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道具篇(6)——【茶具,酒器,餐器】
《红楼梦》道具篇我自己补充了些内容,把之后的内容贴个小目录,表示还能看好一阵子咩哈哈哈哈

【红楼民俗篇】
【南鹞北鸢考工志】
【道具篇之绣品香囊汗巾】
【道具篇之项圈璎珞】
【道具篇之头饰】
【道具篇之镜子、梳子】
【道具篇之胭脂水粉】
【道具篇之茶具、酒器、餐器】
【道具篇之药膏丸散】
【道具篇之取暖】
【道具篇之报时】
【道具篇之家具、摆饰】
【道具篇之扇子】
【道具篇之灯具】
【道具篇之其他】
【室内摆设之秋爽斋篇】
【红楼建筑篇】
【幕后红楼人】

1、妙玉庵中各式各样的美丽茶具
说起茶具,《红楼梦》中最著名的情节应该就是《拢翠庵茶品梅花雪》一节了。也是书中槛外人妙玉正式出场的正文-----此女雅好洁净,几至于癖,且清高自赏,目无纤尘。连黛玉都成了她口中的大俗人。作者一改旧时小说中出家人必佛不离口的庸陋写法,借极为风雅的品茶文字来写她,可谓蹊径独僻。茶之甘芳绵厚,苦中带清,正如妙玉之孤芳自重,冷中蕴秀。再加上贾母,刘老老,宝、黛、钗等人的从旁或衬或照,写活了一个性情孤介偏又尘缘难断的女尼形象。
(1) 成窑五彩小盖钟
大概是极写妙玉之洁的最佳情节了,不过一个茶杯,偏她就能生出诸多的事端来。
先看这个小盖盅的出场: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这是远景,可以看出妙玉送茶时手中并未捧那“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而是亲手端了来的-----有点遗憾,对那个小茶盘的好奇心更重呢。旁边她的弟子倒是端了个茶盘,可惜阴沉沉的,也没有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图案。众人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表现得不错,曾有网友认为似乎颜色土气-----须知妙玉毕竟是修行之人,这类本色的淡青花瓷反而很符合她的爱好和身份。
另有一句,拢翠庵的景象,书中曾写到:
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看。”这个画面上虽然不见繁花,却有丝丝缕缕纠缠不清的藤痕树影,庵堂的清净深幽之气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想到宝玉后来寻黛钗芳踪而至后堂,途中必定曾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思,那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怀着一颗怎样的充满了期待和喜悦的心去亲近并且欣赏这一切的呢?

下面是刚才那套茶具的近景了,旁边那个好看的手是宝玉滴。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盖盅,即是一种有盖子的茶杯,剧中的这个小盖盅造型圆润纤雅,当得起是盅中的佳品了。

另有一幅清代光绪年间的黄珐琅仕女小盖盅图,大家可以共赏。

(2)妙玉烹茶的水壶与茶壶.
原文: 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看这个图是要明白她冲茶时所用之水。
水,是茶叶滋味和内含有益成分的载体。茶的色、香、味和各种营养保健物质,都要溶于水后,才能供人享用。清人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情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须配以好水。 妙玉为贾母用旧年积存的雨水泡了“老君眉”,盛在五彩小盖盅里;而对宝玉、黛玉、宝钗更是另眼相待。泡茶用的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装入鬼脸青瓮中埋入地下,今夏才开的”。真可说是风雅之极了。----当然,也有许多别的观点,比如烹茶最好的水说起来应该是山泉水,其次是井水,然后才是天上的降水等,妙玉此举也有“其实不通”的嫌疑,呵呵,曹雪芹塑造人物从不一概而论,在批判中更见真知啊。

(3) 绿玉斗
原文如下:妙玉斟了一盅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就是下图这个墩墩的,油油的,四四方方的小茶斗了,外形初看时确实不打眼,最难得的是“自己常日吃茶的”八个字,难怪别人要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了,一心修道,偏又与宝玉如此牵缠,倒叫人一叹。

这是宝姐姐与绿玉斗的合影留念,未知她此刻心中做何想法?-----
极聪慧的女子啊,多思细察,只是不出声,未见得不通达。

再近些,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就漂亮很多了,玉质的柔润感表现出来了,造型方正却不俗,似乎也是妙玉耿直个性的表现。

