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朝三受降城防御体系

2022-07-18 18:46 作者:布尔什维克扬  | 我要投稿

唐朝前期,为了防御突厥南下,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在黄河之北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连同周围的其他防御设施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鹘等北方民族南下侵 扰。三受降城先防突厥,后防回鹘,使唐朝牢牢控制河套地区,为唐朝北部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背景

唐朝前期,原本归附唐朝的东突厥逐渐强大起来并滋生了反叛的情绪。唐高宗永淳元年,东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的带领下,重建了后突厥汗国,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后突厥汗国到默啜可汗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天授二年,东突厥默啜自立为可汗。唐朝当时的实际执政者武则天正忙于处理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对北部边疆的危机认识不够,对东突劂采取妥协避让的方针,实行消极防御的政策。 而突厥却在默啜可汗的领导下,逐步走向强盛。他们趁唐朝与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发动战争时,从唐朝手中获得丰、 胜、灵、夏、朔、代六州降户以及大量生产资料和财物,得以迅速崛起。圣历年间, 默啜可汗又发兵侵袭大唐河北道,将河北地区历年积攒的粮食和牲畜、财帛抢虏而去,这时的后突厥汗国已发展成"拥兵四十万,据地千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 有轻中国之心"的强大力量。


后突厥汗国强盛之后,原本依附于唐的高丽、靺鞨等国纷纷归附,成为后突厥汗国的蕃属国,特别是神龙二年在与唐朝的鸣沙之战中,后突厥汗国大获全胜,使唐朝损失将士数万,后突厥的铁骑甚至深入到唐朝的腹 地原、会等州,大肆抢掠,抢走大批汉人、金帛和马匹,使得后突厥汗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后突厥汗国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


唐中宗神龙三年,默啜可汗率领后突厥大军入寇灵州,唐朝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率军迎战, 被突厥击败,默啜乘势进入原、会等州,掠夺了陇右良马万匹而去。此后唐朝派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担任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提出在黄河北岸突厥辖地修建三座防御突厥南下的城池,用来防御突厥人的想法,得到了唐中宗的支持。

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三座遥相呼应、占据要津的城池竣工。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地区。这三座军镇深入漠南腹地三百里,东西相去各四百余里,遥相应接,上置烽火台一千八百余座。从此,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每年节省军费上亿,裁减镇兵数万人,巩固了唐朝北部边防。


三座受降城皆在突厥腹地,"皆据津要",成为抵御后突厥的中流砥柱。但是张仁愿并不是消极防御,他号召手下将士不要把防备突厥的希望完全集中在受降城的防御上,应当以此为跳板积极进攻,《韩国公张仁愿庙碑铭》中。将三受降城的作用称为"据河山翫其动静, 纳行旅归之袵席,凭墉而望,匹马单兵不匿形影,虏由是械手足 而刳腹心,朝廷无草窃之虞天下减征役之半矣"。


兵力部署

唐代三受降城作为边防重镇,连同周围的其他防御设施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鹘等北方游牧民族兴兵南下。三座受降城地处险要,是唐朝与北方民族交战的前哨阵地。三城中,西受降城有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 中受降城管兵六千人, 马二千匹; 东受降城管兵七千人, 马千七百匹。三座受降城共有战马五千四百匹,总驻军达到两万, 几乎是朔方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三座城池中,拂云祠为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对朔方,而西城南对灵武,东城南对榆林,三城相距各有四百多里,北面都是沙漠。张仁愿又向北拓地三百多里,并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从此,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每年节省军费上亿,裁减镇兵数万人。


在三受降城之外,唐朝还修筑了其他一些防御工事。筑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的丰安军城,坐落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黄河北侧,"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筑于先天二年的定远城有健兵五千五百人,丰安、定远加上三座受降城,构成了唐代的河外五城,是唐代控制河西、拱卫灵州及关中的前沿军事支撑点,是唐代守卫黄河防线的主要军事阵地,也是防备西北少数民族入侵灵州及关中的前哨,同时也是切断灵、盐地区内附少数民族与后突厥汗国相连接的封锁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唐代就对受降城的边防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宰相裴炎就称三受降城是:"制匈奴上策。城当碛口, 居虏要冲, 美水丰草, 边防所利。"


屯田之利

唐廷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屯田 ,部分解决了驻军的后勤问题。 受降城地处河套 地区黄河"几"字湾边,此处"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足以赡给军储"。黄河在这里由南北流向转向东西流向,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有着大片可耕作土地。


三受降城建在此处,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官军屯田支持军需。开元二年,唐朝将安北大都护府治所迁到中受降城,并在此置兵屯田。唐朝在三受降城周围,垦田三千八百多顷, 年收粟达二十万石, 为朝廷节省开支二千多万缗。


边贸之利

受降城还成为唐王朝与北边民族互市的场所。 三受降城修筑之后,"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 突厥从此失去了在唐朝朔方地区抢掠的可能,国内经济受到重创。在强硬的默啜可汗死后,后突厥国继位的毗伽可汗不得不开始与唐求和。 开元十五年,唐朝同意在三受降城建立双方互市的榷场,用唐朝出产的丝帛换取突厥的战马,"由是国马益壮焉。"


牧马之利

唐朝虽然重视马政,但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最高峰的开元年间,全国战马也仅有二十四万匹。自从在三受降城与突劂互市以后,短短两三年时间,战马就增长到四十三万匹。突厥战马筋骨强壮,能够长途奔跑,"田猎之用无比",大大提升了唐朝战马的质量,提高了唐军的战斗力。


战略态势转变

由于唐朝修筑了三座受降城,突厥南下的通道被封锁,逼迫默啜可汗不得不将发展的目标转到其他方向。三受降城修筑竣工后,突厥人对唐朝的入侵减少,对西方的征服明显增加。


从默啜可汗后期开始,突劂人主要入侵的方向是突骑施国、昭武九姓国家和大食等西域国家。默啜可汗不断发动对这些国家的入侵,突厥人最远的脚步到达过吐火罗国的铁门关和天子山。但是西域诸国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低下,突厥人在这里掠夺的物资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开销。在默啜可汗远征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时,唐朝派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与三国联合起来,共拒默啜。正当唐军准备大举进攻之时,默啜却在攻打拔曳固部落时被拔曳固人袭杀,并传首献于唐朝。


默啜死后,后突厥陷入内乱,许多突厥人纷纷降唐。毗伽可汗好不容易登上可汗之位,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此时的后突厥已无力再与唐朝抗衡。所以从毗伽可汗时代开始,突厥与唐朝开始了以和平为主的方针,唐朝的北疆终于获得了安宁。


激化后突厥国内矛盾

唐朝通过三受降城,在北部连续形成了一条连贯的防御体系,有效的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断绝了突厥人的财富和物资来源,使得其国内矛盾加剧,不得不进行西征。而西征的收获远远小于从大唐所得,也远远不够突厥人的战争开销,加再上默啜可汗的穷兵黩武,最终激化了后突厥的国内矛盾,默啜可汗死于战争途中,后突厥的国力受到极大削弱,最终激化了国内矛盾,被唐朝联合回纥绞杀。


总之,后突厥汗国非常强大之时,唐朝张仁愿在漠南突厥之地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使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后突厥默啜可汗无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自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后,后突厥汗国的国力大为削弱,最后被唐朝与回纥联合攻灭。后突厥汗国的衰弱与灭亡,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



唐朝三受降城防御体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