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高考卷)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及答案

2020-12-08 07:41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念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 ,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遮"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硬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 2008 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 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通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

B.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等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学群"。

B.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信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

C.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D.福州小伙儿赵宇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 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 天后赵宇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4 分)

5.材料二中,一、二、三方面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苍穹的遗址

傅 菲

①时光夹裹着无际的黑暗而来,缓慢而磅礴,深深塌在祖父的脸上。这是祖父的另一种沦陷。他脸上堆叠着时间的皱褶,呈波浪形,覆盖了他灰白色的记忆。他明白,人生终究是一次单程旅行,路上众人喧哗,而最终的旅程是孤身一人。他躺在厢房的平头床上,睁起凹陷的眼睛,看着黑褐色的瓦垄。祖父已经卧床两年,背上长出了褥疹。厢房光线黯淡,一扇木格窗对着一片田园,馥郁青葱的植物气息浮在空气中,被一阵微风带进祖父虚弱的鼻息。这时,祖父会对我说,你扶我到后院去坐坐。

后院有两棵枣树,一棵柚子树,有两排瓜架搭在矮墙上。南墙是南瓜架,北墙是黄瓜架,初夏时节,肥厚宽大的南瓜叶和细长粉黄的黄瓜花给院子增添了闹意,与院子毗邻的是禾苗连涟的田园。祖父坐在枣树下,有了复苏的感觉,枣花粉白粉白,压在树丫上,一层叠着一层,像一顶编织的花冠。每天傍晚,祖父都会在后院里小坐。晚霞褪去了鲜红,化为一片缠绕飘忽的白云,不远处的山密青黛如眉,天空澄篮如洗,爆出三两颗星星。祖父的衰老是从两条腿开始的。他是萝筐腿,过了八十岁,双腿已经不能承受身体的重量。他说,人的衰老就像一栋倒塌的旧房子,屋漏一阵子,墙颓败了,柱子坍塌,荒草从厅堂里长了出来,整个儿成了一片纪墟。

③是的,祖父平静地迎接自己身体的坍塌,在卧床的两年时间里,他从不呻吟,也从不抱怨。他慢慢等待沉寂时刻的到来。有几次,祖父一个人在厢房里,突然爆出一句质问∶"你是谁,为什么站在我的床前?"我听到质问声,连忙跨进厢房,只见灰尘在木格窗的光线里悬浮,密密的,闪着恍恍惚惚的光泽。祖父说,刚刚有一个穿黑衣的人站在床前,高高大大,手上拿着桃木手杖,不说话,咧嘴笑着。我说,那是你的幻觉,我们村里没有拿桃木手杖的人。这让我惊惧而诧异。祖父说∶"噢,你去拿酒来,我想喝一口酒,我好几天都没喝了。"我说,你早餐还喝了小半碗呢。

④烧酒、麻子课、肥肉、辣椒,是祖父一生的挚爱。麻子保我吃不了三个,他却能吃一大盘。一块巴掌大的炖肉,两口吃完。他的嘴巴把肉包住,一口咬下去,肥油从嘴角两边扑哧溅出来。在后山的菜地,他种满了朝天椒。我吃朝天椒,嘴唇都辣肿起来,祖父却一口一个。新谷归仓了,他选上好的谷料挑到酒坊里,对酿酒的师傅老四说,出酒的时候叫上我啊。

⑤打开后院的柴扉,拐过两条田埂,弯过一个荒家,就到了酒坊。酒坊围在一座宅院里,乌黑黑的苍蝇在宅院的上空嘤嘤嗡嗡,酒糟的香气四散。出酒的那天,祖父肩扛一个大酒缸,我手提两个大锡壶,早早到了酒坊。锡壶是装头酒和尾酒的。我坐在石灶前,负责添火。大铁锅上罩着一个两米多高的木甑,木甑上压着一口盛满水的铝盆。一根细长中空的竹管从木甑顶端的切口上,连接到酒缸。祖父端来小圆桌,摆上腌辣椒、酱蒜头、南瓜干等小菜,坐在酒缸边,喝一口酒,摇一下头,说,辣口,辣口,这样的酒喝下去,再辣的太阳也扛得了。蒸汽弥漫了整个酒坊,酒香引来四邻的酒客,小桌围满了人,有的站着,有的坐在灶墩上,品着刚出炉的热酒。祖父酒量大,很少醉。假如他说话有些结舌了,脸色酱红,不时地摸自己光光的脑门,手势略显夸张,他已经微酸了。

⑥矮小、强壮、宽厚的脊背像一堵墙。这是我年幼时记忆中的祖父。吃过午饭,祖父端一条板凳坐在屋檐下,叫我∶"给我刺刺水泡。"每到夏天,他的脊背上冒出密密麻麻的酒疹(对酒过敏引起)。酒疹有一个个细小的水泡,水泡破裂,疹水流过的皮肤会在第二天冒出珠泡。我用酒在他的背上抹一遍,再用竹签把珠泡剔破。酒疹渍烂,有腥臭味。但我不怕,刺水泡仿佛是我的一种乐趣。我并不知道,祖父终身都被酒疹所折磨。他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是打赤膊的,穿一条宽大湛青色短裤,光着脚,腰上别着一个油亮亮的布烟袋。他坐在板凳上,躬起身子,像一面牛皮鼓——我认识了男人的身体,饱满如牛,厚实如泥,浑身有瓷缸的釉色。

