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山西出土的青铜戈

2021-08-11 16:5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论山西出土的青铜戈、矛

选自《文物季刊》1993年01期,李健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青铜戈、矛是中国青铜时代广泛使用的金属兵器。山西是中国青铜文化分布的重要航区,青铜戈、矛也曾十分流行。据目前所知的资料,作为用于实战的兵器,山西岀土的青铜戈、矛,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

本文依据确有岀土地点的实物资料,对山西境内发现的青铜戈、矛分别加以阐述,并按时代的顺序,依次划分型式,探讨山西青铜戈、矛的地区性特征及与其它地区,主要是中原诸省青铜戈、矛的关系。本文的中原,从广义上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和陕西。

一、青铜戈

迄今为止,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戈,均为商晚期。可分四型。

一型长条形援,援、内间有栏,无胡。又可分岀a、b二式。

a式直内。永和①,石楼二郎坡②、褚家峪③、后兰家沟④,长治长子⑤,灵石旌介®,洪洞©出土。二郎坡的1件(图一,1),援、内间有上、下栏和侧栏,内后部饰兽面纹。褚家峪的2件,型制相同(图一,2、3),内上有一圆穿,并饰徽记。后兰家沟的1件〈图一,4),援中起脊,内上一圆穿,内后缘有倒刺。

b式内部弯曲,有磬折曲内和镂空鸟头曲内两种。石楼义牒®,永和出土。义牒岀土的2件,均为磬折曲内,有侧栏和下栏,上栏不明显,援中起脊,内上一圆穿。其中1件,内部饰凤纹,另1件(图一,5),内部饰云雷纹。永和的1件(图一,6),为镂空鸟头曲内,援中起脊,有不甚明显的上、下栏。

二型长条型援,直内,无胡,援、内分界明显,内前端有椭圆形礬以纳秘。石楼褚家峪、义牒®,屯留上村®出土。褚家峪的1件(图一,7),援中脊至襲部起突棱,内后端有徽记。义牒出土2件,其中1件内后有铭文,另1件(图一,8),鎏顶为翳鸟形,内后部残断。

三型长条形援,中胡一穿,直内,内前端以椭圆形礬纳秘。灵石旌介出土14件,型制相同。其中10件,内饰目雷纹、内后缘有倒刺,见M2:22(图一,9)0

四型三角形宽援,援中起脊,宽本,直内。灵石旌介岀土的1件Ml:31(图一,10),内残断,援后部有孔,援饰透雕羽纹、雷纹地,两侧有乳钉,周围有两圈联珠纹,援、内间饰简化的饕饗纹,周界亦饰两圈联珠纹,内后部饰透雕卷云纹。发掘者认为,此器精致厚重,应是作为仪仗之用的礼器。

本文的一型a式戈,最早的实物标本见于河南辉县琉璃阁商代二里冈期墓葬®,M110:6,援、内间有上、下栏,内上一圆穿。山西流行的一型a式戈,与商王朝统治中心地区河南流行的有栏直内戈,作风大体一致。偃师商城二里冈期墓葬®出土的直内戈M 1:3,内两面饰饕餐纹。安阳殷墟西区®出土的直内戈M692:17,内后缘有倒刺。殷墟西区M692:4.戈的内后部铸岀族徽。

一型b式戈,在殷墟墓葬中多有发现。安阳武官村北殷墟一期墓葬®出土的磬折曲内戈,内部饰夔纹。义牒的一型b式磬折曲内戈与之相近。安阳小屯村北殷墟二期墓葬⑮出土镂空鸟头曲内戈M18:40,山西永和的一型b式镂空鸟头曲内戈与其类似。

从河南岀土的青铜戈资料分析,有栏直内戈,即本文的一型a式戈;有栏曲内戈,即本文的一型b式戈,分别自无栏直内戈和无栏曲内戈演进而来。无栏直内戈,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出土于河南偃师H区地层中®。无栏曲内戈,最早亦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出土于偃师二里头葬坑K3。所以,无栏直内戈与无栏曲内戈二者之间是平行发展的关系。本文的一型a式戈与一型b式戈,亦当是平行发展的关系。

