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为什么二战中中国战场是主战场

2023-02-11 15:36 作者:煤老板newbee  | 我要投稿

2.26更新,增加了补充条,对第一条进行大补充,其余一些地方进行小改动。加起来一万多字17张图,希望大家可以转发一下,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正名。不然这种辟谣贴没热度,现在才八个赞,然而一堆造谣的美分日杂发几个评论就能上千赞。毕竟我们是散兵游勇,是爱好,人家是组织,是赚钱的职业。 分割线—————————————————————— 近日上网期间,总看到有很多人肆意抹杀抗日战争的贡献,包括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底下也有不少这种人。在跟他们辩驳的过程中,我碎片性的收集了很多资料,如今有时间打算把他整理成一篇专栏。以下七点即是反驳网上的谣言,也是论证我题目的观点。

第一,兵力投入

毫无疑问,日本陆军主力自始至终都在中国,这一点看看历史书就知道。

这个时候就有人说了,历史书不客观,纯粹为了宣传提升民族自信心。持这种观点的人麻烦解释一下,为啥《日本近现代史》承认:“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为啥《太平洋战争史》承认到1943年末“太平洋上的战火已经燃烧到这般程度的时候,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难不成他们也是为了宣传?那可真是大善人啊! 具体数据上看,《何谓中日战争》记载:“1943年在中国作战的兵力为128万名(占总兵力的44%)。进而,1944年,中国派遣军兵力减少到126万名(约占总兵力的31%),南方战场的兵力约为163万名(约占总兵力的40%)。此时,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所占比率首次开始降低。总之,直到日本战败为止,中国战场的兵力配置一直都占据极大的比重。”可见中国战场牵扯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是一个大头。 至于海军,显然的事实是海航同样是海军的一部分。重庆大轰炸时,日本派出海军航空兵出动架次达2573,陆航也出动了497架次。更何況日本海军也投入不少舰船封锁中国海岸线日本设立的“中国方面舰队”包括2345四支舰队,单单第2舰队,就有13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35艘驱逐舰。《太平洋大海战》记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对华战争的海军兵力就达8万之巨,就当时日本海军总体规模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即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驻中国的兵力仍有6万3千人。” 谈到歼敌人数,类似"抗日战争歼敌仅仅四十多万"这样的言论在互联网上颇为盛行,而这个数字的来源,无非就是日本厚生省的统计和何应钦的《八年抗战》。看似中日两方都承认这个结果,实际上这个统计是十分片面的。就比如枣宜会战,根据日本人自己的军史相加损失就达到四万人。但日本自己在报告里就把损失砍到了一万一千。足以看出这个报告的片面。 如果愿意深究一下,就会发现抗日战争击毙人数是一笔不折不扣的糊涂账。从具体的数据上分析,我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里给出的数据是击毙58万。而蒋纬国主持编纂并出版的《抗日御侮》认为抗日战争期间击毙的日军人数应是85万人。日本自己的读卖新闻《侵华战争》一书中得出结论是70万。伊藤正德在《帝国陆军史》中则认为是78万。。。。。。由此可见45万这个数字其实就是从繁杂的资料里取下限。按照他们的思路,我也可以取国民党战报中276万的上限。这数字你信吗?我自己都不信。 此外,以上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八年抗战”的说法,即没有计入七七事变之前击毙日军数量。根据日本自己的外务省认为日军在东北战死26万人。其中八万被苏联歼灭,那么剩下的十八万自然是死于中国之手。去除抗联的战战果,我个人认可周保中将军的估算,即七七事变之前战死的日军约为10万。因此不难看出即使是保底的估算,日本也有超过五十万人战死在中国。再根据以上的资料,我认为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击毙的日军应该超过70万,不到八十万。 当然论歼敌数,中国战场还是比不过太平洋战场,这点没必要否认,就是保底算太平洋战场都干掉了一百二十多万日军。

