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61) 机器和大工业7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1。在英国,机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提升,同样的劳动能够提供比以往多得多的劳动产品;同时,越来越多的手工工人被机器所排挤,沦落到饥饿、病痛、道德堕落和死亡的边缘。
越来越多的商品堆积,就像血栓一样威胁着整个经济,这时就需要更多的更广的市场——在历史上,首先是使更多的人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解放"到城市中(这个过程,将在"所谓原始积累"章中讲述),成为"自由"的英国工人。
可是,英国的国土面积决定了国内市场是狭小的,它必须向海外扩张。随着海运规模和海运条件的提高,世界市场成为了关乎整个日不落帝国性命的关键——这也是它必须拥有一支无敌舰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这是题外话)。
世界市场不是稳定的——这是一整部英国征服史和殖民史——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商品价值能否实现(能否顺利卖出)决定了资本增值是否顺利。如果不顺,英国工人就被排斥(失业),如果顺利,英国工人就被吸引(雇佣)。
这一节就是讲述英国工人不断被排斥又不断被吸引的现实过程。
2.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时常承认被机器排挤的英国工人的命运是灾难性的,同时他们也叹息在大工业中就业的英国工人从事着非人的工作。
于是他们安抚失业工人的话就显得尤其可笑,他们说:英国工人你们"暂时的"失业过去以后,会被大工业的扩张所吸引。可是,就算英国工人进入大工业,不也是"奴隶地位"吗?
3.事实上,随着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长期地看,英国工人的就业人数不但相对地减少了,而且绝对地减少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就业许诺"纯属空话。
4.工厂工人确实增多了,但那是因为有更多的手工工人失业,换句话说,每雇佣10个工厂工人,就有30个手工工人破产和失业,况且这10个共产工人中还有一半以上是女工和童工(这里的数字只是为了说明问题,不是真实比例)。
5.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整个生产规模的扩大,就业工人人数的绝对增加和相对减少是并行不悖的。这也就是说,虽然全英国的就业人数会增加,可每100镑新资本能够雇佣的工人数在下降。
如果用"时髦"的现代经济学来表述,那就是:总就业人数上升,但边际就业率下降。这当然只是模仿,我们并不赞同在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质的情况下,仅仅关注量的变化。
6.在当时,这种变化是相对缓慢的,因为技术革新并不是经常发生,也就是说,用不变资本取代可变资本的速度在当时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在当今社会则不同了)。这种技术革新也时常被经济波动等(马克思叫"热病",即时冷时热的病,"疟疾")所中断。
7.机器生产的商品和手工生产相比,由于在质量上更好和数量上更多,将必然摧毁手工生产。同时,当生产机器的部门开始使用机器,"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就会实现跳跃式扩张的能力。它的界限,只剩原料和市场的限制。
这也是为什么从16世纪起老牌资本主义列强们要在全球瓜分殖民地——通过屠杀和奴役——因为这些殖民地是廉价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地。"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亚非拉殖民地的人民体会得要比列强们深。
当然,这也绝不意味着当时的英国工人就比殖民地人民过得好到哪里去。
8.这里有一点需要简单提一下——李嘉图理论中的所谓"比较优势理论",是一部分庸俗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按照这个理论,殖民地国家专门出卖原料,或者为商品倾销地,或两者皆有之,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这纯粹是为列强的经济殖民行为进行辩护。总而言之,照这个理论推论下去,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对于殖民地国家来说,造不如买;自力更生,发展工业是不必要的:有世界工厂"为你"生产,你造什么造,有何居心?
在此不继续展开。
9.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对于世界工厂英国来说,他们越是在制造业中成为翘楚,就越是失去粮食自给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英国工人必须购买粮食才能生存,意味着一旦经济热病发起病来,饿肚子就是必然的。
10.可见,英国工人的就业情况,一方面以投入工厂的总资本的不断扩大为必要前提,一方面以经济周期中扩张期的长短为限制。即使总资本扩大,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被排挤的工人总是越来越多。这时又需要进一步扩大总资本,总资本越大,技术条件越改善,又进一步要求市场以更大规模扩大。
11.从1770年到1863年的整个英国棉纺业发展历史无可辩驳地实证了《资本论》至此节的所有理论。之后的历史也不断证明了经济"热病"的内生性。
顺带一提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徒劳地为这个热病病人做检查,开药方,提出了许多"个明性"的理论,例如"边际革命"、"行为学革命"等等,开出了旧的、新的、鑫鑫的、舅舅的、古典的、新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凯的、奥的、朝圣的、伦敦的、弗赖堡的、瑞典的、公共的、理性的、行为的、自由的、新自由的、供给的、货币的、制度的、新制度的等等一大堆药方。
最后啊,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
12.1861年开始的英国棉业危机成为了一个典型。在棉业危机中,英国工厂主把自己的"风险"——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他们利润的来源,通过计件工资、对质量挑毛病、开半工等手段,转嫁到英国工人身上。他们还通过以次充好等方式,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13.在这段时期内,大量被排挤的英国工人互相内卷倾轧,他们和他们的儿子们不得不接受越来越低的工资待遇,甚至主动要求延长劳动时间;至于一部分英国工人的妻子们女儿们 ,面对残酷的生活,则不得不想办法利用自己的一切,另谋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