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想杀掉你,到思考如何爱你

2020-04-12 21:26 作者:偶尔变成一条鱼  | 我要投稿


   我讨厌这世界,但我喜欢你(第一季

我喜欢你,我要保护你,用我的方式(第二季

        两个厌世的“小怪物”,相识、相知、相爱,完成了各自的自我救赎,顺便也解救下和他们相似的人。这难道就是《去他妈的世界》所要讲述的故事吗?初看确实如此,但再次细想呢?这两部电视剧如电影一般,且又如此独特,只为告诉我们“小怪物”也可以被救赎吗?不,我们从中看到,为什么他们会变成小怪物?为什么成人世界有那么多丑陋?为什么有人能做到视生命如草芥?为什么这世界是“去他妈的”?

        这是一部被丧丧气息包裹但却给人希望的电视剧。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去他妈的世界,不管是原剧还是译名都十分巧妙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我想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其次,还有它的整体拍摄,“丧曲”配上丧丧的画面,再加上男女主略反人类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到一丝恐惧。男女主人对一切的看法,就预示着他们与普通人的不同,他们发出疑问:为什么我是一个人,为什么我不做一个动物,还有他们对手机的看法,他们都认为手机没有用,都讨厌手机,在这个时代讨厌手机的年轻人应该不多吧。再加上特有的英式黑色幽默,都使这部剧看起来像一部丧丧的喜剧。丧与喜剧似乎并不矛盾吧,喜剧的本质也就是戏剧化的人生,而丧只不过使那戏剧化带上了一些苦涩与难堪。在看完这部剧之后,看到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男女主的丧甜互动,在玻璃渣中自己找糖吃,但并不代表这部剧的核心在丧甜恋爱中。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爱情,还有同类人之间的相怜相惜,因为一开始男主是想尽办法要杀掉女主的,但到后来,男主逐渐被女主所吸引,他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在与女主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摆脱兽性,找回了人性。其实在整部剧中,男主的变化大于女主,他是彻底脱胎换骨,从只会说“我要杀人”到学会诉说爱意,这是人性的逐渐显露;从胆小怕事到用勇于闯荡……我想这一切都来自于女主对他的影响,但女主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玛丽苏“圣母”,她也是一个另类,一个缺少关爱的“问题少女”,正是这两个相似的异类,把对方都给治愈、感动了。

        那他们的问题又来自何处呢?为什么会变得像现在这样异于常人呢?这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他们都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男主小时候,妈妈在自己面前开车冲入湖中,这是多大的童年阴影啊,我们在小时候看到家长杀鸡,可能都会留下很大的阴影,男主竟然是看着自己的妈妈自杀在自己的面前。而他的爸爸虽然善良可爱但却没有发现男主在母亲去世后发生的变化,他善良却不够心细。这致使男主缺乏情感,也不会表达情感。而女主父亲在她9岁时就离开了自己和母亲,而母亲再嫁的一个男人,组合成了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其实继父道貌岸然,对女主骚扰不断,只为逼她离开这个家,母亲看到了,却也只是装作看不见,不敢反抗,懦弱无能。女主也因此变得放荡不羁,满嘴脏话,毫无遮拦,因为她不想像她的母亲一样胆小懦弱。