本文的二型戈,在殷墟也属常见。殷墟西区M727:2,戈的内部徽记与石楼褚家峪戈的徽记相同。

三型戈在殷墟少见。殷墟西区M699:6,中胡一穿,援中起脊,内前段为椭圆形鎏,内后有刺。灵石旌介的三型戈与殷墟的憂内有胡戈相近。

四型戈早在二里冈期至殷墟一期的过渡阶段已出现。如安阳小屯⑰M232之锋刃52,援身三角形,宽本,援和内上各一圆穿,援基上下两个椭圆形穿,内后部饰兽面纹。三角形宽援戈以陕西出土最多。城固苏村®出土81件,根据共出的铜容器判断,其时代与殷墟妇好墓接近。与殷墟以及城固苏村的三角形宽援戈相较,灵石的四型戈并无明显的地区特色。

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戈,据初步统计,一型戈出土地点共8处,出土数量12件。其中a式戈出土地点7处,出土数量9件;b式出土地点2处,出土数量3件。a式与b式戈,仅在永和有共存现象。二型戈出土地点3处,出土数量4件。三型戈出土地点1处,岀土数量1件。二至四型戈,岀土地点甚少,除三型戈出土14件之外,二、四型戈岀土数量均不多。在一型a式戈的7处出土地点中,与二、三、四型戈共存的地点仅有石楼褚家峪和灵石旌介2处。褚家峪,一型a式戈与二型戈共存;灵石旌介,一型a式戈与三型和四型戈共存。

上述分析表明,一型b式以及二至四型戈的分布范围都不大,远不及一型a式戈流行。所以,一型a式戈是山西商代青铜戈的主要型式。

本文的一型戈,是殷墟岀土青铜戈中的大宗。其中,一型a式戈,出土近百件;一型b式戈,岀土在百件以上。二者的比例大致相若。山西的一型b式曳,则远不如殷墟的同式戈发达。这很可能是地区性差异的反映。

殷墟青铜戈的一种重要类型,长条形援,直内有胡戈,在殷墟出土至少超过20件。其突岀特征是,援上刃与内上缘在同一水平线上或大体平行。此种类型的青铜戈,在中原地区的陕西、河北、山东也有发现。但于山西境内,在目前所知的公开报道中,却一无所见。这也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灵石旌介是一处十分重要的遗址。这里曾多次发现商代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容器。有鼎、學、篦、尊、桑、国、觥、解、爵,以及戈、矛、钺等兵器。青铜器的作风与殷墟大体一致。灵石旌介所出的青铜戈,有一型a式和三型、四型,与殷墟青铜戈的风格接近。但是,殷墟少见的长条形援,以礬纳秘的中胡一穿戈,即本文的三型戈,在灵石旌介竟出土14件之多,自然引起人们关注。灵石旌介一、二号墓的青铜礼器,基本组合是鼎、囱、瓠、爵、裏、曇,且都有四爵十瓠。发掘者认为,两墓的主人当有一定的地位,可能是方国的首领。笔者推断,此地流行三型戈,当是这个方国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山西岀土两周时期青铜戈的地点,见于报道者不多。目前所知的实物资料,主要出自洪洞永凝堡®气芮城柴村也有发现气

芮城柴村出土的1件一型a式戈(图二,1),内已残,尚遗有长方形穿的缺口。此戈援部为长条形,援、内间有上、下栏,基本保持商代作风。中原地区,一型a式戈在西周早期尚多,中期以后则很少见到。芮城柴村的这件一型a式戈,虽岀土于西周晚期墓葬,其时代似应更早。

山西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戈,除延续商代的一型a式之外,又出现五、六、七型。

五、六型戈,均为长条形援,直内,有胡,援上刃与内上缘在同一水平线或大体平行。如上文所述,此类型的青铜戈,早在殷墟文化时期即已出现于河南,而迟至西周早期,才见于山西。

