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别把他往“带货”这坑里推了

2021-07-16 12:36 作者:Vista看天下  | 我要投稿



过去在直播带货这个行业里,只有一种人能获得成功:口条强、团队大的。

现在又多了一种——“道德高尚的可怜人”

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寻亲二十年,找到儿子后发视频诚恳致谢,并希望大家不要打扰孩子。

被网友们视为坚韧、朴实、善良的象征,称呼为“郭爸爸”。

而许多人向郭爸爸表达支持鼓舞的方式,是在新闻下呼吁:

“郭爸爸去直播带货吧!我一定买。”

这样的呼声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错换人生”案件,江歌妈妈,泰国孕妇坠崖事件,备受争议的林生斌,已被证实利用贫困儿童摆拍的韩文团队……

当庞大汹涌的善意与利益交错的生意捆绑,事件的发展方向或许注定偏航。


01


在直播带货被视为如今最能“赚快钱、赚热钱”的形式,进而成为无数人熟悉的买卖模式后。

网友们就陆陆续续地开始为那些社会新闻事件中的可怜人,颁发“带货豁免权”金牌。

明星网红要做带货生意,免不了被质疑“恰烂钱”“货品质量如何”。

当对象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可怜人”,戒备与抵触瞬间撤下。

“支持你直播带货”,成为一种对个人道德的肯定与褒奖。

几个月前的“错换人生28年”案件,江西许敏的儿子与河南杜新枝的儿子出生后被抱错。

因为种种疑云,网友质疑杜新枝有“偷换”孩子的嫌疑,惋惜江西孩子郭威“本可以成为军官,最后止步中专”。

许妈妈郭威一家被认为是事件里的可怜人,网友劝他们开直播、赚赚钱。

4月,儿媳妇田静开始做带货生意。

杜新枝质疑田静“抓住每一个节点”直播赚钱

先是账号粉丝数短时间内涨到几十万,后续的带货业绩也十分可观,一度冲到了抖音带货榜第二,仅次于罗永浩。

儿媳妇的直播间内,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支持你们”“许妈妈怎么样了”。

她也时不时带着许敏出镜,邀请她试穿要卖的衣服。

网友们“支持带货”的初始动机,其实很本能:

希望可怜的当事人,能靠着这次的热度多赚一笔钱、过的好一些。

就像过去,社会新闻下总有人问有没有捐款链接,想捐点钱表示支持。

捐款终归是一种施舍与被施舍的关系,但直播带货的出现,完美地提供了一种将善心变现的体面渠道。

乍一看,两全其美。

人们成功地献了爱心,当事人体面地过得更好。

可问题在乎,支撑这一模式的是大众的朴素善意,而商业行为注定无法朴素、道德与人性也无法朴素。

田静带货一个月后,5月时,开始断断续续地出现对她动机的质疑。

有网友的态度开始转变,认为没必要无条件支持她。

到了6月,田静直播间开始出现投诉与举报。

有传言称,江西妈妈许敏出镜时,就会“遭到恶意举报”。

而到了7月,田静直播间收到了一封署名许敏的投诉,投诉田静视频侵犯肖像权。

在这之后,部分有许敏出镜的视频被下架。

有网友猜测是“儿媳婆婆反目成仇”,也有的猜测“是黑粉恶意举报”。

客观来看,这几个月内田静的直播内容其实没有明显变化。

绝大多数都是直播日常生活,带着家人出镜,卖一些日用品或食品。

但网友们的态度,却有迹可循地变更。

最初,大家夸她是好媳妇、希望好人一家平安;

之后,开始出现“是否在消费许敏”的争议,不少网友没了新鲜劲、也没有了关注支持的冲动;

如今,出现对婆媳关系、家庭关系的猜测。

没有人知道田静家中的情况究竟如何,但舆论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改变。

猜测与流言开始填补人们对婆媳关系的好奇、对一切私德领域的好奇。

这就像是一枚哑雷,终有爆炸倾覆的一天。


02


“支持好人直播带货”的行为,依赖着两个交杂的脆弱机制。

一个是直播带货的高门槛,一个是舆论中道德标准的反复。

明星、专业主播的接连翻车其实早已证明,直播带货并非想象中的低门槛行业。

选品、审核、运输、品控、库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保障。

潘长江对“嘎子”说,网络的水很深,你把握不住。

结果转头因带货低质量产品而被网友声讨,直播间买到的杯子一捏就碎。

就连薇娅这类公认背后选品团队强大的头部主播,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售卖的挂脖风扇声称是与潮牌“Supreme”联名,双方合作前甚至查验了商标申请书等相关文件。

后续却发现其中存在授权争议,售卖的挂脖风扇被网友评为“山寨联名”。

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固然有了名气与影响里,可在商业运作上,依旧是普通人。

没有足够的精力物力,去完成对所售商品的审核查验。

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能为可能出现的运输仓储问题负责。

直播带货本就是一个依托于信赖的行业,信赖主播的选品能力,信赖主播的优惠价格。

正常情况下,这些信赖是基于交易行为本身的。

但“支持好人带货”,意味着人们信赖的不是他的商业能力,而是“人品”。

“因为你有道德,所以我在你这买东西。”