(4)“<分瓜>瓟斝”
好怪名目!并且第一个字打不出的,只好用笨方法,二合一,大家先将就着看一下吧。读音方面应是与"班","袍","甲'三字相同,可不要像我老公,教他一万遍,也只是念成-----分瓜斗........呵呵,他就在身边,帮我查资料呢,辛苦的孩子。
来看原文: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很遗憾剧中始终不曾出现分瓜瓟斝的特写,只是这张镜头还算较近,宝姐姐执在手中,的确是"旁边有一耳",从文中描述来看,是个相当有来头的古玩,其实却有故意调侃的成分,那个绝对不可能是真的古董,因为元丰五年苏轼正是被贬谪的时候,不在开封,绝不可能在皇宫“秘府”见到这个古董。曹雪芹是故意讽刺妙玉附庸风雅,将赝品当作宝贝。闹了个小笑话。(感谢一位不知名的网友帮我指正,用了您的原文,谢谢!)

(5)“点犀{乔皿}”
也是很难打的第三个字,原文中写它"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把它派分给了黛玉。从名字看应该是犀牛角做的,剧中有一个它的特写镜头,造型很优雅,貌似田黄石,看上去倒也小巧可人。

(6)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
看见这个名字就想起《天龙八部》里的童姥,她练了一种“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每次看见都想笑,知道倪匡先生帮金庸代写过这一段,顺便就把阿紫写瞎了,据说金先生回来后啼笑皆非,大刀阔斧地改动了许多具有倪氏风格的文字,这个“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却成了漏网之鱼,细思也许是有意为之,《天龙》在金庸作品中风格最近红楼(特别是一口一个姐姐的段誉和他博爱的老子),或者金先生在改动的过程中也觉得这个夸张而稚趣的名字与妙玉的这个大海有某种神似之处呢。一笑。
来看原文:原是宝玉见黛玉她们所用器具均雅致不凡,就笑吟吟地向妙玉提意见了: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既是“蟠虬整雕竹根”,说明应是竹器,看图片中妙玉手中所执杯皿中间有节,确是竹器的特征,且样式上大过另外几个茶具,的确是个“大海”。(我个人感觉还是不太像)

其实这段文字我觉得写最成功的还是宝玉,他的天真烂漫毫不矫饰,促使他做出了孩子气的行为-----先是也要一个“古玩奇珍”,紧跟着被妙玉调笑的情况下仍喜滋滋的道:“吃的了。”然后便引出了妙玉那著名的“品茶三步曲”。读起来真是清雅谐谑,颇有韵致。而讲到品茶之法,陆羽的《茶经》中有诸多记载,我个人倒是更喜欢另一首与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作者是自号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录文如下: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再讲到茶具,我就太喜欢盖碗,那一年妈妈去江西,问我要什么,我说要电视上带盖子的茶杯-----觉得那些主人公拿起碗盖撩拨茶叶做法真是太优雅了-----后来去故宫玩,那么多的展品,我惟独就爱死了一个翡翠的小盖碗,找了一下,竟然真找到了它的图片:
造型精巧玲珑,壁薄质细,琢工精湛。其质地温润晶莹,呈凝油脂光泽。此碗遵循"大玉不琢,良材不雕"的原则通体光素,以显示玉乃山川精英的材质美。磨制精到,线形柔畅,抛光细腻,实为清代玉碗的精品。碗与盖均为整块翡翠原料所碾琢而成,原料即为老坑种,质地细腻,绿色翠艳,同样的翠料可以做至少五只高绿的翡翠手镯,其价值与此件将不可以道里计,可是古代的玉器工匠们却用极其简陋的工具水床等硬是把这幺大的一块翠料碾琢成了如此一个胎薄质细的器皿,其毅力与工夫由此即可见一斑。清代,内陆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密切,工艺品制造中出现模仿中亚风格的作品。当时流行的西番莲图案即是传统的缠枝莲图案与中亚图案相结合的产物。这件作品中的缠枝莲纹莲瓣卷曲,莲叶多歧,是清代西番莲图案中的一种。
用心地看着它-----叫人想起了冰清玉洁,想起了出浴太真,想起了捧心西子------真可说是最适合黛玉的杯皿了。