第二,兵员素质

除了歼敌数量,还有人说"甲种师团都在太平洋",再往后又变成了"中国战场都是番号一百以后的特设师团",直到现在都有人信所谓中国战场都是三流师团等等谬论。 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呢?首先从番号上看,所谓中国战场番号大多一百以上就是十分站不住脚,纯靠脑补的谣言。 1943年关内日军师团: 华北:26,35,37,59,62,63,69,110师团 华中:3,13,22,34,39,40,58,60,61,64,65,68,70,116师团 华南:104师团 1944年关内日军师团: 华北:59,63,69,110,114,115,117,118师团 华中:3,13,27,34,39,40,47,58,60,61,64,65,68,70,116师团 华南:22,104师团 1945年关内日军师团: 华北:47,110,114,115,118师团 华中:3,13,27,34,40,58,60,61,64,65,68,69,70,116,131,132,133,161师团 华南:104,129,130师团 可以很明显看出,番号一百以外的师团即使在45年也仅是一小半,远远不到所谓大部分。这还没算上在滇缅一带和中国远征军作战的2,18,49,53,55,56师团。 这时候又有人说:甲种师团都死在了太平洋,太平洋番号压中国一头。实际上太平洋的甲种师团不过是顶着个番号的二流货色,从装备上就能看出来。拿菲律宾战役举例子,根据日军大本营的报告,菲律宾日军总计约五十万人,但其装备仅仅有

而根据《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书》:向国军投降的九十万士兵,就有68万支步枪,30691支轻重机枪,火炮加掷弹筒12446,其中火炮数量超过2400门,坦克装甲车456辆。这些装备就已经碾压菲律宾军队了,更何况还有一些没有缴械的日军和一些被销毁的装备。 做一个表格统计一下看看哪里装备好。

网上还有另一群人,不吹别的专门吹关东军,诸如"百万精锐,远超驻华日军"等等字眼都冒出来了。动一动脑子也知道,日本怎么可能闲的没事,不把精锐用在战场上,反而在非战区布置精锐。自从侵华战争开始,关东军就失去了补给的优先级。在林三郎《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里面谈到:关东军“共缺少野炮约400门、机枪约235挺、掷弹筒约4900只,至枪支约10万人份”同时期中国战场不随随便便碾压关东军?

第三,军费投入

网上也有一些谣言,说日本军费的大头是海军,太平洋牵制日军八成军费等等观点。其实这些人的观点同样毫无数据支撑,仅仅凭借一张嘴就大肆造谣。比如日本军费大头是海军,这就涉及了一个刻板印象,即海军造起来比陆军花钱多。这个观点就是纯粹的想当然了。

事实上建造陆军比建造海军花的钱显然是更多的,从军费的投入上可以直观的展示出来。 具体到每个战场的投入,中国战场明显是一个大头。

可以看到中国战场的投入一直以来都远高于太平洋(即图片中“南方”)。日本所有的海外军费中,投入进中国的军费达到整体军费的56.7%,达到太平洋占比23.8%的两倍以上。所以吹太平洋的还是吹一吹歼敌吧,吹军费只会自打自脸。

第四,中国对日本进行了四年的放血

如果只聚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贡献无疑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太平洋战争之前,中国已经对日本进行了四年的放血。从人员素质的角度上讲,太平洋战争的甲种师团相比侵华战争初期已经矮了一截。 以第1师团为例,这个师团一看番号就是实打实的精锐,然而该师团在太平洋战场参战才13542人。第19师团也是如此,在太平洋参战才17564人,而且全师团配枪才约6千支。从单兵素质看,1938年日军新兵人均身高1.65米,体重56公斤;1941年分别减到1.49米、50公斤;到1943年就只有1.46米和47公斤了。1943年入伍的新兵,如果按抗战初期标准,合格率仅为10%。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甲种师团实力已经大大减弱,和侵华战争初期的精锐没法比了。 除此之外,中国对日本的经济工业也进行了大放血,可以说侵华战争打断了日本蒸蒸日上的国运。日本发展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就是侵华战争。这一点在工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侵华战争开始后,尽管船舶还是越来越多,但钢产量和制造业已不可避免的出现下滑。落实到民生则更加明显,侵华战争才过两年,日本政府就公布了《价格等统制令》。除了政府规定的约十万种商品的公定价格外,只能由“业者组合”商议并通过官方许可设定协定价格,贩卖者不得自行设定价格,经济已完全统制化。11月,全国开始强制配给制,连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给。其中最令日本人难受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大米,《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提到侵华战争时期各大城市米荒严重,市民每次只许买二升以下的米,造成民心严重不稳。 同时,侵华战争还强烈打击了日本的外贸,日本为了抽出资金侵华,可谓是砸锅卖铁了。