“我们相信你是好人才在这买的,可不能出岔子。”

可道德,实在是一项比直播带货更为脆弱的事物。

人们心中关乎道德、好人的评判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甚至一段时间内公认的高尚行为,几年后就会被推翻,被称呼为“圣母”或是“懦弱”。

几天前,泰国孕妇坠崖案件中的当事人,发视频称打算开始直播带货。

一半网友质疑她“卖惨”。

一半网友支持她利用悲剧经历、过得更好。

分歧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新闻当事人的评判不一,对“怜悯交易”的接受度也不一样。

泰国孕妇坠崖事件发酵时,舆论便分为了两派,一派对女生保持同情与支持,一派认为女生在这段感情中过于不理智。

观点上的分歧,把带货行为推向了拉锯的局面。

关于“生活不贫困,还应不应该带货赚钱”的争论也始终不休。

江歌妈妈开了个卖货小店,也开始做带货生意。

被网友嘲讽“人设翻车”后,气愤地回怼。

这是每一个新闻当事人选择带货、选择把关注变现时都必须面对的困局。

普通人直播带货,只是劳力与金钱的交易。

直播是工作,赚钱是工资。

而舆论中的“可怜人”“有道德的人”直播带货,无可避免地,要多加一层私德人品上的担保。

理想的情况下,当事人靠着带货天天向上,大众理智下单、能帮一把是一把,完美的社会互助模型。

可无论是直播带货机制本身,还是人性本身,都没有那么完美。


03


江歌妈妈开始带货后,有网友提醒“注意质量”。

“错换人生”事件里田静开始带货后,也有人在铺天盖地的“支持”中提醒 ,按需购买。

可这样的理性抉择,往往会被山洪般的激烈情绪淹没。

老戏骨张晨光直播带货时被骂“晚节不保”落泪时,舆论一边倒地选择了心疼他、鼓励他。

在张晨光的微博下留言,直播带货也是正经工作,不该被歧视。

尽管当时已经有零星网友提出,张晨光被骂的起因,是直播间内有网友质疑张晨光售卖的是挂牌酒或勾兑酒。

也有人指出,所谓的“标志形状”不同只是直播间角度问题,不存在挂牌勾兑。

近一个月过去,昨天有网友再度提起“挂牌勾兑酒”的争议,事件以“反转新闻”的姿态再度出现在人们眼前。

张晨光的带货口碑评分,被网友们挖出来议论。

有顾客发视频称买到的酒“刺嘴,差评”。

其实从最开始,大家表达对张晨光的同情,就与他的东西好不好无关。

一时之间的激烈情绪,欺骗了我们自己的理智。

人们支持张晨光这样的老戏骨“再就业”,反对把带货讽刺为“晚节不保”,此时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是正当情绪。

至于张晨光团队的带货口碑如何、水平如何,完全是商业、理智层面的事。

网友们在激烈的集体氛围下,忽略了对事件起因的关注,而支持的冲动情绪、在潜意识里把当事人的形象补全。

这是典型的互联网“造神”过程。

新闻事件,往往只能彰显当事人性格的一面。

但人们很容易产生,这一面就是全部的错觉。

当所有人聚在一起、毫无条件地对当事人赠予信任,反复地刻画放大那善良的一面,高唱着赞歌。

一个善良的普通人,会被神化为完美的存在。

直播带货的形式,带来了善意与买卖交织、形成巨大影响的契机。

以至于大家都短暂地忽略,一个道德上的好人,并不代表他能把带货这门生意做好。

这其实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当事人可能会因为能力限制,无法监管品控,导致口碑翻车、招致对其人品道德的攻击,而观众们也很容易因此遭遇“被辜负”的体验。

因为人对道德的信任是没有上限、趋于完美的。

用趋于完美的道德,去匹配质量有限的商品交易,注定有不尽如人意的一天。

又或是在这之前,大众的兴趣与关注度就早早散去。

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是,人们对“支持好人带货”逻辑的追捧,已然催生了一套成熟的产业链。

被扒出演戏作秀的韩文团队,此前在观众眼里是“大善人”,用带货的方式帮助贫困儿童。

后来被发现,他们用眼药水、掐人让孩子假哭。

短视频平台曾集中处理封禁过一批“卖惨”视频主,他们的套路,也是编排社会悲情故事。

譬如“xxx孩子已经连学费都交不起了,今天帮他讨债,已经把欠债工厂老板堵在仓库里”。

在令人触动的社会事件发声时,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会倾向于感性、倾向于在讨论与选择中掺杂道德与情分的考量。

它并没有错,且是人们朴素善意的直接体现。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其实并没有必要毫无节制地把同情支持与商业利益绑定在一块。

更不必劝下一个被人们追捧的郭爸爸,去直播带货。

当然,你依旧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用下单来表示支持,但请保持克制与理智。

别忙着把道德与利益划等号,这反而是对善意最廉价的解读。


别把他往“带货”这坑里推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