        两个孩子一个没娘疼,一个没爹爱,性格自然与旁人不同,这也是两个人相互吸引的原因。再加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看法,导致它们变成与众不同的“小怪物”。就像太宰治笔下的阿叶,在严肃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在童年时有受到仆人不断地欺辱与侵犯,也变成一个敏感、胆小的异类。回到电视剧本身,为什么会叫《去他妈的世界》,这是两个小孩对虚伪大人世界的呐喊,尤其是第一季时,节奏快速,给人以激动、震撼之感,两个小孩的离家、逃跑之旅,自由无羁之感扑面而来。相对而言,第二季节奏略显缓慢,仿佛是这两个小孩成年后回到了那个虚伪的世界,他们确实是被治愈救赎了,他们不再去干与人性相悖的事,行为也越来越合法,但在这之中的合法性对他们来说是个笼子,他们与《人间失格》中的阿叶一样,追求的是绝对自由,是冲破牢笼之外的世界。就像书中所说“这种非法给我带来乐趣,就像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冰冷房间里,纵然已经知道外面是非法之地的海洋,我也要纵身跳下去,就算游得筋疲力尽,最后死去,我也心甘情愿”。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们三个人十分相似,只不过那两个小孩,他们身上的无畏与冲动与阿叶身上的那股成熟忧郁气质有所不同,我想这也是他们的结局大不相同的原因了。冲动总是比阴郁更容易治愈,所以男女主回到了现实,而阿叶却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其实阿叶所在的世界比男女主的还要可怕,因为没有人愿意拉他一把,没有人把他当正常人看,即使有也被他自己的胆小懦弱给毁了。男女主应该庆幸在警察和家人的保护与关心中回到了这个正常的世界,可以说这样的结局非常符合普世价值观,但却不一定是最好的。

        这又仿佛《局外人》中的“我”,与世界也是格格不入,“我”是整个世界的局外人,“我”的存在与这个世界无关。他总是在强调“母亲之死不是我的错”,这句话单看,架空于这个社会,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却不符合这个社会应有的表现,不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别人听到会惊讶甚至害怕。但于“我”而言,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仿佛不是这件事的参与者,不像这件事的主人公,或者说演的不像。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在于他们的社会性”,人总是按照多数社会成员已经接受的,或者一致赞成的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部剧以及这本书中的人物,仿佛都是缺乏社会性的,是所谓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看似有些疯狂,可能在别人眼中是问题少年或者不正常的人。所以,是他们太过异类了吗?还是这世界和人类太虚伪了?他们只不过看得太清,认识到自己内心隐藏的动物本性,他们或许知道“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借着怒火,将这种可怕的动物本性暴露出来”,不只是他们,而是所有人类,只不过那群人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而已。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若不与外界相连,他们就只能是一座荒岛,所以这样看来,《去他妈的世界》结局是正确的,不管是对男女主,还是对世界。他们的经历使自己变得更具有社会性,但同时也不得不失去那股无畏之劲,这个变化不能单纯地用好或者是坏来区别,表面上确实圆满,但内在隐藏的却是说不出的那种缺憾。为什么我会觉得第二部没有第一部精彩了,因为在第二部,男女主逐渐进入了正常的世界,他们逐渐与我们这些正常人变得一样了,再没有那种激情与狂放。

        如果说吸引我们的只是那一股激情,那么这部剧的评分也不会那么高,除了那份少年少女的的激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之外,还有我们对他们经历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如此勇敢的反抗行为的一种崇拜与渴望。我们对那些独特的人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崇敬之感,就像这部剧中的男女主,他们的那种特立独行给我们以激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一部丧剧时会感到快乐,在丧中找甜。往往越是绝望的世界更能让人看到希望,匈牙利作家拉斯洛的小说《撒旦探戈》整本书都充斥着绝望的气息,但在看完之后,我并没有感觉到多大的绝望,反而看到了希望。越是在绝望的世界,我们也越是期待看到希望,我们会在绝望中造梦,正如在黑夜下的光亮更为耀眼。

       在这个世界,我们有时候就会是一个异类,肯定会与别人不同,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便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世界往往也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屈服于各种压力之下,或是缺少那一份难得可贵的勇气。电视剧和电影往往是我们实现现实生活中一切难以实现,或不敢实现之事的地方,这也是我对这部小丧剧满含激情的原因之一。

       在这去他妈的世界中,好好活着,那牢笼之外的绝对自由之地也只存在于影视剧之中,从绝望到希望再到失望,或许也只需要一部剧的时间。                                                                                                                      (图片均来自网络)



从想杀掉你,到思考如何爱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