侵华战争一爆发,日本外贸就断崖式下跌,即便后来靠进口物资勉强续命一会,但最后还是跌了下去。《使日十年》中记载,1941年日本的外汇只有区区两万马克,这些钱是怎么没的?还不是用来应对侵华战争了!

第五,太平洋战争是侵华战争的扩大

这一点和第四点可以连到一起说。先反驳一个陈年老谣:美国对日本禁运导致日本资源短缺,因此日本会输掉战争。但禁运已经是1941年7月的事情了,难道是美国某一天头脑发热,善心大发于是禁运日本?显然不是的,联系同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就能意识到,美国在东南亚的蛋糕被日本染指,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禁运还纵容吗?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铤而走险进攻印度支那?也是因为头脑发热?其实日本的石油储量就很能反映情况。

看看41年不容乐观的情况,如果继续拖下去,难道让日本的车辆舰船飞机用爱发电?偏巧不巧,你旁边就有一片大油田,而且还是几乎无主之地。这种情况下不打你,难道看着石油流口水?所以认为美国禁运导致日本资源短缺的人明显本末倒置了,是因为日本资源已经短缺了,才选择了入侵东南亚续命,进而招致美国禁运。简单而言就是日本的物资短缺导致了美国禁运,而并非美国禁运才导致了物资短缺。 其实早在1941年5月29日,美国国务院战争经济局就警告:日本经济由于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战争已经几乎接近破产,他们已经没有了能够用来支付的外汇储蓄,日本会把目光转向南洋,用他们的陆海军来抢夺资源。 那么日本人自己如何看呢?藤原璋就说过:“日本与美国开战是日中战争所不可避免的结果。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是近代日本从未经历过的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而且是看不到终点的使日本陷入泥潭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兵力与军需品消耗严重,国内经济衰退,国民生活日益贫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试图通过侵略东南亚掠夺资源,以打破这场战争的僵局,因此日美战争是日中战争的扩大。"  《何谓中日战争》也承认:“侵华战争事实上的失败,是导致对英美战争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在对中国之战的胜利期望消失的时候,日本寻求利用所有的战机,以图延迟战败的到来”。《大东亚补给线》认为:“日本如维持现状,将逐步衰落,不久就会自取灭亡。这样,日本与其坐待国运衰落,不如下决心作一决战。当时的日本领导是出于这种考虑而决心对美开战的。”由此可见,侵华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本质上是侵华战争的外延。

第六,中国有实力独自扛住日本进攻

现在的互联网上,一说这种话,立马就有“小粉红”,“盲目爱国”之类的帽子扣上来。对于这种人,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一句话就可以反驳“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点历史书里都有所提及。

