己的身体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如果偶尔生病了,应该谨慎用药来治疗。这三个谨慎,一般人不会当一回事,但是夫子却非常谨慎。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邢昺疏:“子在”至“斯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赞美乐曲《韶》。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舜帝时期的乐曲名字。孔子在齐国,听到音乐演奏家在演奏乐曲《韶》,觉得此乐曲盛大美妙动听,之后的三个月忽然因为忘记了吃肉而不知肉味。说“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图,谋度的意思。为,作的意思。斯,此的意思,以为这就是斋戒。夫子说“我也不想因为《韶》这首乐曲而斋戒到这个地步。” 何晏注:“王曰:至:於此齐”(《论语》里的一句注解。“王曰:“为,作也。不图作《韶》乐至於此。此,齐。”)注释说:说“为,是作的意思。”在《释言》中说“作、造,为也。”互相训诫,所以说“为,是作的意思。”说“不图作《韶》乐至於此。此,齐。”说我也不想因为《韶》这首乐曲而斋戒到这个地步。《韶》诗舜帝时期的乐曲,是在斋戒时期获得并作出的曲子,按照《礼乐志》的说法“好的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性的,能渗透入听音乐人的肌肤而深藏入骨髓里。虽然经过千年,它依然能如此强烈而不减。到春秋时,陈公子完到齐国,陈是舜帝的后裔,《韶》这首乐曲还有人懂得弹奏,所以孔子到齐国时能听到《韶》,听后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他说‘不图为乐之至於斯。’是孔子形容音乐很美妙。”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