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柯文(Paul A. Cohen)《走過兩遍的路:我的中國歷史學家之旅》隨手筆札


讀柯文(Paul A. Cohen)《走過兩遍的路:我的中國歷史學家之旅》隨手筆札[1]
這本《走過兩遍的路:我的中國歷史學家之旅》是美國的中國史學者柯文(Paul A. Cohen)教授的回憶錄。如同書中開頭教授所言:本書是為了向讀者分享教授自己那份對於理解歷史這門學科時的興奮與深切的喜悅,尤其是伴隨著教授對於歷史研究本身的思考愈發透徹,教授所研究看似與祖國截然不同的國家,她的歷史,竟沒有如此的迥然於世。[1]而本書之所名為《走過兩遍的路》,即是柯文作為一個歷史學者重新回顧自己的學思歷程時,與打下學術生涯當下截然不同,因此需要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即當初親身經歷的歷史與後來重構的歷史,前者是身為當事人無法預知親身經歷的下一步會如何,而後者則是在已經知道結果時,歷史學家得將精力放在重構、理解並解釋歷史為何如此發展,因此歷史學家除了通曉當今的語言外,也要竭盡所能的,去通曉過去的語言。[2]
本書除了能看到教授在哈佛與費正清的師生互動、在台北學習中文的生活之外,也能看到教授將博士論文改成專書出版以此開啟他的學術生涯序幕的過程,以及教授日後發想中國中心觀的時代背景與美國中國史學界的轉向,還有教授自身歷史研究方法的改變。本書在篇章結構是以教授所撰寫的專書為主軸,再輔以作者自己研究轉向時的心路歷程,因此從本書中能夠看到《在中國發現歷史》(1984)、《歷史三調》(1997)、《與歷史對話》(2009)、《歷史與大眾記憶》(2014)等書的問題意識的發想與撰寫過程,教授也使用自己書信材料鋪陳本書,因此也能看到那些專書在撰寫過程中,作者、審稿者、出版社、中文學界等是如何評價與定位教授的著作,以及原文翻譯成中文後中文學界的反響,同時教授也提到當時站在作者角度對於各路人馬意見的看法。
就以教授撰寫第二部專書《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為例,作者在構思該書時,恰逢美國陷入越戰泥淖當中,對此一些學人便開始反思,是否應該只以西方中心的角度來理解世界,而教授則開始《在中國發現歷史》一書的構想。這本《在中國發現歷史》提供新的研究範式,該書打破了早期美國學界看待中國史研究框架,即衝擊—反應、現代化—傳統敘事、帝國主義/革命敘事。由於這三點主要有一個共性,即將中國視為靜態、被動的接受西方影響,而缺少自己內生性的動力來推動變革,因此教授提出所謂「中國中心觀」的研究範式,[3]然而這麼一本將在日後改變美國中國史,乃至於其他外國史研究典範的著作,卻在出版之前並不受待見,在當時被三所大學出版社退稿,[4]不過在該書出版後,卻好評不斷,並影響一代美國研究中國史的歷史學者討論問題的深度。
另外,如同前文所述作者也在這篇回憶錄當中,討論自己對於歷史研究觀念的轉變,主要是關於《歷史三調》、《與歷史對話》等章節。在這些段落中,如作者在撰寫《歷史三調》時,以後設的角度闡述事件、經歷、神話之間的關聯,並提出三重結構的歷史方法,此方法並非是羅生門的多視角、後真相的敘事,而是具有時間尺度與再詮釋的複雜視角下的多重歷史,而在此提到《歷史三調》的創作過程中神話的部分,反而是教授最早完成的內容,爾後才基於材料與日常生活的共性,選取該如何討論歷史當事人的經歷;抑或是教授在研究中國近代關於國恥的歷史問題時,又一如教授在之前撰寫研究,是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將議題延伸至《與歷史對話》的主旨,即討論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復國故事在政治情勢改變時不斷被演繹成新故事,以提供人們能在此之中汲取力量以應對當下,同時教授觀察到一些研究歷史的問題,即作為中華文化局內人十分熟悉的歷史故事,在局外人眼中則需要經由進一步的解碼才能理解,而這樣的過程也是歷史研究者需要面對課題。另外《與歷史對話》並非只討論中國的案例,而是將這樣訴說故事以應對當下的現象,視作人類經驗的共性,以世界的眼光來討論這些現象。[5]