⑦有一天,我祖父对我说,你把酒缸搬到你父亲房间去吧。我说,这个酒缸在你身边有五十多年了,还是放在你这儿吧。祖父说,酒一点味儿都没有,倒像一把刀子,割人。我把手按在祖父的上腹部,说,你可能胃受寒了。他戒酒没几天,整个人完全失去了知觉。他躺在床上,瘪着嘴巴,眼睛蒙上一层灰白色的瞬,额头冰凉。我们叫他,他喉结蠕动,好像他的声音千里迢遵赶来,汇聚在喉管里,再也走不了,彼此扭结,形成洪流,却冲不出那道闸门,被堵着。他厚重的眼睑包裹着一个旷阔邀远的星空,星光细雨般撒落。瓦蓝深邃的星空,他反反复复地梦见它,他变得越来越轻,一缕光一般与整个苍穹融为一体。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一扇木格窗对着一片田园,馥郁青葱的植物气息浮在空气中",写出了后院田园景色优美且富有活力。

B.文章"人的衰老就像一栋倒塌的旧房子",表现了祖父对死亡的平静和理性态度,表达对时光无情的无可奈何之感。

C.文章叙写祖父"肩扛一个大酒缸""坐在酒缸边,喝一口酒",突出其酒量大,意在塑造祖父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D.文章描写祖父叫"我"将酒缸搬到父亲房间,暗示祖父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幡然醒悟,终于明白了酒对身体的危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时光"开头,以有限视角作为全文的写作角度,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光在记忆中刻下的印迹,显得真实可信。

B.文章叙述祖父呵斥黑衣人的故事,虽然是祖父出现的幻觉,有玄幻性,但也暗示了祖父面对死亡也有焦虑,为后文祖父去世埋下伏笔。

C.文章用"打开""拐过""弯过"等词语描绘到酒坊的过程,既写出了作者对乡土环境的熟悉,也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耐人回味。

D.文章结尾采用白描,叙写祖父去世时的场面,描摹出祖父去世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并通过化虚为实,细腻地展现出生命即将逝去时的感受。

8.本文第 6段花大量笔墨回忆祖父"刺水泡"一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9.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①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或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递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胰更鲁责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幽州平,鲁奇功居多。晋已下魏博,梁将刘界军于渔水。庄宗以数百骑觇敌,深入致师,郭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等奋命决战,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痰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史。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即擒之以献。庄宗壮之,赏绢千匹。王彦章守中都,庭隐在其军中。及彦章败,庭隐为庄宗所获,将以就戮,大将夏鲁奇奏曰∶"此楚也,其材可用。"遂释之。梁平,授郑州防御使。四年,授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惠爱。天成初,移镇许州,加同平章事。

②鲁奇性忠义,尤通夹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延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孟知祥与董璋谋先取鲁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与孟知祥攻遂州,蜀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援路断绝。旬月救兵不至,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制而卒,时年四十九。帝闻其死也,恸哭之,厚给其家,赠太师、齐国公。

(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B. 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C.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D.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申,十二地支之一;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申时指下午一时至三时。

B. 致师,挑战之意;古代战争发生之时,先让勇力之士到敌人阵前挑战决斗。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

D. 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无实际职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夏鲁奇骁勇善战,忠心保卫君主。他在庄宗误入埋伏被围困之时,与王门关、乌德儿等一起拼死保卫庄宗,坚持到援兵来方才解围。

B. 夏鲁奇爱才惜才,积极举荐人才。中都之战王彦章战败后,庭隐被庄宗俘获,将要被杀戮,夏鲁奇上奏赞赏其是人才,最终庭隐被释放。

C.夏鲁奇抚民有术,深受百姓爱戴。他奉命调任许田,孟州的百姓拦道挽留,拉住马橙躺在路上不让他走,五天都未能离开孟州去赴任。

D.夏鲁奇忠义刚烈,死后君主痛惜。他在遂州失守时自刎而死,年仅四十九岁;庄宗为之痛哭,重赏其家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4分)

(2)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4 分)

14.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书巴丘①事

陈与文②

三分书③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测。

未必上流须鲁肃④,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在长江上游。②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③三分书∶《三国志》。④须鲁肃;《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于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点出《三国志》,照应题目,交代写作缘起。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抒怀"埋下伏笔。

B. 额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之景,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结于岳阳楼。

C.颈联的"风露"既指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指仕途上的坎坷;"洲"前着以"乱""字,隐喻世事之乱。

D.全诗由叙事起,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意境开阔,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沉郁蕴藉。

