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知战:敌人要控制你大脑

2022-03-01 00:50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认知战”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根本目的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垮对手抵抗意志,将己方意志强加于敌,这与《孙子兵法》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0世纪70年代,美国战略家约翰·博伊德在克劳塞维茨思想的基础上,将人类所有冲突总结归纳为消耗战、机动战和精神战三种类型,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OODA”(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理论。

其中,作为“认知战”的思维内核,博伊德强调的“精神战”的基本内涵主要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制造、利用和放大敌方个体或群体的焦虑、猜疑、恐惧心理,在其内部营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政治氛围,从而有效削弱、破坏、瓦解对手战争意志,致使其全面崩溃。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定义,战争性质由三大要素构成:战争由人来打(战争主体),受政治利益驱动(战争动因),是敌对双方意志的较量(战争结局)。

由此,可以推断出三类冲突的“重心”:

“消耗战”的“重心”,是战场上的敌军部队,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如何依靠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有效歼灭敌军主力,实现“大战而胜”;

“机动战”的“重心”,是敌方战争体系或作战体系的关键薄弱环节,如指挥中枢、信息系统、后勤节点等,战局走向的关键是如何依托决定性的质量优势和战场制权优势,通过精打要害的方式,使对手整个体系陷入瘫痪,实现“小战而胜”;

“认知战”的“重心”,是以人脑为主要作战空间,以打击、削弱和瓦解敌国个体或群体的战争意志为目标,以焦虑、猜疑、恐惧等心理弱点为突破口,重点依托情报战、心理战、舆论战、网络战等软杀伤手段,在敌内部制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政治氛围,加大其内斗内耗和决策疑虑,最终导致战争体系自行瓦解,实现“不战而胜”。

透析美军认知战的"拳脚套路":战略诱导、政治颠覆、劝阻拒止

来源:解放军报

http://www.news.cn/mil/2021-12/02/c_1211471076.htm


认知战:敌人要控制你大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