五型无上栏,内上无穿。又可分出a、b二式。

a式援锋略有弧度。洪洞永凝堡出土1件(图二,4),长胡三穿,时间为西周早期。

b式援锋呈三角形。洪洞永凝堡出土2件,形制相同(图二,6),胡、内均较长,栏侧无穿,内后缘有一小缺口,时间为西周晚期。

六型有上栏。又可分出a、b二式。

a式内上无穿。洪洞永凝堡出土6件。有短胡无穿(图二,2),短胡一穿(图二,3)二种。时间均为西周早期。

b式内上一穿。洪洞永凝堡岀土1件(图二,5),中胡一穿。时间为西周早期。

七型三角形窄援,援上刃内曲,下刃略外弧,直内。洪洞永凝堡出土1件(图二,7),援饰饕餐纹,援后部一圆穿,援基上下侧各一长方穿,长方形内,内后缘呈凹连弧形。时间为西周早期。

五型a、b两式戈之间有演进关系。a式戈,援锋略有弧度,从殷墟的资料分析,延续了商戈的作风。b式戈,援锋呈三角形,始见于西周。b式戈当自a式戈演进而来。

六型a、b两式戈之间也有演进关系。a式戈,内上无穿,是商代戈的作风。内上有穿戈,西周才出现。五型b式戈亦自五型a式戈演进而来。

山西出土的五型b式和六型b式戈所具有的西周戈的鲜明时代特征,与西周王朝统治中心地区陕西的同型戈作风接近。宝鸡茹家庄M8勤岀土的1件中胡无穿戈,援锋呈三角形,时间为西周中期。洋西K12:5气中胡一穿,内上一圆穿,时间为西周早期。上述两种戈,是中原地区西周时期青铜戈最流行的型式。山西出土西周青铜戈的地点虽然不多,但从洪洞出土青铜戈的情况看,与中原地区并无明显差别。

七型戈在商、周之际和西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彭县竹瓦街窖藏口16号戈,援身呈窄瘦的三角形,援基上下各一长方穿,援上饰饕饗纹,长方形内,内上亦有纹饰,内后缘呈弧形内凹。洪洞岀土的七型戈,目前为中原地区所仅见,是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春秋时期,山西仍延续五型戈,但与西周时期的五型a、b式戈又有所区别。本文将其划分为c、d式。

五型c式援锋呈三角形,援上刃平直或内凹,内上有穿。芮城气侯马上马③勉理出土。芮城一号墓岀土的1件(图三,1),援锋呈三角形,援上刃近平,短胡一穿,援脊起棱,援基和内中部各一圆穿。时间为春秋早、中之际。侯马上马M1284:13(图三,2),援上刃略内凹,长胡三穿,内上一菱形穿。M1284:14(图三,3),长胡三穿,内上一长方穿,胡部有铭文“吴叔徒戈”四字。时间为春秋早期偏晚。侯马上马M13岀土的1件(图三,4),援上刃近栏处内凹,近锋处略外弧,长胡三穿,内上一长方穿,内上缘有缺口。时间为春秋中、晩之际。

d式援锋及援刃均有弧度,内上有穿,侯马上马M13出土的1件(图三,5),内后缘有缺口。时间为春秋中、晚之际。自春秋中、晚期,山西开始岀现一种在五型戈基础上产生的新类型,突出的特点是,戈援上刃与内上缘不平行,援身上扬,本文划分为八型戈,又可分出a、b二式。

a式援上刃近平或略内凹。临猗程村气长子動出土。临猗程村M0002:53(图三,6),援上刃近平,长胡三穿,内上一长方穿。时间为春秋中、晚期。

b式援上刃外弧。万荣®岀土1件(图三,7),长胡三穿,戈上共有错金铭文七字,正面援上二字,胡上四字,合为“王子于之用戈”,胡背面一字,未识。时间为春秋晩期。

春秋时期的五型c、d式戈,援上刃与内上缘大体平行,仍具西周时期五型戈的基本特征。其中c式戈,援锋呈三角形,援上刃平直或略内凹,与五型b式戈接近,但内上有穿,又与五型b式戈不同,是区别于b式戈最显著的时代特征。c式戈当自b式戈演进而来。d式戈,援锋及上刃均有弧度,内上亦有穿。c式戈始见于春秋早期。d式戈晚于c式戈,春秋中、晚期才岀现,故当是c式戈演进过程中派生的旁支。

