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C怎么就拍在卡尔文森号的甲板上了?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F35C之所以拍在了卡尔文森号的甲板上,必须首先明白一个大前提,这就是美国海军原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而现实中的结果又是什么?事情又发生在哪个具体的海域。其实很简单,美国海军原本就是要秀一秀自己现在还可以拿出来的所谓全球最先进和最强大的舰载航空兵的最强战斗力组合,没想到公开走秀变成了公开出丑,而且是在美国海军认为的最敏感海区出现大问题,这就很让超级大国和超级大国海军深度郁闷了。为何说原本要秀出来的是全球舰载航空兵的最强组合?这就是F35C仍然是到目前,全球唯一一种在大甲板平台上弹射起飞的正规重型舰载机,这个装备水平至今全球还没有第二家。这是因为虽然已经有别的双发类型的重型隐身舰载机已经存在,但是还处于试飞状态,远远谈不上装备服役。

虽然到目前全球也有其他的正规的弹射版大型大平台,而且是最先进的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的先进平台已经存在,但同样还在建造中,距离试航服役仍然有一段时间。总而言之,虽然追赶者的脚步已经临近,但毕竟最终在技术层面追上,还需要至少三五年的时间。于是美国海军以F35C为中心的现有组合,就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时间差,大大的秀一把,否则再过几年,不论是平台本身还是舰载机,都要被对手比下去了;再想秀也来不及了。而选择的秀场这次也是很有讲究的。特意选择了一个战略上的敏感海域,但是又特意保持距离战略竞争对手的大陆相对较远。潜台词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也就是战略竞争对手的陆基重型双发隐身机一般情况下,不会深入远海那么深;而对手现有的海基滑跃起飞的舰载机,可以近距离接近,但又不是隐身版本的,

这样就可以在这个敏感海域,继续拿着蒸汽弹射大平台和隐身F35C的这对组合来嘚瑟一番;以此展示美国海军在远离大陆的深海仍然是优势不可动摇的。不过这种明显的战略嘚瑟,也是有一定的先天问题。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F35C作为隐身舰载机,本来应该是和福特级这种电磁弹射大平台配套的。结果F35C经过各种折腾,终于可以少批量的上舰部署了。结果却发现要上的“舰”本身,却长期高挂免战牌无法出门。因为到目前所有福特级的所谓电磁弹射器,根本无法弹射任何25吨级以上的舰载机。但是F35系列号称肥电,单发版本的F35C又是三种类型中相对最肥胖的一种,正常的弹射起飞重量都在31吨以上,是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器根本弹不动的。美国海军不用说到目前从来没有在航母上电磁弹射过超过30吨的飞机,就是在陆地电磁试验线上都没有弹射过,

于是少量的F35C也只能走回头路,被迫向下兼容,只可以勉强部署在使用传统蒸汽弹射其和油缸拦阻系统的尼米兹级航母上。而在这次F35C出问题前,美国海军还一度回光返照一般,有了在敏感战略海域嘚瑟的暂时性物质条件。这就是10艘尼米兹航母中,罕见地出现了有至少3艘到了可部署的整备期!这个问题狼山以前也谈到过。就是尼米兹级航母一共10艘,都是核动力的。近些年来,随着尼米兹级航母前2期批次的日益老旧,出动率越来越低,而维修期越来越长。而10艘尼米兹级中的最后2艘建造质量不佳,服役后很少出动。因此出现了尼米兹级航母可部署期的“大小年”现象。在所谓的“小年”时,10艘尼米兹级中有9艘都在维修维护,只能在全球出动1艘;甚至个别季度一艘都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航母荒。而小年之后就是大年。

也就是10艘尼米兹级中经过长时间的大面积维修,终于同时有3艘甚至极端条件下有4艘可以同时在全球部署。于是美国海军就可以周期性地嘚瑟一番。而2022年基本可以算尼米兹级航母的大年。因为目前有1艘状况最好的尼米兹级部署在地中海;另外2艘在亚太海区,在四岛方面还停泊着另外1艘。对外摆出同时4艘尼米兹级可以拿出来用的架势。再叫上2艘可以少量携带F35B的黄蜂级两攻来凑数,于是摆出有5艘“航母”同时在亚太威慑的架势。毕竟这种“强大”阵容已经三四年不见了,现在好歹赶上了航母大年,不赶紧拿出来秀一把,岂不是“锦衣夜行”?当然要秀就要秀到极限,于是F35C也必须登台唱压轴,才有围观者叫好不是?当然超级大国海军现在也明白,虽然有5艘“航母”可以同时拿出来秀,但航母再多也没有战略对手的ASBM多?

于是只能贴着自以为是的1500公里的所谓“非打击安全线”的边缘集体走猫步。谁想到这大戏刚刚开锣唱了一半,作为当家花旦的F35C就直接拍在戏台中心了,有极大概率把戏台本身也砸的不轻;毕竟戏台上跑龙套的6个人都伤了。这说明最轻也是拉断了拦阻索,导致一条超级钢鞭横扫甲板。更有可能在甲板上当即砸出个大礼花,碎片四溅而大面积伤人。根本问题在于F35C这种单发机当舰载机已经很勉强,而强行部署在不匹配的尼米兹级上更是水土不服。说白了超级大国海军并没有从刚刚发生不久的海狼2号挨黑砖的事件中接受教训,一场超级大秀再次变成超级大现眼,只能说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