这是为宝姐姐挑的一个---透明玻璃戗金盖碗,通体由无色透明玻璃制成,盖及碗外壁纹饰相同,均阴刻戗金如意云头纹和蕉叶纹。也是清宫旧藏------知道有人会提意见了, 都说她心机深沉,我却宁可相信她对众人的情谊是真心的,难忘她为湘云准备螃蟹宴,难忘她为岫烟赎回越冬之衣,难忘她为黛玉送去燕窝与洋糖....其质本纯,一如玻璃;其人可贵,如戗金丝。

这自然但是老封君史太夫人专用的了。
清画珐瑯罗汉盖碗 。铜胎,覆浅盏式盖,侈口,垂腹碗。碗内白色底釉上罩绿色面釉,器表白地,圈足式盖钮外壁饰卷草纹,其内白地中央饰折枝双桃和花叶,器表白地,盖面绘各类花蝶草虫,器腹绘九罗汉及一童子,闲息於坡石古木山野间,云端隐现飞龙,圈足绘卷草纹,底白地红色双圆框内绘双夔龙。应为十八世纪中期之文物。
说不出的闲适富贵。除了老太太,竟真的没有人配得上啊!

这是来自流球的黑漆嵌螺钿云龙纹盖碗------不知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早孀的大奶奶李纨......

卑顺的粉彩秋菊喜鹊掐金盖碗,最适合袭人。

热腾腾火辣辣的金红五彩莲花大盖碗,高贵大气。几乎可以看作是为凤姐量身定做的了。

又怎能忘了平儿姐姐-------我心目中最好的碧玉小家女。

最后这个,同样是清宫收藏的芙蓉石盖碗,不妨留个问题给大家,猜猜我会把它分配给谁呢?

2、茶盘
就是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状可方可圆或作扇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夹层,夹层用以盛废水,可以是抽屉式的,也可以是嵌入式;单层以一根塑料管连接,排出盘面废水,但茶桌下仍需要一桶相承;其选材广泛,金、木、竹、陶皆可取。以金属茶盘最为简便耐用,以竹制茶盘最为清雅相宜。此外还有檀木的茶盘,例如绿檀、黑檀茶盘等。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宝玉正欲走时,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因问:“他往那去了?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
小连环洋漆茶盘 真心美啊

有关妙玉的那些个茶具,及其他有关茶的东东。在这里就不多一一介绍了。
相看,想了解的玉石,可以到我的帖子:
《【红楼茶具】细说妙玉的那几样茶具,是否真的“稀世珍玩”?!》
那个贴子里,有详细的讲解,和大量的美丽。。。
3、食盒
在贾府是日常用具,上至贾母、凤姐、宝玉,下至丫鬟,饮食都用食盒传送。不过,这就引起一个问题:各式汤汤水水的菜肴,传送时十分讲究保持平衡。若是拿个盘子端,端盘子的下人还能见着那汤水,可以随时调节以保持平衡。若是用盖子盖起来,那么这个平衡动作难度就不是一般地高了。那么贾府为什么要用食盒而不用盘子呢?
以盘子传送饮食,几十米的距离在室内或回廊间还行,若是距离较远或需经室外,食盒就有优势。不过,真的距离很远,为什么不在食盒上加个提梁,让人提着走呢?要说明的是,食盒虽是日常用品,其装饰却丝毫不马虎。第四十回装早餐的就是“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这些装饰考究的食盒,在“摆饭”前先要在厢房中等候,接命后才可进堂屋,“捧”字本身就属于进餐礼仪的一部分。
既然食盒保持平衡不易,那些受命每日“传饭”的婆子就必须有点训练才是。这一点绝非短期暴发的人家所能做到。若说江宁织造府就有此等排场,那么被抄家就丝毫也不能说是冤枉的了。



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橱之外。
电视剧把凤姐的座位设在了这里,李纨在湘云旁边。她们只是开宴饮酒时坐了一下,剩余时间就全程伺候长辈客人小姑子了……

