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篇文章,不对的地方允许批评。
我是一名积木设计师,是做乐高式积木,汽车类产品搭建的,我想讲一些压抑已久的话:
喜欢汽车类积木玩具的小伙伴,通常是喜欢真车的,所以积木产品都是以仿真为主,我觉得这没问题,喜欢嘛!不存在对错,但是仿真不能魔怔。
我们的问题就是,有很多人对仿真这件事太执着了,发展成了一种桎梏的,教条的,僵化的,循规蹈矩的标准。
就像写书法,你觉得这样写很好看行不行?不行!你有原型参考吗?你这是赵体还是孟体?是柳体还是颜体?你这是胡编乱造。当一种艺术发展到这种程度,模仿即正义,任何的自我发挥都被视为胡闹,我认为它就不会有什么发展了。
我在回家的地铁上,看到防止乘客摔倒的拉环,心想,如果我把这个三角形的手握部分加粗一点,线条再圆润一点会怎样?
你这里的圆弧怎么没有还原人家的线条?你这样修改,参考的原型是什么?有没有类似的成功案例?
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能天马行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学习人家的东西,你有没有想过,人家为什么要那样设计?一定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不知道。
你改动这么大,有没有想过人家能不能接受?存在的东西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的。
我搜索到了一个类似的设计,来自 80 年代的美国地铁零部件供应商的图纸,跟你的方案差不多,你可以参考这份文件做下调整。
大家是否觉得很夸张?真的修改一个拉环都会遇到这么大阻力吗?
你可以试试。
我太了解这个世界了,慢慢品,尤其是在一些小事上,看看能不能体会到人们思想的顽固桎梏。人们嘴上从来都是谈论创新,但你真的去创新,就会发现人们不接受任何创新。
很多人敬佩积木设计师,因为这些设计师很有想象力,我也是如此,看到优秀的作品心生敬佩,直到有一天他们向我介绍创作过程:
收集大量的真车资料,直接将真车外观三视图导入软件,用积木零件描摹出来。每一个齿轮,每一根传动轴的位置,都付出难以想象巨大的精力,只为做到跟原型一致,如果查不到资料怎么办?那就做别的车,总之没有参考资料就不能设计。
我才明白,原来大家都这样做设计的。
如果我想给车子做一个这样一个功能,让货箱能够移动到车身侧面,然后下降,落在地面上。
我会开始想象,用什么样的连杆结构可以旋转出那样一条弧线?如果用齿条可不可以实现?如何支撑才能让结构更稳定?
我觉得一般人都会这样思考问题,这很正常。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当人们知道要做这样一个东西后,第一秒钟就会打开国外网站搜寻资料,找来七八种相关的真车案例,然后开始虔诚的照着做。
原来大家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他们缺乏想象力吗?自己想不出来吗?我觉得并不是!而是他们不能接受任何自创的东西,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跟原型的不一致,都是不被允许的。
这种思想令我窒息。
一名来自积木行业不愿透露姓名的张堰清先生
2023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