五型c式戈,早在西周晚期即已岀现于河南。浚县辛村@M17:99,援锋三角形,援上刃平直,援中起脊,长胡三穿,内上一长方穿。山西的五型c式戈,作风与浚县辛村所出者近似。五型d式戈,在中原仅见于山西侯马。安徽寿县气湖北江陵泗场@等少数地点也有发现。以侯马所出者为最早。

八型a式戈,最早见于山东海阳嘴子前村气时间为春秋中期。戈援上扬,上刃近平,长胡三穿。

八型b式戈,以山东潍县麓台村動岀土者最早,为春秋中、晚期。戈援上刃外弧,长胡三穿,内后缘有缺口。

八型戈是东周青铜戈最重要的类型。戈援上扬,增加了砍伐的杀伤力;长胡多穿,内上亦有穿,使戈与秘、杆绑缚愈加牢固,因而更利于实战,开创了东周青铜戈划时代的新风格,呈现岀中国古代青铜戈的最高水平。八型a式戈自五型c式戈演进而来。五型c式戈若援上扬,即为八型a式戈。五型d式戈与八型b式戈,援上刃皆外弧,始出时间均为春秋中、晚期,所以二者是平行发展的关系,都是五型c式戈派生的旁支。山西青铜戈的发展趋向,与此大体一致。

山西的五型c式戈和八型a式戈的出土地点及出土数量均明显多于五型d式和八型b式戈,二者之间又有直接的演进关系。当是春秋时期山西青铜戈的主体。

据张颔先生考证,“王子于之用戈”为吴器。吴、越兵器上常见错金鸟书,具鲜明的地区特色。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连年征伐,彼此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山西居于黄河中游,为晋国辖地。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晋、吴并非毗邻之国,彼此之间又未发生过直接的战争,吴戈岀土于晋地,显然是辗转流传而去。上文提及的“吴叔徒戈”也当属于此种情况。

山西出土的战国青铜戈,绝大部分都可划归八型戈的范畴之内。除延续春秋时期的八型a、b式之外,战国早期又增出c式戈。

八型a式长治分水岭動®%芮城,闻喜邱家庄硕,屯留武家沟®,潞城潞河®出土。芮城M2出土的1件(图四,1),援上扬,上刃近平,长胡三穿,内上穿呈“T”状。时间为战国早期。屯留武家沟岀土的1件(图四,2),援上刃内凹,长胡三穿,内上一长方穿。时间为战国中期。

b式长治分水岭®@,长子岀土。长治分水岭M126出土的1件(图四,3),援短而宽,上刃外弧,长胡三穿,胡铭“口公造戈时间为战国早期。长治分水岭M35:6(图四,4),援上刃外弧,长胡三穿。时间为战国晚期。

c式内后缘斜刃,长治分水岭⑥®©,芮城顾,潞城潞河出土。长治分水岭M126出土的1件(图四,5),援上刃外弧,长胡三穿,内后斜刃。芮城出土的1件(图四,6),援上刃略内凹,长胡三穿,戈上有铭文。时间为战国中期。长治分水岭M14出土的1件(图四,7),援上刃外弧,长胡三穿,胡侧有五锋。时间为战国晚期。

战国早期,山西青铜戈又岀现一种新类型,本文划分为九型戈。

九型戈长条形援,内作透雕,圆筒形墨。万荣庙前村®出土1件(图四,8),援中起脊,墨筒中部一圆穿。

八型c式戈,以山西潞城潞河、河北怀来北辛堡®出土者为最早,时间均为战国早期。

北辛堡Ml:56,援细长,上扬,上刃略有弧度,长胡三穿,内后缘斜刃。八型c式戈,援上刃略内凹或外弧,与八型a、b式接近,惟内后缘斜刃,又与a、b式有别,当是自a、b式派生岀的旁支。

