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真实面目(上篇)
现在这个季节正是下雪的时候,但这几天都是晴天,仅仅是风比较冷,那就再等等看吧,会有雪下的。
不过这不妨碍我们在晴天讲雪。
我们首先认识一下雪是什么。
雪,是温带和寒带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一般常发生在这两种气候带中温带的冬季,至于寒带,对于温带人来说12个月冰雪不化,四季不分,全是冬天。气温下降,空气中的凝结核与水蒸汽微滴结合,形成了雪片,这种低温条件下限定长期存在的结晶形式,本质上是对水的众多存在形式中的一种存在形式最直观最简洁的概括词,这也就是雪的概念。
(以上为非科学官方论述,请读者保留异见)
在人类的直观认知中,雪看上去是洁白无瑕的,可是实际上雪也是不洁净的,凝结核通俗来说就是灰尘,对于人类来说,灰尘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表层原因是它不美观,内层原因是因为它导致身体罹患疾病;紧接着我们现在审视一下彗星核心,它的俗称是“脏雪球”,按照前面所说,这三个字组成的词汇是语义重复的,管一个尘埃和冰的混合物块直接叫雪球不就好了嘛,可是这毕竟是俗称,俗称讲的是不十分严谨的表面事实,对此我们不需要再细究,仅了解到位就好。
综上,我写这么多理论概括和词义探究不是为了科普一个东西,主要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的抒情部分,以上内容主要是告诉大家了,雪的相关,真实反映了雪是美丽的,同时也是难看的,事物都有两面性的本质道理,关于雪的理论证明解释到这里就结束了。由于雪的恶害被漂亮外观掩盖得很充分,那我们就多谈谈雪的美吧,反正,这篇文章本来就是想写这个的,正所谓丑话放在前头,丑话放完了,从这个层次开始的反差对比,心情真的和别的时候很不一样。
当阴天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在户外,雪片们开始进入视线,雪并不是孤独地降临大地,一片片的,受风力随机无序地反转着下降,但由于我们平时被衣物包裹得严实,雪花片们只有一两个被有触觉的地方察觉到,我们一般最先与雪的接触不是看到形状(虽然也可以看到雪点,但分辨单个雪片很困难),而是首先感觉温度,当保暖状态良好的肌肤哪怕是遇到非冰点的水分,在寒冷的室外都能让人一激灵,雪片更是位于冰点以下的温度,但不大的面积,不像水迹达不到一机灵的程度,而是仅仅让人感到了惬意,之后融化成一滴水,痒痒的很舒服,这种持续的感受低温的过程,不太恰当的比喻是“温水煮青蛙”,当然雪是恒低温的,在量变达到质变之后,雪花们聚在地上,采用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手法散发着冷气,释放厉害的低温控制法术,在尝到低温魔法的厉害之后,人们普遍的跑回了屋,人作为被设计成了两者相近取其优的中庸生物,当外界条件超过了合适的舒适值之后,便开始琢磨如何改变现状,随后思维-行动映射反馈机制被触发——人跑进屋里,之后不再受冻,但依旧和雪还有联系,那就是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的在窗棂上随机降落的小精灵们,它们摞在一起,虽然有了一点法术效果,但不能穿透过隔挡,在太阳出来之前,他们一直都会保持一定形状,一起挤在的狭小空间里供我们欣赏,你说这小小的一个透明六边形,重叠多了怎么不是透明的,而是乳白色的,魔法,一定是魔法啊,当冷风飞过,会带走一小部分个体,或许絮絮躟躟的,因风四散的它们这种时候是透明的吧,若不是风手持尖刀般厉害,不让我们近身了解,我一定一探究竟。话说回来,反正我们也没办法在野外第一时间感觉到雪的形状,就当风起时的雪也是透明的吧,嗯,错不了。剩下根得牢固的雪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活动催化作用下变成冰渣,依我看这是成熟了的表现,原来自然界都是这么一个道理啊,雪是孩子,冰渣是大人,那么雪到了寿命的尽头,变成的骸骨就是水了,大家看到这里,会觉得水不干净了,对吗?事实上并没有,我们普通智人种,存活于世几百万年,上天给了我们灵敏的感觉(知觉,触觉,直觉或者说第六感等),灵活的手脚,广深的思维,就是让我们在已知的范围内很单调的宇宙中调节气氛,玩出花样,现在将视野缩小到饮用水这方面,早就有聪明的同类搞出了很高端,捷便的一套工具了,我们完全不用担心雪之骸骨说,即便之前是,现在也不是了,雪之骸骨不难堪,再怎么着也比肠道运动副产物要干净,杂质少,那个东西都可以脱骨留肉,我相信我们普通智人,有着无限大可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什么不能重利用和再生创制的,甚至从零开始制作的,看我这篇随笔的大家蜘蛛多年,冲浪许久,抻线还利索,浪板应该还很结实吧,五彩斑斓的场景相信大家见过很多了,现在这个阶段,真的该回味一些色彩单调的东西,我认为其中包含了一个隐形的秘密王国,同样奥秘无穷,奈何人的肉眼是有极限的,所以我们需要换一个特殊的高倍显微镜,开始重新认识一些透明事物吧。
(未完待续,这篇文章,堆砌到这里确认一下身份,是一篇随笔性质的序章,下编为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