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向听对攻的参考标准

2021-05-23 21:37 作者:土豆炒洋芋-  | 我要投稿


有很多面向新手的教程都是说:面对立直,听牌就追立,没听就弃和,一向听不要轻易对攻,两向听及以上基本上禁止对攻。这样一种简单的攻守判断。当然了,实际上最合理的选择肯定是没有那么简单,其实既有听牌了也不应该对攻,或者一向听也可以狂日的情况。

其实就连这篇文章该不该写我自己也是有点纠结的。因为关于一向听哪些情况能对攻,哪些情况不能对攻,或者说能对攻到哪种程度,我自己也是不能完全确定,实战有相当多很边缘的情况。作为一个进攻型雀士,我好像经常进行这种一向听的狂日而绝不弃和,导致自己的铳率其实是很高的。其实还是因为我太菜,找一个自己是进攻型的理由来麻痹自己……

下面稍微讲讲一向听如果要对攻的一些参考标准吧,里面有不少模糊的经验成分。一篇可能太长了,计划写两篇或三篇。

另外,建议参考nisi攻守表整理以及《麻将 铁攻的条件》前言&目录,里面关于一向听对攻的标准更加精确以及有更多实战例子。



一向听面对立直,能对攻的情况,一般是东场点棒数差不多或者南场落后。巡目特别早,手上没有多少安牌,手牌有打点,形状不错。


下面列举一些一向听对攻的参考标准:


1、立直家是子家,立直后其他家动向暂时不明或都倾向于防守。

一向听对攻,自身已经是后手了,对攻一家就已经很勉强,如果和两家对攻的话就更难了,因为这时候要打的牌对两家都不安全,尤其是已经有两家立直的情况或者一家立直一家明显副露听牌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即使听牌了也不一定和已经在对日的两家对攻。有人要和立直家对攻就让他们横移动是比较好的结果。


2、巡目早(早巡,1-6巡),通过的筋比较少,手上也没有足够安全牌。

此时即使打一张无筋牌,放铳的概率也没有那么大。相反如果没有或者只有1张安全牌,那么勉强选出的牌也可能放铳,或者这巡打完下巡还是可能放铳,那么此时不如先维持自己的一向听,期待后手追立反击的机会。

相应的,如果进行到中巡有足够的安全牌了,通过的筋也多了。一方面是巡目晚了自己和牌的希望没那么高了,另一方面是通过的筋多了之后手上的生张更容易放铳了,两相权衡和牌希望变小放铳概率增大,那么既然手上有安全牌就应该撤退了。 


3、进攻时要打的牌相对没那么危险。

结合上一条来看吧。

比如说早巡的话,对面是正常牌河不那么像七对子,打生张或者现1的字牌,还有筋幺九,维持一向听并且铳率不高就可以打。如果确确实实有继续进攻的价值,而安牌不多不想弃和,那么筋牌,早外这类有参考价值的牌也可以打,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时候生张无筋也可以勉强打打。当然一般会稍微区别无筋2378和无筋456,因为2378只会点一组两面而456可能点两组两面。

相应的要注意,如果等到巡目稍晚一些(到中盘左右),又摸来更多危险牌,而且此时通过的筋更多了,自然生张也变得更危险了,比如说到听牌时要连续打两张以上的无筋中张,感觉继续冲的价值不大了,就该撤退了。观战高段打牌有时会看到一开始直线猛冲,但是摸到铳之后却又突然不冲了弃和,大概就是有这方面的理由在里面吧。


4、手牌形状好,打点足够(全部是两面搭,至少有dora1;或者可能有一个愚形,打点至少52或者满贯以上)

形状和打点当然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我想大家应该都不会拿着一向听且打点是nomi的牌去打生张对日。麻烦的是手牌有一定打点的时候,如果形状好打点也高当然就倾向与进攻,但也会有打点高但是可能愚型听牌的情况,这就不太好说了。总的说来,我建议是如果可能听愚型,那么就把打点的标准放的更高一点,比如说打点至少满贯以上,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牌风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是两搭都是愚型,要先进愚型再听愚型的情况,那么更多时候是早点跑路比较好。

这里多扯几句,其实在已经落入后手的情况下,形状比打点更重要,打点高固然好,但是形状却直接决定了后手对攻的成功率。我们都知道先制愚型立直也有一定的压制力,但是后手追立却是好型居多。如果形状不够好,打点上就应该弥补的更多才可以对攻。另外,对攻时有高打点愚型和低打点好型的选择时,先制时还有不同的选择,后手就基本上都是选低打点好型,应该放弃打点而选择对日成功率。像七对对对这种必然愚型听牌,一旦落入后手就比较吃亏。


5、立直家是否是亲家,自己是否是亲家。

亲子关系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前面说了很多巡目早没牌防即使打生张也不一定点炮等等理由鼓励一向听对日。但是当亲家立直时,建议对攻的基准要放的更高一些,最好是已经听牌了才可以对攻,一向听的时候大部分情况很难嗯冲,万一点炮了代价过大。而显然地,如果本身自己是亲家,1.5倍的分数和连庄的收益会鼓励自己即使在牌稍微差一些的时候也要打得凶一点。


(未完待续,下期更有用哟,或许吧。。。)

一向听对攻的参考标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