其实上文我列出的很多观点和数据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日本在侵华战争进行到1941年时就已经走投无路了,因此会饮鸩止渴,进攻东南亚以掠夺资源,否则中国战场作为一个巨大的泥潭只会空耗日本国力,导致日本自己先撑不住。直接了当的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夺去了日本完成战争的能力”——《日本近现代史》 至于有人说日本不承认自己败给了中国,我就纳闷了,手下败将承不承认对你这么重要吗?不管其他日本人要不要脸,日本史学家还是要点脸的。“从历史事实来看,日本是在对亚洲的战争中,尤其是在对中国的战争中战败了。也就是说,日本战败,根本上是由持续不断的所谓‘中日十五年战争’(1931年9月---1945年8月)的长期战争所决定的......向中国战场投入如此大的兵力和巨额军费这一事实,足以说明最终日本是败给了中国。根据以上的数字分析,能够再次清楚地看到中日之间15年的战争在整个亚洲太平洋战争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何谓中日战争》 这个时候又有人来说:战争快结束了还能打出豫湘桂,怎么可能打赢日本?说出这种话的人不妨自己想一想,为什么日本偏偏等到1944年,已经陷入全面颓势的时候才打豫湘桂,在早些年情况大好,没有太平洋掣肘的时候不打?

从这张中国军费图片里能看出来,1944年(倒数第二列)的军费,接近40~43与45之和两倍。其中大部分军费,都消耗在了豫湘桂一带。由此可见豫湘桂其实就是日本压上多半身家发起的一次豪赌,赌一次豫湘桂尚且需要如此巨额财力,更别说第二次第三次了,要是赌上整个中国,怕不是把日本卖了都凑不够钱。豫湘桂体现的并不是日本能打下中国,反而体现的是日本根本没法打败中国。武汉会战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均势就形成了,类似豫湘桂这种想打破均势的行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以看出1945,日本投入的军费仅次于1944,属历年第二,但也避免不了打通的大陆交通线遭到反推。因此日本最后无论如何都只会因为中国的放血被迫撤出。 还是反驳一个陈年老谣,即日本战争结束时依然对中国有优势,这个谣言太离谱了。举几个例子,湘西会战,日本试图打下芷江,结果被迎头痛击干掉六万人,后起之秀116师团直接被打残;越南一带日本21师团也是接连丟地,把越南重庆府拱手让给中国。至于敌后战场,熊泽京次郎在《天皇的战争》中对八路心有余悸:“若是想从中国阵营朝这边攻击的话,大概10分钟我们可全部被歼灭,只是对方不会随意发起攻击罢了。”他所在的59师团面对八路反击"部队作全灭觉悟〞。请这些人给我解释一下你这优势是咋定义的啊? 至于有人说,美国给了中国至关重要的援助,因此中国才抵挡住了日本,甚至还有一些人说我们要感谢美国。这个观点实在是令人无语,看一次恶心一次。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根本没几根毛,靠这点装备填抗日战争的坑属实是杯水车薪。

就算把苏联和德国的援助一并算上,也起不到什么关键效果,一次淞沪会战就基本把德械师送个精光,苏联的援助也没有太多,事实上这仨援助总金额加起来还没有租借法案给法国的援助多,说靠这些援助赢得战争实在是牵强附会。

第七,中国战场存在与否对整个二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已经强调了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大把投入,以及侵华战争对日本有着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侵华战争,那么对其他战场的影响会是很重要的。从美苏英三巨头对中国的评价就能看出来。 先看美国,罗斯福炉边谈话就说:“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日本军需”而罗斯福的参谋莱希直言:“中国抵抗的失败可能导致美国在太平洋战败。”失去中国战场牵制日本大量财力人力,虽不至于让美国失败,但美国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原来的两三倍甚至更高。 然后看苏联,有人说远东百万苏军足以挡住日本进攻。但是这一百万苏军大多都是新兵蛋子,战斗力还是个大大的问号,况且这些苏军配备的仅仅有两个装甲师。就算苏联陆军再怎么厉害,也没有可能仅仅以这些兵力挡住日本陆军全力猛攻。因此斯大林评价到:“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时,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两线作战。” 最后看英国,我之前看到过一个人,说英国北非战场阻挡了德日在中东会师,这点倒也没太大错误,但要是把阻止会师这个功劳一股脑划给英国,那丘吉尔第一个就得站出来反驳。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就有提到:“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同样是这部回忆录里,丘吉尔毫不吝啬的夸赞:“在华盛顿我已经发现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甚至在上层人物的心目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大意义。我意识到有一种评价标准,把中国几乎当作一个可以同英帝国不相上下的战斗力量,把中国军队看作是一种可以同俄国军队相提并论的因素。”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没有提到最关键的一点。日本不和中国打仗了,为啥非得去和盟军打仗呢?要知道侵华战争之前,日本处在国力蒸蒸日上的黄金时代。(这张图也解释了上面的观点,即侵华战争打断了日本发展的国运)

