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政策
久违的历史周刊,它来了它来了!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明朝以及它的“海禁”政策。
明朝建立之时,因北方战事压力巨大,对海外管理与前朝没有什么不同。
成祖时,因印钞通货膨胀,银子需求量巨大,中国内部没有什么盛产银子的地方,于是乎,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诞生了。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了巨大的白银收入,解决了通货膨胀带来的危机。
每一次下西洋的收入,后面朝廷几年的收入都追不上。
所以,海外贸易为明朝特别是初期的明朝有着极大的帮助。
久而久之,七次下西洋,极大损耗明朝经济(简而言之就是烧钱)
明英宗曾尝试继续下西洋,但国力空虚,内忧外患,只得放弃。
虽说下西洋至此落幕,但明朝与周边国家贸易不会停止。
(1620年以前,明朝在菲律宾停靠的商船多达30艘)
到明武宗年间,宁波港口发生了由外国人引起的武力冲突,同时杀死了明朝多位将领。
这件事,成为“海禁”政策的导火索。
嘉靖年间,朱厚熜四次下令进行“海禁”政策,全面管控港口,禁止人民通商。
虽然解决了表面原因,但是一刀切的方法显然不合适。
“海禁”政策将公开交易转变为走私交易。
奸商海盗增多,东南边防日益紧张。
浙江的一座小岛甚至成为走私交易最大的市场。
这也是“倭患”产生的原因之一。
“海禁”政策一直到隆庆年间,明穆宗废除“海禁”政策,海外贸易逐渐回到正轨,国家收入有所增加。
但贸易突然放开,也导致了走私贸易严重。
到万历年间,因战事不断,“海禁”政策再一次上演,对清朝的闭关锁国造成了一点小小的影响。
明朝在“海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到了“作死”的地步。
至今,我们还没有逃出“海禁”的魔咒。
我们仍要辛苦劳作,将货物运往海的另一边。
明朝用国运的教训告诉我们
不要闭关锁国,不要关闭对外交流的通道
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国家发展。
20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