八型a式戈的岀土地点和岀土数量均多于八型b、c式,应是山西战国青铜戈的大宗。

九型戈仅在战国早期有少量存在。除山西万荣庙前村之外,河南洛阳中州路。亦曾出土1件,M2719:73,援脊五穿,内作鸟兽合搏的透雕,墨为圆筒形,上部一穿。

战国时期,晋国已解体为韩、赵、魏。三晋的青铜戈,就其形制而言,虽无明显的地区特征,但流行戈上刻铭的作风,记载戈的铸造年代、地点、以及铸造者、主管者的姓名,故易于判明其所属的国别。如芮城岀土的1件八型c式戈,内上铭文曰:“十八年,笛反命点,左工师即,冶口”。简报作者推断,此戈很可能是魏襄王十八年之物,时当战国中期偏晚。

二、青铜矛

山西岀土商代青铜矛的地点,目前见于报道的仅限于灵石旌介®和柳林高红③两处,时间均为商代晚期。灵石旌介的青铜矛数量较多,有25件,形制也较复杂。柳林高红仅有1件。上述青铜矛,可划分为四型。

一型矛身侧刃内凹明显,下部呈弧形内收,中脊隆起,贯通器身,骸基部两侧附对称半圆形环耳。灵石旌介岀土5件,Ml:5(图五,1),散短于矛身,鎏口呈菱形。

二型矛身呈叶状,矛身起脊。又可分岀2式。

a式矛身呈柳叶形,侧刃弧度较小。柳林高红岀土1件(图五,2),餃与矛身长度略等,餃中部一穿,崟口呈圆形。

b式矛身侧刃弧度较大。灵石旌介岀土9件,M2:57(图五,3),散略短于矛身;

1.一型(灵石旌介Ml:5) 2.二型a式(柳林高红)3.二型b式〈灵石旌介M2:57) 4.三型a式(灵石旌介M2:5) 5、6.三型b式(灵石旌介M2:23、M2:15)7.四型(灵石旌介)鎏口呈椭圆形。

三型矛身呈亚腰状,起中脊,矛身基部两侧各有1个穿孔,短餃。灵石旌介共岀±10件。又可分出2式。

a式短餃。灵石旌介M2:5(图五,4) ,鎏口呈菱形。

b式最特短。灵石旌介M2:23(图五,5) ,矛身脊部饰饕餐纹、蕉叶纹和族徽,礬口呈椭圆形。M2:15(图五,6),叶残,磨损严重,矛身下部饰饕餐纹和垂叶纹。

四型矛身侧刃微内凹,基部分叉,短餃,散侧内凹。灵石旌介出土1件,Ml:6(图五,7),矛身有凹纹,餃饰十字纹,塞口呈菱形。

商王朝统治中心地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矛,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矛,骸侧附对称半圆形环耳,矛身又有柳叶形、宽叶形、三角形以及侧刃内凹四种型式。第一类矛的祖型,当为湖北黄陂楼子湾9出土的二里冈期青铜矛。楼子湾M3:8,矛身呈柳叶形,餃短于矛身。散基部两侧附对称半圆形环耳。另外三种型式,其时间均为商代晚期,皆自矛身呈柳叶形青铜矛演进而来。目前,山西仅于灵石旌介发现矛身侧刃内凹的青铜矛一种型式。

第二类矛,散侧无环耳。矛身有呈叶状、亚腰状、矛身基部分叉的三种型式。第二类矛,以河北藁城台酉勤出土的二里冈期青铜矛为最早。M112>8,矛身呈叶状,散下部一圆穿,散末端有箍。矛身呈亚腰状以及矛身基部分叉的两种型式,迟至商代晩期才出现,均自矛身呈叶状的青铜矛演进而来。此三种型式的青铜矛,在山西灵石旌介均有发现。

灵石旌介岀土的25件青铜矛,胶侧附对称半圆形环耳的青铜矛5件,散侧无环耳的青铜矛20件。山西的商代青铜矛是否以后者为主,尚待今后更多的出土资料证实。

山西岀土的西周青铜矛,迄今见于报道的只有洪洞永凝堡歩和芮城柴村®二处,且青铜矛的数量甚少。永凝堡出土的1件青铜矛,矛锋及嵌侧对称环耳均残。时间为西周早期。从发表的照片观察,矛身近似柳叶形,虽与商代的一型矛——矛身侧刃内凹者有所区别,但其散侧有对称双耳,故仍划为一型矛。芮城柴村岀土的1件青铜矛,无图和照片。文称,矛1件,较宽阔,中有圆脊,散有对穿,一侧有一环,圆鎏。时间为西周晩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五型矛。

