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法之门,意也(原创)
何为书?《说文解字》中提到:“书者,如也。”清·刘熙载《书概》解释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说明“书”的结果正“如”书写之人。
何为法?千年以来,各朝书家所凝结的书法线条千姿百态,可见“法”的答案并不唯一,但它们所共通的自然宇宙之道却始终没有改变。似乎我们都可以表达出属于自己的“法”,那“法”又从何而来?它又能否随时随刻地被我们使用呢?
举个例子,一位行走江湖的剑客,他或许要面临对“剑法”的传承,但最高水准却是对“剑意”的感悟。比如拔剑的那一瞬间,一个坚定并充满杀意的眼神足以使对方吓的神魂颠倒、尿裤子甚至落荒而逃了,而此时他的剑可能还并未完全出鞘;
相反,一位历练几十年“剑法”的剑士,自认为功法大成,可当对手功夫高深,一个眼神却使自己吓得魂飞魄散时,那苦练几十年的剑法就已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于是我惊奇地发现:
先有剑意,而后生剑法;
剑意出,则自成妙法!
乃是“剑意化形”矣!
唐朝的草圣张旭正是因为从心灵上感受到了公孙大娘舞剑那排山倒海般雄浑的意志,从而将其引入自己的书法中,顺其自然就形成了那波澜壮阔般独树一帜的笔法,可谓“意生法”的最佳典范!公孙大娘并非上战场杀敌的将领,于是“剑法”的意义对她来说也就不大了。而被那李十二娘成功传承下来的“剑意”,也成功使杜甫加入到终身小迷弟行列!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我们仍然能隐约感受到那种心跳与紧张——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仿佛“剑意化形”的那一瞬间,世间万物都为之所震撼与臣服。我想此时台下观众的反应,估计与《海上钢琴师》中,斗琴结束时那全场目瞪口呆般庄严与寂静的画面无异了...此时,法似乎重要,也似乎不再重要了。
怀素与张旭同为唐朝草圣,虽天性嗜酒,但他心中并未背弃禅宗走入歧途。即使喝的酩酊大醉,心中却不乏凝静与祥和,更不会忘记对佛祖的那份虔诚与景仰。也许正因为美酒充当了催化剂;也许他经历过无数次跌宕起伏的人生而最终选择出家...这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将种种对人生、对佛法、对佳酿的感悟凝结起来,再以锤炼与打磨,最终那潇洒浑然的“草意”,使得书法诠释了他一生的辉煌。所以即使怀素与张旭同朝,线条却有着天壤之别。
文章书写至此,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一个有趣的画面:想必颜鲁公当年请教怀素时,怀素的那句“老贼得已!”,并非指鲁公所说“屋漏痕”这三个汉字,而是当怹说出这三个字时,语气中隐隐然透露的那份宇宙级“真意”吧!哈哈,一语“老贼”出口,是多么彰显怹心中那无比的激动呀!!
羲之、献之如此,古时全部书家亦是如此,不再举例。只是每位书家不同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生阅历、社会地位等,最终导致体现“意”的层次不同,线条也就多有不同了。
但,世间万物都有着其运动的规律,阴阳永远分不开,意有好便有坏,这是值得加倍小心的。“人品、学品、书品”,记得这是师兄曾刻意嘱托教导我们的,而它们却恰恰决定了“意”的高下与成败。无论是颜鲁公、岳飞还是文天祥等等这样的民族英雄,怹们的字中都饱含着那种能量无边的浩瀚正气!也正是这种“正意”,使得怹们无论是书法还是人生道路都赢得了无数后人的尊敬。反过头再来品味刘熙载的那句话:“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还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写到此时,心中产生着某种意犹未尽之感,但却不知该如何写下去了,那就写到这里吧!)
壬寅夏 紫阳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