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是怎样成为“山中宰相”的
陶弘景,南朝梁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齐永明十年36岁时无意仕途,特辞官退隐于今江苏金坛、句容间的句曲山(茅山)。他在山里修建了一座道观,自称华阳隐君,悉心研究道教,逐渐成为道教茅山宗的开山祖师。后来他与梁武帝萧衍过从甚密,“恩礼愈笃,书问不绝”。梁武帝经常向他咨询有关国家大事。鉴于此,时人给他取了个“山中宰相”的称号。
“山中宰相”称号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经常给来访者介绍茅山名称由来:“这座山的下面是道教的第八洞天,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从前汉代的时候有咸阳三茅君修炼成仙,来掌管这座山,所以叫它茅山。”
陶弘景隐居于茅山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在八十一岁那年去世。他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并撰写了七八十种道教著作,对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方面都有涉猎,从而成为道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