山西出土的一型矛和五型矛在西周王朝统治中心的陕西均有发现。长安张家坡®M87:14,矛身呈柳叶形,餃短于矛身,餃末端有箍,餃基两侧附对称半圆形环耳。时间为西周早期。长安洋西®M204:15,矛身呈长三角形.骸中部两侧附对称半圆形环耳,嵌短于矛身。时间为西周早期。这两件矛均属本文一型矛的范畴。岐山贺家村9M5:8,矛身呈柳叶形,餃短于矛身,嵌基一侧附单环耳。时间为西周早期。芮城出土的青铜矛当与之近似。

山西出土的西周青铜矛,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多,本文无从深入阐述。

山西岀土的春秋青铜矛,有自商代晚期以来延续的二型a式。

二型a式侯马上马勉岀土。侯马上马3号车马坑出土的1件(图六,1),矛身呈柳叶形,侧刃孤度较小,起脊棱,胶与矛身长度略等,嵌上一对穿,暴口呈圆形。3号车马坑出土的另1件二型a式矛,矛身起三脊棱。时间为春秋早期。

侯马上马嗷还出土2件形制相同的青铜矛(图六,2),矛身若锥形,骸作箍状,矛身和餃部皆饰相对的兽面纹,餃上一圆穿,筆口呈椭圆形。时间为春秋中、晚之际,本文划分为六型矛。

此外,原平峙峪图出土春秋、战国之际的骸侧无环耳青铜矛2件,矛身形状不明。

山西出土的春秋青铜矛,嵌侧均不见环耳。这与中原地区春秋时期流行的青铜矛作风大体一致。散侧附环耳的青铜矛,在春秋时期多见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酉南地区。这种南北方青铜矛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在山西也有突出反映。矛身呈叶状的青铜矛,在春秋时期是骸侧不附环耳青铜矛的主要形态。山西的春秋青铜矛与此相符。山西的二型a式矛,春秋早期岀现矛身起三棱的作风,与以前矛身起中脊又有所区别。

侯马上马出土的矛身呈锥形,骸作箍状的六型矛,在中原其它地区尚未见到。安徽寿县。出土1件,时间为春秋晩期。

山西岀土的战国青铜矛仍有二型a式。长治分水岭®®動,芮城。,潞城县潞河出土。长治分水岭M269岀土的2件,形式相同(图七,1),矛身柳叶形,起三棱,敬略长于矛身,下侧有小穿孔。时间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

战国时期,山西又出现了七、八、九三种新型式。

七型矛身侧刃双曲,短胶。又可分出2式。

a式矛身基部一侧有矩,另

侧有刺,锻甚短。长治分水岭M126®岀土的1件(图七,2),矛身起脊,下部一穿,臺口呈圆形。时间为战国早期。

b式矛身侧刃无矩、刺,短餃。潞城县潞河,长治分水岭醵出土。潞城县潞河M7:114(图七;3),矛身起脊,散上端一穿,暴口呈圆形。时间为战国早期。

八型体窄长,侧刃上端略有弧度,下段近直。长治分水岭®M21:3(图七,4),下端一穿,鎏口呈长方型。时间为战国晚期。

九型锋呈圭状,侧刃近直,餃特短。长治分水岭®M35:61岀土(图七,5)。时间为战国晚期。

晋东南的长治一带,为韩国辖地,曾一度为赵、魏所侵占。长治分水岭韩国墓地自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晚期。现已发掘三十余座墓葬,出土器物十分丰富,其中包括许多青铜戈、矛。山西出土的战国青铜矛的各种型式,在长治分水岭几乎都有发现,除二型a式矛6件之外,还有七型a式矛1件,b式矛13件;八型矛1件;九型矛8件。邻近长治的潞城县潞河也出土七型b式矛1件。此外,河北邯郸百家村的赵国墓地出土过1件七型b式矛,河南辉县赵国魏国墓地出土七型a、b式矛各1件。