16.诗的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两句,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成年后的李密孤苦无依的惨境。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上阕登高望远,"_____"一句,描绘长江澄明,逶迤如象;下阕怀古抒情,"__"一句,感喟历代登高者空叹历朝兴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②____。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自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 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D.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未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将关心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问题提上日程,①并非是小题大做,②老年人使用手机问题是日益困扰老人、家庭乃至社会的真问题。③第 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④截止2020年3月,⑤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左右,⑥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6.7%。⑦这就意味着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⑧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成为"社会局外人"。⑨积极应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正常需求,⑩不仅是智慧生活患及更广泛群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客观需要。

(1)_ (2)_

(3)_ (4)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暂行办法对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明确规范,强调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据了解,暂行办法适用于发布之后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的命名事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天下事莫不成于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本学期,育才高中文学社拟举办一个以"我的人才观"为主题的座谈会,现邀请你作为与会嘉宾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析】A 项与原文不符。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错,原文是: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C项.表明权利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 量"错,这是国家调整与公民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屈服于"。D 项因果关系错误,不符合原文。.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错,原文是.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析】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错,原文: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 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3.【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解析】A 项微信中的这些微信群还是体现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特点,即以.己"为中心形成不同关系的圈子。B项证明公私维度中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C项内容可证明网络中出现拥有信息权力 的新阶层,是从权力维度考虑。D项内容可证明互联网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侧重于权利维度。

4.【答案】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具有等级化和弹性特点的社会格局。或者: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按亲疏关系和利益关系形成的人际圈子和社会结构。

10.【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夏鲁奇跟从周德威攻打的应是幽州,而不应是燕将,并且燕将若划到前句,导致后句主语变为夏鲁奇,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与D项;"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若不断开,意为夏鲁奇和他们激战两次不能解决,表面通顺,但与后文"将士皆释兵纵观,逻辑上不合,激战两次不能解决,将士为何皆释兵纵观,故排除C项与D项。

11.【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析】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科学教育、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积累。"下午一时至三时,错,应为"下午三时至五时,。

12.【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根据原文"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可知,夏鲁奇死后,追赠他的是明宗,因 此"庄宗痛哭,的说法有误。另"遂州失守时,不切。

13.【答案】(1)夏鲁奇见到王彦章,认得他,单独骑马追赶他,用枪做要刺他脖子的样子(用枪抵住他的脖子),王彦章回过头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拟,"非..乎,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4分)

(2)没多久,(他就)调任镇守遂州。夏鲁奇领受朝廷的命令,修缮盔甲兵器,将要图谋蜀国。("禀,"缮治,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析】解答文言翻译题,要结合全篇,准确译出,得分点是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4.【答案】①遂州被围,兵尽粮绝。②援兵被阻旬月,解围无望。③为人忠义,不愿接受被俘的屈辱。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传主的品行和 事迹;最后根据题干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即可。此题题干为"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 因,,有些原因,原文能直接找到;有些原因,只能通过人物、事件本身去分析其背后的信息。

15.【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本题错误项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需首先明确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并明晓其表达效果及抒发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辨析。B项.比喻"错,.抱"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日影,应该是拟人的手法。

16.【答案】①镇守长江上游不一定非用鲁肃不可,只可惜我这个读书人却空自焦急头发几乎全白了。②诗人 反用.未必".空白",想要说明巴丘是边防要地,须得鲁肃这样得良将才能把守。③运用典故以鲁肃自况,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设置问题为简要分析.含义",

含义侧重浅层内容和深层情感。解答此题先理解诗句,再剖析思想内涵。

17.【答案】(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千里澄江似练 谩嗟荣辱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析】本题的重点字.谀、茕、孑、澄、谩。

18.【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辨析的能力。

19.【答案】①改变了句间关系.改句缺少关联词,显得平铺直叙﹔原句的.不仅……更……"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重点强调.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②与语境衔接不力.改句把.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放在最后,与前文语境脱离﹔原句.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与上文话题一致,衔接得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析】回答时,定位原文语句,从内容、效果、修辞、句式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本题可以从句间关系、话题意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0.【答案】①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②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语段,理清内容层次,再聚焦两个空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句间关系。第一个 空处为总领句,第二个空处为呼应句。句间关系弄清之后,结合文段内容,即可推导出答案。

21.【答案】(1)①,并非是”改为,并非”或,并不是”

(2)④,截止”改为,截止到”或,截至”

(3)⑤,达9.04亿左右”删,左右”(注意:不能删,达”)

(4)⑦,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改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老年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①,并非是”表述赘余;④,截止”用词不当,,截止”意为,(到一定期限)停止”,它的后面不能直接跟时间宾语;⑤,达9.04亿左右”删,左右”;⑦,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这种表述使得主语不明确。

22.【答案】为规范高校命名,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全日制大学等高校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等字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析】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核心所在,考生可提取出新闻的核心要素。第二句介绍《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的具体内容。第三句对《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的适用对象进行说明。整合三句, 提取核心信息,即可推导出答案。

23.【写作指导】

作文命题深人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注重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关于如何识才、爱才、育才、用才,以及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的新思想、新要求。作文命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情境任务,三是基本要求。这些形式考生都很熟悉,有 亲和感。名为发言稿,本质上还是一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参考立意】

人才安邦,人才强国,创新发展呼唤人才。中学生要树立有爱国情怀、时代责任感的人才观


(新高考卷)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及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