下面要看到的是货真价实的文物食盒了。
第一个是清代波罗漆方形攒盒,很古雅的器具,名字有点怪怪的。波罗漆,又名犀皮、虎皮漆,是我国古代漆饰工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门类。其做法是用稠漆在漆器表面上堆起高低不平的地子,刷若干层不同的色漆,最后磨平。地子高出的地方,经过研磨,便露出漆层的断面,出现类似片云松鳞等自然物象的花纹,十分美观耐看。
犀皮在我国的应用历史较为久远,明都穆《听雨纪谈》记载:“犀皮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皮坚而有文,其脐四旁,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圆孔,坐卧磨砺,色极光润,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之饰。曹操以犀皮一事与人是也。后人髹漆效而仿之,遂袭其名。”可见,至迟在三国曹魏时期,犀皮工艺就已出现。
但犀皮工艺真正成熟是在宋代以后,至明清时达到完美的程度。清代时,南方匠人将“犀皮”又称为“波罗漆”,利用此种工艺制作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的各种器物,并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这件是剔彩莲塘鸳鸯纹食盒,2003年纽约嘉士德拍卖会上曾展露芳颜,雕工之细另人叹为观止。

又一件清代藏品,寿字八角食盒。大红的色彩,一片喜气斑斓,倒是可以推荐给贾母过寿用。

再然后是大型的食盒——食篮
指带提梁的多层长方形箱盒,便于出行提着行走。食篮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中型食篮多用轻质木材制成。大型食篮需两人穿杠抬行,中型食篮一人可挑两件,《鲁班经匠家镜》中定名“大方杠箱”和“食格”两式,就属于食篮。小型食篮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制成,讲究的还有雕漆或百宝嵌装饰,但已不用作盛食物,而是作为贮藏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只需一手提挈即可。
第一个还是清代的,金丝柳枝编制的提梁食盒,应是一般官宦世家的用品,做工细致,造型朴实。

这套乌木海棠花式镂空多层食篮真是美艳到叫人不忍逼视的地步。精雕细镂,岂一个“剔透”了得?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探春理家,小姐们一起吃饭的食篮

4、捧盒
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
捧盒 用于盛放食品,口径大,器身高,盒体较重,因用时要双手捧起,故名。明嘉靖、万历朝景德镇窑烧制较多,以青花为主,绘有云龙、人物、云鹤、婴戏、花鸟等纹饰。晚清时期有红地金彩书喜字及黄地粉彩绘花卉、蝴蝶、龙凤等纹饰。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中国特产,故泛称中国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涂料。

各色各样的捧盒,竟然价值不菲




5、箸
我们现在通称的筷子,在古代的通称是“箸”,有时写作“筯”或“櫡”。先秦时称“梜”、“箸”,两汉期间“箸”、“筯”、“櫡”三字通用,如《史记·留侯世家》载:“郦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史记·集解》引张晏语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或曰前世汤武箸明之事,以筹度今时之不若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也记有与箸相关史实,景帝时周亚夫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同是《史记》,“箸”字的书写还保留了不同的样式。
明清时代箸的质料讲究多样,做工细腻,工艺精湛,如银三镶乌木箸、银三镶紫檀箸、银三镶镶珊瑚箸、 镶玉石箸、翡翠箸、银箸、牙箸、银镶象牙箸、银镶竹箸等等。制箸匠人有时在箸面绘图作画,题诗刻词,镌刻各种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既实用,又富于艺术美感。
宴席上鸳鸯等人为捉弄刘姥姥,专门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就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筷子了。只是贾府豪富之家,一双筷子用黄金镶嵌象牙,奢靡已极。原来无非是食具的筷子,这么一番装饰下来,身价立增。究其本质,还是刘姥姥一语道破天机:“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
图上鸳鸯是拿西洋布手巾裹了筷子递给姥姥的。说到这里,就要赞一下贾府讲究的餐饮习惯了,同样一回书里还曾出现这样的文字:“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
第五十九回也有类似情节:
(紫鹃)一面说,一面便将黛玉的匙箸用一块洋巾包了,交与藕官道:“你先带了这个去,也算一趟差了。”
可知他们平常饮食方面是很注重卫生的习惯的,分餐制大概还不至于(比如宝玉曾经哄玉钏帮他尝羹,晴雯与芳官也曾替宝玉试汤,宝玉更是曾吃过芳官吃剩的碧粳米饭),但是餐具方面,他们至少已经做到了不乱用,而是人手一副(仅限主子)。刘姥姥是客用金箸,薛姨妈估计也是一样;凤姐是主人家,就用了次一等的银箸。