七型a、b式矛,矛身侧刃皆双曲,短散,a式矛更有矩、刺。二者始岀时间皆为战国早期,均为二型叶状矛派生的旁支。这二种型式,在中原其它地区尚属少见,当是三晋兵器的特色,由此,亦可知三晋关系之密切。

长治分水岭岀土的八、九型矛,是韩国青铜矛区别于赵、魏青铜矛的独特型式。八型矛,矛身窄长无餃。九型矛,矛身呈圭状,餃特短。这两型矛当是典型的韩国兵器。

  1. 三、戟

矛为刺兵,戈为勾兵,多单独使用。也有少数矛与戈结合,组成联装戟。

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晚期墓M35,岀土2件戟。M35:5(图六,3),矛为七型b式,矛身侧刃双曲,短餃,崟口呈圆形。戈为八型b式,援上刃外弧,长胡四穿。M35:6(图六,4),矛为二型a式,矛身呈柳叶形,三棱脊。戈为八型c式,援上刃外弧,下刃前段斜直,后段内曲,长胡三穿,内后斜刃。

目前所知的联装戟,以春秋晚期者为最早。安徽舒城九里墩虺和江苏六合程桥①岀土。安徽舒城九里墩的戟,矛身斜刃,起中脊,短散,矛身与餃间有箍,箍与餃下端皆有花纹;戈为八型a式,援上刃近平。江苏六合程桥的戟,矛近二型a式,矛身呈柳叶形,餃下端一穿,戈为八型b式,援上刃外弧,长胡三穿。

战国时期联装戟的形制繁杂。三晋的联装戟自有特色。除山西外,三晋辖地内还有联装戟出土。河南辉县赵国魏国墓区出土的戟(1:24),河北邯郸百家村赵国墓出土的戟(57:37),矛刺均为七型b式,矛身侧刃双曲,戈皆为本文的八型c式,戈援外弧,长胡三穿或四穿,内后缘斜刃。由此可见,以七型b式矛为刺的联装戟,是三晋联装戟共有的地区特征。

此外,河南汲县山彪镇魏国墓地出土的戟、矛(1:7),矛身柳叶形,类似二型a式矛、戈(1:5),援上刃外弧,长胡三穿,内后缘斜刃,又属八型c式戈。与长治分水岭M35:6戟的组合相同。

三晋联装戟的组合,或大同小异,或有明显的地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晋青铜兵器的风格。

四、结语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关系密切。通过对山西出土青铜戈、矛的分析,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岀中原地区不同时代青铜戈、矛的作风以及发展演进的趋向。

总的来说,山西青铜戈、矛与中原诸省青铜戈、矛的形制大同小异。绝大部分青铜戈、矛在中原诸省可寻到相应的形式,并可追根溯源。这对于探索中国古代青铜戈、矛的传播和分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原地区青铜戈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商代青铜戈以无胡戈为主。西周、春秋流行援上刃与内上缘平行或在同一水平线的有胡戈。战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是援上扬的有胡戈。山西青铜戈的发展过程与此大体一致。

中原的青铜矛,在商代,侧附对称环耳和无环耳者并行。西周多见侧附对称环耳或一侧附单环耳者。春秋、战国时期则主要流行侧无环耳的青铜矛。山西青铜矛的发展过程亦与此相近。

差异主要表现在,山西青铜戈、矛的某些型式在中原诸省少见,或为山西所特有;部分青铜戈、矛的作风具有一定的地区色彩,尤其是三晋青铜矛的时代和地区特色更为鲜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代晚期于中原诸省有一定数量的内上无穿的直内有胡戈,在山西迟至西周早期才开始出现。另外,中国古代青铜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青铜矛始出于二里冈期文化,而现有山西青铜戈、矛的资料却以商代晚期为最早。这究竟是确凿的客观事实,还是工作中遗有缺环,尚待今后考古发掘提供新资料加以验证。

山西出土的青铜戈、矛,是山西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西青铜戈、矛的研究,加深了对山西青铜文化面貌的认识。

论山西出土的青铜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