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言:抛砖引玉的探讨

在看到此视频前,我也常常想,只是简陋地、习惯性地情感表达,对于问题做情绪化的浅层思考,甚至一度放弃回答,这何尝不是一种退化呢?由于此现象在我的初中社区(我无法确认普遍性,但是连赛雷都出内容,足以表明此问题的严重性)十分的普遍,我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再外加我是AS人士,对于此问题的思考常困惑我。首先声明,我接受且仅接受理智的反驳和补充。
我认为,语言的对于个体间的作用是尽可能使他们理解对方想要其认识的信息以及情绪。很多人倾向于使用简单、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可能是为了更快地获得共鸣或吸引注意,因此我们不能不肯定它在实际社交中的积极作用,但是理论上我们是能够换一种更加无害的方式获取这种认同感。但是很遗憾,仅仅是理论上,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实际问题(教育将会是一大突破点)。然而,目前网络语言存在的病态表现在信息的刻板化和情绪的同化,这些特性使其难以被视为进步的新语言。网络语言在多数情况下可能无法充分实现语言的目标。信息的刻板化可能会导致思想变得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深度。情绪的同化可能会使交流变得情绪化而缺乏理性,这可能在一些讨论中阻碍了理性思考和有意义的对话。我举出例子证明此论点:新词汇“6”(非‘666’)据我观察往往代表着“别烦我”、“无语”、“挺好的,但是我不是很想深入了解下去”等意思。试问一下,它是否在无意引导着人们不去思考?或许我们可能真的在做自己的事,但是当他人企图了解你的真实看法时,又是怎样的?词汇“6”已经影响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且迅速蔓延开来,B站的弹幕情绪倾向显然发生了改变。根据这个例子,可以说,它充分表达了网络语言在准确性问题上的局限。有时,人们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社交压力,在社交环境中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以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或争论。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避免深入讨论,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压力往往源于社会的期望。而中国社会期望主要问题集中在面子文化、家庭期望、社会期望和传统的价值观等,这些问题致使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感受到压力和焦虑,限制其自我表达。我们不能抛开实际问题不谈。综上所述,网络语言问题是社会问题,当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始逐渐重视起这个问题,从个体的做为出发,必然会慢慢得到解决。当然其中少不了政府的引导与教育体系对此问题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探讨了网络语言的正确性问题,以及情感表达、社会压力和文化背景对交流的影响。这些讨论只是一种开始,希望能够激发更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以创造更丰富、包容的交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