最後,在這本回憶錄的最後一章,教授作為一位歷史學者又重新思索歷史本身的兩種含意:歷史是當時所發生的事,同時也是歷史學家現在如何看待過去,如何理解、詮釋過去,並且以今人的角度再闡釋自己的近六十年的學術生涯變遷,如對於局內人與局外人的理解,又或是文化規律與人類共有的規律等等。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本書除了是柯文教授自己的回憶錄之外,也能看作是美國中國史學界典範轉移後的學術發展變遷史的縮影;同時筆者個人認為本書也可以當作柯文教授親自為自己著作導讀,所以換句話說,想偷懶或沒時間看專書的話,可以看這本回憶錄,保證收穫頗豐。(不過個人認為還是得去看他怎麼論證的,以及專書實際的敘事結構,這樣比較有意義,而非多了一點知識就拿來當談資)
註釋
[1] 柯文(Paul A. Cohen),《走過兩遍的路:我的中國歷史學家之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1)
[2]《走過兩遍的路》,頁8。
[3]《走過兩遍的路》,頁9、255。
[4] 筆者於此舉出幾個研究重心,一是強調需要以中國為標尺衡量現代化轉型的問題背後的歷史意義,而非全然以西方標準評估;二是將中華的概念分解為較小的空間概念來操作,以此激發對於廣闊地域下的多元差異的認識;三是賦與垂直的角度,將視野下沉到各個社會階層;四是使用社會科學的社會史研究。
[5]《走過兩遍的路》,第三、四章。
[6]《走過兩遍的路》,第六、七、八、九章。
[7] 柯文(Paul A. Cohen),《走過兩遍的路》,頁2。
後記
說來慚愧,身為一個歷史系學生,雖然早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就聽過柯文的《歷史三調》,並且也大致知道本書所講述的內容與概念,但直至筆者完成本篇短文的時候,都還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那本書,而今天2/9正式讀完柯文的傳記後,我覺得我又對於海外學界的認識又更深入了一點,因為綜合一下昨天讀完蔡偉傑教授的書評集,其實可以發現海外中國史學界的研究動向的趨勢,而身處台灣的我們 其實本質上不應該盲從,而是該思考現在身處的位置,我們需要怎樣的問題意識 來回應當下的問題,而非一直追著別人的問題跑來跑去,不過這也只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學生的淺見而已。不過這個提出問題的學界,某種意義上是米國在當前世界體系的政治格局下,將自身實力或勢力範圍的一種投射,一種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以能夠理解世界的方式,筆者在此不打算運用視角一詞,因為歸根結柢英語學界的諸多轉向,本質上是回應他們所認為的重要議題,換個視角同樣也能回答,典型案例即新清史範式的出現。
最後來提一點真正的後記,作者在書中提及他父親在大二時留給他的一封信,寫道:「一定要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做到這點的人,太少了……若是你能對一件事產生興趣,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一個使命,只為滿足自己當下的意願與好奇心,只因為做這件事情,你自己會感到滿足,我會由衷為你感到高興。不要做別人眼中正確的事」[7]這點直接想到我自己的家庭環境是多麼的開放,這點我由衷感激。一如柯文的父親是位裁縫,筆者家父也只是個普通的白領上班族,每每筆者使用揶揄的語調問父親,有沒有後悔自己的兒子去讀師大歷史系啊?(到台大依舊這樣問ʕ •ᴥ•ʔ),他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打趣的說:「啊~~又能怎樣,讀自己喜歡的科系更重要……」話題到此,我也不繼續追問了。
總底來說,這本《走過兩遍的路》對於已經大學三年級的筆者來說,算是一種來自過來人的經驗啟發吧?至少就一個普通且時不時玉玉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在對未來迷茫之際,有這麼一位走過六十甲子的歷史研究者的自我回憶錄,無疑是在名為人生的深邃黑夜的路途上,一盞明熀熀的路燈吧!或許猶如魯迅不完全說過的話,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柯文所走過兩遍的路,反而成為身處遙遠異域的讀者試圖摸索的路。
畢竟,對於我來說,並沒有躺平這一個選項。(。•̀ᴗ-)✧
今天被李宇平教授誇勤勞、能幹,主要是因為他看到我留到很晚才騎腳踏車回宿舍030)
累哇歷史2023.2.10 南港MH /桃園ping jeni boo校閱 多雲有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