电视剧在这个细节上处理得也很好。李纨身后的玉钏姐姐正在做那件我刚才提到的事情——从西洋布手巾里分发筷子到各个小几上(西洋布手巾,当指西洋白细布制成的手巾。西洋布是在明代中叶从外国传入我国的。据《明史·外国传》,浡泥、满加剌、锡兰山等国均有“表贡”西洋布的记载。到了清初,荷兰也进贡“西洋五色花布、西洋白细布、西洋小白布、西洋大白布”)。

下面就是那“叉爬子”的特写了。数千年来中国的箸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到了明代,箸发展出特别明显的一点,就是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
1、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橾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
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
所以说,箸首由圆体发展为方体,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广宽的基础。方箸既可以单面刻,也可双面刻,还可以四面刻,圆箸为此相形见绌。
这副镶金的象牙箸被刘姥姥拿在手中用揸去量,真真有趣。

凤姐手中所握乃是乌木三镶银箸。

来看下同类精品吧。
上:金匕,全长26cm,匕身宽4.1cm,重94.2克。
中:金漏勺,长15.4cm,勺宽2.9cm,重13.4克。
下:金箸,长24cm,重117.2克。
2001年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这个虽然叫箸,不过是干别的用……
唐代银箸,长32厘米,顶端作葫芦形,圆杆状,通体鎏金,上部刻“力士”二字。
银箸又称火筴。唐代煮茶使用炭火风炉,火筴是不可或缺的夹炭的器具。《茶经》云:“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薹句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来看一件跟喝茶有关的。
唐代银则,长33厘米。“则”即“匙”,茶具之一。
茶匙的用途是取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中,点茶时用以击拂、搅拌汤花使茶末溶于汤中。蔡襄《茶录》“茶匙”条云:“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主。竹者轻,建茶不取。”

下图是一把金光闪闪的四楞金箸,柱头有细链相连,柱身据说是红色珊瑚的。

过去的人们还会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6、蟹八件
国人食蟹的历史,最早又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明代的能工巧匠创制出一整套 精巧的食蟹工具。据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故称之为“蟹八件”。




掀开背壳和肚脐



刮下膏或黄,用勺一口一口送入嘴中。

食具图解:
腰圆锤:用锤子始在蟹背壳的边缘来回轻轻敲打,这是先将蟹壳敲松,方便掀盖。
长柄斧:掀开背壳和肚脐,再加上用锤子击打了多遍,所以大盖很容易摘除。
签子:剔蟹肚的蟹肉,或捅出、钩出蟹腿肉。长柄勺(调羹)刮下膏或黄,用勺一口一口送入嘴中。
镊子:剔除蟹鳃,就是白色的厚片,还有就是盖上连骨的蟹胃,鳃和胃都是极寒的东西,不能食用剪刀剪下蟹腿蟹螯
盆:盛放蟹盖
剔凳:它的性质就是一块铁砧板,打开蟹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蟹螯垫在"剔凳"上,用小锤砸开。
7、汤模子
@叶康翡翠:
@绯常斜鳄 很久之前留言给我说想听一听三十五回里的“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因为诸事繁忙已经耽搁了很久——但是我也一直想写的啊,因为红楼美食也算得是是红楼梦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了。好容易今天没有太多事,我就整理了一下思绪,试着来写一写这风雅无比的荷叶莲蓬汤吧。
先看原文:
薛姨娘忙扶他睡下,又问他:“想什么,只管告诉我。”宝玉笑道:“我想起来,自然和姨娘要去的。”王夫人又问:“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凤姐一旁笑道:“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贾母便一叠声的叫人做去。凤姐儿笑道:“老祖宗别急,等我想一想这模子谁收着呢。”因回头吩咐个婆子去问管厨房的要去。那婆子去了半天,来回说:“管厨房的说,四副汤模子都交上来了。”凤姐儿听说,想了一想,道:“我记得交给谁了,多半在茶房里。”一面又遣人去问管茶房的,也不曾收。次后还是管金银器皿的送了来。
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凤姐儿也不等人说话,便笑道:“姑妈那里晓得,这是旧年备膳,他们想的法儿。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谁家常吃他了。那一回呈样的作了一回,他今日怎么想起来了。”说着接了过来,递与个妇人,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
——读过很多关于这道汤的介绍,综合来看,其实这道汤应该就是一道汤面,类似北方面食中的漏鱼、南方面食中的猫耳朵之类,只不过从文中描述来看是以汤为主,讲究面的精巧细致罢了。因此凤姐便说:“听听,口味不算高贵。”