《大国的兴衰》这本书提到:1919--1938年日本工业增速比美国还大,在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到1938年,日本在经济方面不仅远远超过了意大利,而且制造业和工业产品的全部指数都赶上了法国。”这本书还提到:“如果其军事领导人不发动1937年在中国的战争和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则它也可能早就赶上了英国的产量,而不至于拖到60年代中期。”后来天皇自己都追悔莫及,认为“日本轻视了支那,应该尽快停止战争,奋发10年增强国力。” 至于有人说美国会对日本宣战,我的评价是想多了。美国有很大的欲望对德开战,但几乎没有欲望主动对日开战,至少也要等到德国灭亡之后。罗斯福一直想:“如果情况允许,就一直把对日和平延长到把希特勒打败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甚至可能使日本改变政策,而不必进行战争。”在1941年11月24号的一封电报中,罗斯福甚至还想过解除对日禁运,恢复美日贸易,并且促成中日谈判换取日本不对太平洋用兵。期望美国主动下场帮忙,那肯定是真把美国当灯塔了。 因此可以意识到,如果日本从37年开始没有选择侵华,而是全力发展经济工业,按照这种飞速发展的势头,到1945年其国力将会远高于现实位面,或许已经不亚于英国。等到这个时候再和日本开战,美国还有信心让日本无条件投降吗?说不定美国都不会再想消耗国力发动战争,而是继续延续战前局势,乃至于把亚太的势力范围让渡给日本。届时对日本的反侵略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即使亚太没有被武力征服,也会沦为拉美一般的后花园。这样子看,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

补:负面作用(拷打灯塔国)

还要反驳一个陈年老谣,即日本白拿了东北,才能发展壮大,所以是中国自己不抵抗害了自己。我说这都3202年了,受害者有罪论还不能收一收?日本是不是白拿东北,我第一部分就有所提及,七七事变之前大概有十万鬼子折在东北,黑东北不抗战的收收味。更何况东北养活日本本身就很站不佳脚。套用一些人的言论,果脯造不了枪造不了炮,啥也不是,其实我很好奇这些造不了枪炮的工厂是怎么养活日本的。 话归正题,网上有人说满洲是仅次于目本的第二大工业区。这句话并无问题,《日本史》就有记载:“满洲己是大陆上最工业化、最军事化的地区,它的工业力量仅次于日本。”然而选择性看半边的人自然不会看到《日本史》同样记载的:“满洲从末给 岛国本士带来好处,事实上,陆军还榨取了国内财阀的亿万日元去开发它。”所以实际上日本也就拿了东北一块白地,日本为子把东北打造为侵华的后勤基地,于是大力投资东北,所以东北工业才会如此强大。换句话说,日本不占领东北,把投资满洲的资金投入内地,工业水平照样提升。由此可见满洲是靠分流日本的投资才成为第二大工业区,根本不是养活了日本。至于扯甲午海战的,我五十年前喂了强盗一口饭把它养活了,他五十年后杀人是我的锅?更何况粮食还是强盗抢来的,难不成怪我力气不够抢不过他? 至于其他国家的负面作用,一谈到美国给日本多少物资,就有人拿《日苏中立条约》和苏日贸易持续到1945年说事,先谈贸易。

