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生活里的浮光掠影
1、
如今,我们对于他人的认知似乎越来越浅、越来越片面。三言两语下来,每个人便都相互给彼此打上了无形的标签。你是小镇做题家、我是脆弱小中产······看上去娴熟又老练,其实却只剩下了刻板和肤浅。
合着我们都成了“纸片人”么?一人脑袋上贴上个标签,就诠释了我们的所有?要知道,就算是博物馆的雕像,好歹还有个几百字的简介呢。然而我们一个个大活人,却如此轻而易举地被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的汉字儿就给张罗明白了?
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刻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是你不了解那个故事,你就不了解那个人。
人是“故事”,不是“纸片”。不要看他顶着什么样的标签,要看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只有这样,你才会看见“人”,而不是想当然的臆测和偏见。
2、
一个人的消费观通常并不是取决于他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他的见识和阅历。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见识越广、阅历越深,其消费观越是沉稳理性。反之,则往往表现得颇为莽撞。
这是因为,一个见识、阅历相对丰富的人对于事物价值及自身价值都会有相对客观和准确的评估,不会出现太大的误差,所以也就避免了消费行为的夸张或不稳定。而一个见识和阅历比较狭窄的人,由于缺少经验沉淀及知识积累,对于事物及自我价值的认识都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谬误,继而产生不理智、不成熟的消费行为。
如果留心观察,你总会发现一些人的消费行为夸张得相当惊人。他们平时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买一瓶水、加一颗鸡蛋,但在买一些远远超出自身消费水平的电器、衣服、化妆品······的时候,却表现出令人咋舌的慷慨和果断。哪怕这些电器、衣服、化妆品······对他来说并不实用,或者买回来没多久就成了闲置,他们也满不在乎。
其实这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他们会觉得一旦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自己也就相应地有了一定的价值。只不过,这样的“价值”往往代价过大,而“功效”却微乎其微。
3、
如今,人们似乎早已习惯甚至崇尚起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很多人一味慕强,以为弱者就理所应当地被轻视和驱逐。
他们自发地代入了强者的身份,去藐视和践踏弱者。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没有弱者的支撑,他们也就成了新一轮的弱者。
末位淘汰看上去无比热血,然而只要做不到最强,那就意味着谁都会有沦为弱者的一天。吞噬了比自己弱的,自己也就成了被吞噬的对象。
对于这样的丛林法则,你还会引以为傲、热烈鼓掌吗?
4、
俗话说: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一个人太过出众,或者太过与众不同,在人群中难免会吃亏。
还记得国民初恋王冰冰吗?你能想象这么清甜的女孩子也会转眼间被人拽下神坛,用各种恶毒的语言攻击、羞辱吗?
无独有偶。在某女明星青春洋溢、人畜无害的靓照下,一些评论显得相当刺眼。其中一条最为直白、也最具有代表性。
该网友“坦荡”表示:“我就是看不惯她跟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天真,太不接地气了。”语气中幽怨甚重。结果却把自己给暴露了。
一个人看不惯别人拥有的事物,未必是真的看不惯,而是太渴望、太想要,但却求而不得。于是便只好横生出一股怒气,来掩饰自己迫切渴望与嫉妒的内心。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总是急于见到那些美好事物的毁坏和凋零。因为别人没有了,他们的嫉妒和怨气自然也就平复了。如释重负之余,能不欣喜若狂?
但这何尝不是鲁迅先生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皎皎者纵容蒙污,其质地仍然纯净;峣峣者即使断折,其身姿依然挺拔。岂能因好事者的攻讦而变质?
虚假的狂欢,到头来不过是愚弄了自己。
5、
有些人所谓的正义,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秩序。
只要事不关己,他们定然是一副义正辞严、大义凛然的样子。仿佛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而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他们则立马“放低了身段”,变得柔软婉转起来。甚至于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看上去不至于那么不堪,自己独创一套价值体系和说辞也在所不惜。
看到别人喝凉水,他们会说:真可怜,真上不了台面。
等到他们喝凉水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心火太旺,喝凉水有益健康。
他们对于事物“上价值”,本质上是为了加固自己的价值体系,维护自身的利益。
而所谓正义,不过是他们手里的鸡毛,被拿来当了令箭指着别人而已。
6、
人这一辈子,大抵都逃不过比较与被比较的命运。
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会从出生被比到坟墓。
我们在比些什么呢?我们比较的往往都是比较容易看得见的东西。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比孩子······
至于那些抽象的、不太容易被人发现和注意的东西,我们通常是没有攀比欲望的。比如人品、道德、修为······我们或许会欣赏,但很少会强烈向往。
那些人格伟岸、素养高尚之人,我们虽敬之,却不会咬牙切齿或者急不可待地想要成为。
孔子称赞自己最钟爱的弟子颜回,说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然而如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成为颜回。大家都只会想成为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孔子门生中最富有的一位。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现实”呢?
因为人的价值标准变了。当标准变得“现实”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向它靠拢。
我们无法改变价值的内涵,所以只能急不可耐地想要扩展外延,想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定义和标榜自己。
虽说在被现实的标准抽打过之后,满身疲惫的我们都难免会劝慰自己:算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嘛。
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谁都害怕沦为那个“下”。毕竟被比下去的滋味多一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安全感就少一分。
7、
大多数人用第一人称来叙事的时候,多少都是有些私心和傲慢在里面的。毕竟当人们在用“我”作为开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表明了“自我”的立场,自恋和自我辩护都是少不了的。可惜的是自己却信以为真,以为那就是事实。焉知在他人的叙事里,自己又是怎样一番模样?
就像电影《罗生门》中,所有人明明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却又都各自说出了许多件不同的事。于是真相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每个人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时候,他们都是高尚的、无辜的、正义的,就连凶手也不例外。他们都能把自己描述得无比光鲜伟岸。然而他们又何曾想得到,在别人的故事里,他们到底会有多么的不堪?
8、
《掩耳盗铃》、《皇帝的新装》中,那两个荒诞离奇的“傻瓜”不知被我们嘲笑了几个世纪。从他们自欺欺人的“壮举”来看,这俩人简直就是奇葩中的奇葩。
然而没想到的是,小丑竟是我们自己。
为了做成某些事情,或者达到某终目的,我们常常会揣着明白装糊涂,佯装镇定,以为别人看不懂自己的企图和动机。殊不知,当别人看我们的时候,就好比是讲台上的老师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一举一动无不尽收眼底。
这样的时候,我们何尝不是捂着耳朵的盗铃人、穿着空气的游街帝呢?
人的念头一动,其实就已经发出了动静。一旦有所动静,则必然为人所觉察。只不过时间早晚,以及说与不说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