这道汤的主要原料应该是面、荷叶、鸡三类,可是凡是读过原文又曾经仔细思索过的朋友们都会知道,我们平常所食用的面、荷叶和鸡随意搭配是很难作出这种玲珑剔透的效果的,比如我们随手找几个问题来说一下:
面要用什么面?家常吃的面就可以吗?“豆子大小”的“小荷叶小莲蓬”该怎么做?立体的还是平面的?荷叶是用来做面食还是用来熬汤?不过是做上十来碗汤,为什么要用到几只鸡的量?难道荷叶莲蓬之下另有鸡肉不成?若真是那样这道汤的外形岂不大受影响?
……所以,这道看似平常的汤菜,凤姐对它的评价就是两个字:“磨牙”(麻烦之意)。
那么,到底怎么做呢?
我也见过很多描述这道汤的做法的文章,第一种认为将荷叶与鸡同煮,得出翠色高汤,再汆入成型的面制荷叶莲蓬即可;第二种认为应该是以鲜荷叶捣汁和面,制成绿色荷叶莲蓬,再加入高汤;还有一种做法,是先以面作成荷叶莲蓬,下垫荷叶上笼蒸熟后再汆入清亮的鸡汤。
个人比较赞成第三种,因为像这种费功夫的吃食其实全以制作过程取胜,荷叶莲蓬出于水上,汤要清透才显得不俗,第一种做法易“脏汤”,效果不太好;第二种做法色泽美丽,可是荷叶经过了捣汁后常会失却清香或走味,也不符合原文中“借点新荷叶的清香”的说法;同时前两种做法一般是在荷叶莲蓬做好后直接入汤汆煮,这样作好的面食也容易走样,而且家庭主妇都会有经验,煮过面食的汤汤色也会变浑,外观上不好看,所以都不太合适的。
只有第三种,先将面食上笼蒸熟,则保住了其形态;垫以荷叶,为的是取其清香——荷叶入菜,做法多以蒸为主,这样才可以充分保留其天然香氛,如苏杭名菜荷叶粉蒸肉、荷叶糯米鸡等均是蒸食。同时据《本草纲目》记载,荷叶“有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滑、散阏血、消水肿痈”的作用,宝玉挨过打后,积血淤积,服用荷叶汤也是很对证的调理方法。

自然,那鸡汤也不是随便熬的,必是鸡皮熬成的。鸡皮是整鸡中最为细腻、润滑的部分,尤以黄鸡色调雅致,口味鲜美,虽是鸡汤却清彻鲜亮,鲜香清润,滑而不腻,且富含大量的胶原蛋白和软骨素硫酸,对于皮肤的新生和润泽很有好处。
这也算是贾府的煮汤秘籍了,我们读到的就有酸笋鸡皮汤、虾丸鸡皮汤等。那宝玉挨打后屁股“或整或破”,自然需要美一番容的。因为大家都想尝鲜,而一只鸡的皮肯定不够,所以才“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
云南的过桥米线讲究汤清味鲜,那汤是讲究用整鸡熬成,但是吃的时候却不讲究用纯鸡汤,因为汤过浓则夺味,所以装碗时一般不用纯汤,也要勾兑的。

知道了用什么汤、怎么蒸制面食后,还有最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那“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的四副汤模子,没有了它们,估计我们煮出来的只会是一团“面疙瘩”。
而这四副汤模子也真正让我们见识到了贾府的侈艳,喝个汤罢了,竟然要用银制的模具——所以读到后来贾珍孝敬老太太的那个“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的时候我就心想,那月饼模子估计应该是用到黄金了。
这种模具从文中描写来看是预备进膳所用,只有皇家才可享用的。旧时民间逢年过节常做花馒头、米棵子等,也用得到这种模具,南方叫饼印,北方叫果模、馍馍磕子。当然材料上就逊色多了,一般都是木制,讲究些的南方饼模用沙梨木制,北方的用杜梨木。这两种梨木轻便耐用、便于雕刻,干燥度和润滑效果都很好,也有陶类等。
现在我们平常食用的各类吃食中,也惟有月饼类的糕点还用得到模具,也都已经是金属制成流水线生产了,传统模具就十分的不多见。还好天可怜见,竟叫我找到了几张,大家把它们在脑海中统一缩小成豆子大小的样式,就可以想象这碗汤有多么精美,又是多么消耗人力和物力了:

1、这张图上有两种荷花和莲蓬式样。
2、上面是菱角,下面是荷叶。
3、中间那个模具和书中描述的尺寸样式最接近,花式是中国民间的八吉祥,有梅花、铜钱、宝扇、飞鱼、莲花、葫芦宝瓶等。
4、这套是月饼模子。最右的荷花造型真叫人惊艳。
5、也有一些充满童趣和吉祥寓意的图案:如下图中的鸡鱼等。
6、雕工精美一些的,应该是平儿戴过、香菱说过的并蒂秋蕙了。

看完了这道汤诸多的讲究,有朋友就会感慨了:这个宝玉真真是个败家子!不拘什么汤喝一碗也就罢了,干吗还要整出这等折腾人的讲究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挨了打的宝玉每日躺在床上不过胡思乱想,但是想出来的这个荷叶莲蓬汤还真是有点深意在里面的。这次挨打,原因一共两个:
1、结交伶人。自然是指蒋玉菡。
2、淫辱母婢。就是指金钏儿了。
蒋玉菡身份虽然低贱,人品却“妩媚温柔”,身处贱役,却懂得自爱,宁可远离闹市,住到东郊离城二十里的紫檀堡,守着“几亩田地几间房舍”,也不愿依顺王府,气节大是可赞。曹雪芹为他命名为“菡”,意即未绽之荷花,是对他的一种很高的赞美;

再说金钏,这一位是投井溺水而亡。四十三回宝玉祭奠她,正是在“水仙庵”内,那里供奉的洛水女神有“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民间荷花又有别称为“水宫仙子”,正与此意相合,所指者,正是金钏(红楼诸钗皆有花神之位,人们常记得的是黛玉和晴雯这二位芙蓉(荷花),却不知道还有两个人当得起这样的称呼的,金钏自然是其一,另一个——先卖个关子,大家猜)。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喝这碗汤前,宝玉挨打方过,病痛中曾经见着蒋玉菡与金钏:“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更在黛玉面前发出了惊人之语:“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虽身受重刑而心犹不改,宝玉之痴宁不叫人感叹?只是这样的话却只可在黛玉面前说出,旁人来问讯,言辞自然回避,心意却留露而出:“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
荷叶者,有叶而无花,盖因花已逝,正喻金钏之消陨;莲蓬者,“怜朋”也,七十九回宝玉有诗句:“古人惜别怜朋友。”他与琪官一见如故,正是情投意合的一对良友,而今他虽受笞,心念所系,仍是旧友,正是“怜朋”啊。
最有趣的是,当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叶莲蓬汤做好了之后,是谁捧了来给他喝的呢?
是金钏的妹子玉钏啊!清人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中曾对当时情景进行了细致描述: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
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玉钏的个性不如姐姐强硬,却也自有一份刚气在,三十五回里她对宝玉的顶撞和四十三回里的揶揄,都可看作是这个少女对权势所做的抗争——虽然无力,总算也有。
明义眼中的《红楼梦》,更多时候只是充满了一股浓浓的脂粉香,韵腻别致,失之大气。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思量,玉钏对宝玉的冷淡,宝玉对玉钏的俯就,一碗荷叶汤的背后,总是萦绕着太多太多的愁肠……

8、酒杯
(1)刘姥姥所用的杯子
经过凤姐两次提议,最终确定为一套黄杨木根做成的套杯,和她最初提议的竹根套杯一样都是成套的大型酒杯。竹套杯一般指成套的一组竹根杯,大小相次,叠在一起可以套到最大的杯子中。 或者一组杯子大小相同,可以装入一个专用的杯套内,也称套杯。 此处当为前者。
黄杨根套杯:用整块黄杨树根刓成的由大到小十只成套的杯子。黄杨木的根,盘曲错结,且无直丝,纹理回转,生动自然,用此做成杯,别有情趣。《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大内异物》条云:“其一酒杯,二十有四,由大及小,如窣堵坡,高二寸许,旋木为之,质黄色有木理,薄如纸,柔软而轻,嘘气辄可飞动,然能注酒。”
——可见此类套杯数量竟可以达到二十四个之多!再看原文的描写:
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似个小盆子,第十个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因忙说道:“拿了那小的来就是了,怎么这样多?”