可以看出来,苏联还是良心未泯的,侵华战争一爆发,日苏贸易额就骤降,估计是看不下去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但美国看起来禁运早,1938年就道义禁运了,实际就是给出禁运以外的一切禁运,跟日本往来却十分密切。1938~1940三年,美国对日出口额就有6.9905亿美元,苏联在1938- 1945对日进出口贸易额也只有一千多万日元。按照《大东亚补给线》所说:“全面侵华期间,我国重要资源都仰仗进口,特别是依靠从美国进口,因此国防也就靠不佳了。”苏联好像还没有这待遇呢。 按照上面一些受害吉有罪论的观点,“日本就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才占了大半个中国。日本没有铁,没有石油,煤也很少。这三样东西都是美国源源不断地给日本送去的。但是,美国扶植了一个力量,却造成了一个珍珠港事件。”——《毛泽东外交文选》这么看整个太平洋战争不就是美国自己作死作出来的?美国收拾烂摊子还得让中国帮忙,害得中国白白牺牲两千多万人,贡献不得是负数? 奇怪的是,这件事情搞的连亲美的果脯甚至连美国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一向亲美的宋美龄在《令人失望之美国态度》中强烈谴责美国政府“蓄意阻止中国获得自卫武器。却把汽油、轻重武器、军用物资大量卖给日本,支持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恶劣行径”。美国陆军部长史丁生直言:“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大力支持,这种侵略行为不仅受到支持,而且我们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如此举足轻重,如若断绝援助,这种侵略就可能被制止和停止。”《陶行知日志》提到:“洛杉矶五千人集会上.…国会议员司克脱先生对大众说:’请大家记着,日本在中国杀死一百万人的时候,有五十四万四干是美国帮凶而杀死的。凡不愿做帮凶的人请站起来!‘全场一致起立。“陶行知先生在美国也参与了胡敦源先生主持的对美日贸易研究。研究表明日本从美国进口的战略物资占总额1937年占到54.4%,1938年更增加到56%。1937-1939年,美国对日出口的70%以上是军用物资和战略原料,总额达5.1亿美元。以至手陶先生自己也悲愤交加,他在美国演讲时说:“我要回国抗日了,如果我被日本人的炸弾炸死,请不要忘记我身体的54.4%是被你们美国人炸死的。”美国一位教士也代表长老会写信:“我们这些经历了这场轰炸的人很想知道——美国还想在多长时间内用军事物资支持日本的侵略?我们早就意识到美国对日本的援助延长了战争,美国为轰炸这里(中国)的日本飞机提供了燃料。美国为轰炸这里的日本炸弹提供原材料——难道美国害怕开怒日本的那些自私行为能为这些罪行赎罪吗?”。。。。。。可见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每个人,上层权贵还是底层人民,对这种恶劣行径一致的看不下去,结果现在倒是冒出来一堆人,一口一个“正常贸易”就想洗白美国的干净事。 再看《日苏中立条约》,毕竟一些人眼里的苏联处在量子叠加态,可以是只靠租借法案才能牵扯德国一小半国力的辣鸡,也可以是不需要和日本签条约,能随便应付德日夹击的超人。条约我懒得评价,但是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这个条约如此侵犯中国利益,中国总得有表示吧?别说,共产党的确有表示: (一)苏联根据其一贯和平中立政策,于四月十三日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这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又一次伟大胜利。这个条约的意义,首先在于巩固了苏联东面的和平,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发展。而苏联的这种和平与发展,也即是全世界劳动人民与被压迫民族的利益。 (二)苏日条约使苏联的国际地位极大的提高了,苏联无论在东方在西方都增大了他的发言权,这对于一切反动派都是不利的,而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与被压迫民族则都是有利的。 (三)苏日条约没有限制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独立的正义的对日抗战,只要中国政府的方针是坚持民族解放的独立战争,只要中国政府对于苏联的援助是用以反对日本侵略者,而不是用以反对国内同胞,例如今年一月,在皖南消灭新四军及目前在安徽湖北等省大举进攻新四军之所为,只要不是这样,我们根据苏联的国策,深信苏联是会继续援助中国的。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不为帝国主义者的利益束缚自己援助被压迫民族的正义行动的手足。日本此次对于限制苏联援外华的目的没有达到,是表示失望的!中国人民的希望,只要说到外援,便是首先寄托在苏联身上的,而苏联在这次条约上并没有使中国失望,也永远不会使中国失望。 (四)至于苏日声明互不侵犯满洲与外蒙,这也是跟中应有之义。因为所谓满洲国者,早为日本用为扰乱苏联与外蒙边疆的工具,张高峰、渤蒙坎两次战争,便是明证,苏联既与日本订立和平中立条约,使不能不把这一问题同时加以解决。在苏联,根据其和平中立政策,无论与日本订约与否,都是不准备侵入东四省的,而日本却屡图侵犯外蒙,而外砌是与苏联订了互助条约的,现在苏日声明,却保证了外蒙不受侵犯,这不但对外蒙有利,即对全中国争取解放也是有利的。说到东四省的收复,原是我们自己的事,绝不能象有些投机家,总是希望苏联同日本打起来,以便坐收渔人之利,及见苏联声明不打满洲,他就认为苏联不对,这种人至少也是毫无志气的家伙。我们必须收复全国一切失地,必须打到鸭绿江边,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是中国全民族的神圣事业,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必是赞助我们这种事业。 (五)在苏日条约之后,中国必须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第一,任何对抗战的动摇是不许可的。第二,国共合作必须继续,解散新四军一类的分裂行动必须取消,以后再不可发生此类行动。第三,各种反动的对内政策必须停止。循此以行,外援方有所附丽,抗战才可期胜利。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必至众叛亲离,危亡可立而待。我们共产党深望国民党当局实行深切的反省,善处当前的时局,则非仅国民党之利,民族解放事业实利赖之。 根根一九四一年出版的《六大以来》刊印 这下眼看着共产党评论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有些人就坐不住了,说共产党亲苏所以美化苏联,有种拿国民党评论出来?你还别说,凯申对此还写过日记,节选一部分给大家看看:

《苏日中立条约》之缔结迄今巳越十日,经此十日来之观察,其众真相渐明,故其利害得失亦不难分析判别而获得一正确之概念。 自十三日苏日条约订立以来,事实上苏联对我各种武器之按济,—切如常,均无异于往时。十五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约见我邵大使及十九日苏联大使潘友新前来访余,均声明《苏日中立条约》并不涉及中国问题,苏联对中国之政策与态度始终一致,毫无变更,对于我国抗战之援助,仍必一贯继续,且当满足我国之所望等语。由此可以断言,此约将来对苏日两国之本身究竟孰利孰害固不可知,而于我国方面,至少在抗战之现阶段上实无任何之影响 …………

此约之订立,其主动全在苏联,亦可谓为苏联对日计划之成功。其于敌寇,实有害无利,且适足以增加其失败之因素。盖苏联订立此约之用意,不外四点:(一)为欲消灭敌国之海军而策动其南进;(二)为欲消耗敌国在我东北整个之陆军,不得不鼓励其南进或转用于中国之战场;(三)为预防德国攻击苏联,俾解除本身东顾之忧;(四)其最深刻之用意,则在以此一举而动摇德、意、日三国同盟之基础,使德国认清日本之不惜背盟弃信,因而加深对日之疑忌。证以德、意方面之报告,日本已不复能得德国之信任,德日关系,已因此约而渐见疏隔,他日将更以此约而根本恶化。即此—举,使日本更陷于孤立地位,已为苏联最大之成功。而敌国表面,仅得—纸空文,实际失一个最有力之盟友,其为失败已不言而喻。 ………… 所以我开始疑惑一些人的双标,美国给日本卖战略物资是当事人一致的看不下去,还有一堆人洗白。日苏条约是当事人一致表示理解,还有一堆人搁着猛喷。不怀疑这些人的前辈当年是在景明楼出生的罢。

最后我想指出,中国战场作为主战场,是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承认的事实。如有人各类使用春秋笔法否认这一点,肯定是别有用心。

论为什么二战中中国战场是主战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