特写,瞧瞧是不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

插一句,说说她喝的那蜜水儿似的酒:
刘姥姥听了心下道:“我方才不过是趣话取笑儿,谁知他果真竟有。我时常在村庄乡绅大家也赴过席,金杯银杯倒都也见过,从来没见有木头杯之说。哦,是了,想必是小孩子们使的木碗儿,不过诓我多喝两碗。别管他,横竖这酒蜜水儿似的,多喝点子也无妨。”

有人认为这应是江苏省丹阳县的“封缸酒”,理由有三:
1、丹阳有一千多年的酿酒史,因酒味纯美,系历代贡酒。
2、“丹阳封缸酒”是浓甜型,曾被评为全国优质酒,其糖度竟达28%,比普通葡萄酒高一倍,这样甜的黄酒应十分少见。
3、丹阳地处南京和苏州之间,而曹雪芹祖上曾在南京、江苏任职。
此酒酒液最先是呈像竹叶般的青色,经过贮藏后会转变为透明的琥珀色或赤褐色,酒度少于14。此酒的优点是酒度高,滑口甘香而少刺激,不管是作为营养补助饮料或是调味料都相当出色。丹阳黄酒,在当地被称为白花酒,“味轻如花露,色似洞中春”。有人如此称赞丹阳封缸酒。它不但拥有古老的历史,而且也有多种代称,如曲阿酒、宫酒、贡酒等等。
——香甜醇厚,度数又低,难怪刘姥姥要敞开了喝了。

(2)玻璃酒杯
本应衬着葡萄酒的颜色好看 但书中说明是“绍兴酒”,所以颜色略浅。
占花名儿(说着,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

(3)十锦珐琅杯
这应该是一套造型各异,但是具有同一风格,制作工艺也相同的珐琅杯。珐琅是一种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玻璃质材料,可惜剧中并未给酒杯的特写。
下图是探宝钗一节里宝钗用到的小珐琅杯子。外釉是豆青色,里釉为翠绿,花托造型,很是可爱。

这是宝玉用的那个,居然不是一套?

这是清雍正墨彩珐琅彩小酒杯——居然是墨色的,黑白效果!有山水画的意境,赞!

彩色珐琅,有点旧,也是清代早期的文物了。

这是乾隆铜胎画珐琅花石纹酒杯,有不同的花色哦,很符合“十锦”的说法。

最后来看看传说中的“一捧雪”。《一捧雪》是李玉所著的戏剧,故事讲述明嘉靖年间严世藩向莫怀古索取祖传玉杯一捧雪。莫怀古连番设计保卫祖传玉杯,却尽被识破。最后莫怀古儿子莫昊冒死上书,以昭雪父亲不白之冤。
相传“一捧雪”具有神奇的功效,使用此杯饮水可以消灾驱邪、消除疾病,在遇到贵人时就像遇到知己一样。当向其内注入开水的时候,天气可以幻化成漫天飞雪,伴随着桃花朵朵飞舞,景色迷人。
元妃省亲夜曾令十二官进献了四出戏剧,第一出是《豪宴》,便是《一捧雪》其中的一出戏。脂砚斋在其后有评曰:伏贾家之败。大多红学家以此线索推断贾家之败应该是和文物有一定关系的(估计是石呆子的那几十把古扇)。
明代玉器珍品。河南省新野县文化馆在七十年代收藏一件古代玉杯,名为“一捧雪”。原收藏者李某称其家族为莫怀古后代,从明代珍藏至今,玉杯已传世四百多年。
“一捧雪”玉杯为白色,略透淡绿,口径7厘米,深2.5厘米,杯壁厚0.2厘米。杯身琢为梅花形,五瓣,似腊梅盛开。杯底中心部分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缠一梅枝,枝身琢有十七朵大小不等的梅花,与杯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玉质晶莹,花美枝嫩,显然玉杯的作者取“腊梅傲雪”之意。
经故宫博物院鉴定,“一捧雪”为明代工艺,玉料出自新疆和阗,是明代玉器的珍品。久沉复现,尤为珍贵。

9、漱盂
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漱盂,盛漱口水的器皿。

道光官窑粉彩虫草漱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