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2023-10-03 15:34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政治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不仅有一定的组织原则,而且还有一定的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领导方法的最基本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需要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如不能首先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连人本身的生存都不能维持,更谈不上从事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活动。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劳动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正因为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人民群众也创造了使精神文化生活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源泉,因此人民群众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的阶级斗争来实现。总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

       既然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的政治活动就应当以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这就需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同群众的关系,就像血肉关系,如果脱离群众,失信于民,是很危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列宁说:“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2】“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人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3】

       要坚持群众路线,首先要有群众观点,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除了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3】《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3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为人民服务,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生活,正像列宁所指出的:“我们需要的党应该是真正同群众有经常联系的党。”【1】

       第二是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2】。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坚决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大多数,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相信群众,早在创立共产国际时,他们就明确地规定了一个战斗口号:“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3】列宁也指出,苏维埃政权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苏维埃政权一开始就遵循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训条,彻底地坚决地依靠群众”。【4】

       第三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要为人民服务,领导群众前进,就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从中吸收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5】,虚心向群众学习,就可以在革命的斗争中纠正错误,提高无产阶级的领导艺术。列宁曾说过:“是的,我们犯了许多错误,但是工人们自己在创造社会主义,无论我们犯了什么错误,我们是在这个实践中学习,并为正确地干革命的艺术打下基础。”【6】

二、政策应当从千百万群众着眼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按照群众观点实行领导和制定政策。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前进,最基本的问题是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列宁指出:“群众的人数有千百万,—政策应当是从千百万人着眼,而不是从几千人着眼。只有从千百万人着眼,才会有实事求是的政策”。【7】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任何政策,都要以事实为基础。列宁曾反复强调:“事实是我们政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确定任何重大政策的时候,必须以



【1】《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7页。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4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5页。

【5】《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5页。

【6】《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页。

【7】《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经得起精确的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政策的基础和依据”。【1】那么怎样才能使政策以事实为根据呢?这就必须走群众路线。社会主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第一次由真正的群众,由广大的大多数劳动者自己来建设新生活,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社会主义组织的最困难的问题”【2】。因此,只有从千百万群众着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用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来作为政策的基础,才能使政策符合实际,也才能保证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那么,强调用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来制定政策,是不是忽视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呢?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上的领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可以根据主观意志来制定政策。诚然,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所制定的政策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但这是就问题的出发点而言,而不是就问题的结果而言。如果党不能从实际出发,不从千百万群众着眼,而只从决策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和理论原则出发,从少数人着眼,那么党所制定的政策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即使主观愿望再好,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列宁在教育英国“左派”共产主义者时曾说,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单凭情绪来领导群众是不够的;即使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人所犯的错误也会给革命事业带来危害,并告诚道:科学要求估计到一切活动着的力量、阶级和群众,而“决不能仅仅根据一个集团或一个政党的愿望和见解、觉悟程度和斗争决心来确定政策”。【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无产阶级政党有时也会从理论出发,从本本出发,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要切实纠正这种偏差,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他们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群众自己的朝气蓬勃的、强大的运动会象清除毫无用处的腐败东西,把杜撰的、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方案一起消除掉”。【4】而这正可以对决策者起到弥补不足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民群众看问题时不是凭理论而是凭实际,我们的错误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5】群众路线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总之,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从千百万群众着眼,才可能使所制定的政策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也只有以事实为基础的政策,才可能是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列宁曾深刻



【1】《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66、283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6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5页。

【4】《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18页。

【5】《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50页。



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引导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引导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毁坏。”【1】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决策方法

       要保障无产阶级政党按照群众路线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就要有科学的领导决策方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原理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运用到政治领导和决策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决策方法。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宜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决策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完全一致的。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3】。“从群众中来”就是将群众中所感觉到的、生动的无系统的意见经过抽象思维的过程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经过抽象的集中的意见再带到群众中去,化为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这种从感觉到思维、从思维到实践,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这一过程要无限循环下去,才能得到愈来愈接近客观事实的认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完全符合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领导和决策的实际。列宁在领导苏维埃的过程中,曾向俄共各级组织和党员号召:“全体党员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把经过检验、经过提炼、经过总结的实际经验带到代表大会上来。如果我们能尽一切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1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900页。

【3】《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5—126页。



努力,善于仔细地、认真地、实事求是地收集、检验和提炼实际经验,即我们每个人所作的、所完成的和我们看到我们旁边的人所作的、所作完的事情,如果能这样,而且也只能这样,我们的党代表大会以及我们所有的苏维埃机关才能解决最迅速最稳妥地战胜经济破坏这一实际任务。”【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决策方法,同列宁上述思想中的收集实际经验、提炼和总结实际经验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过程是一致的,也完全符合领导和决策的一般规律。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收集、提炼和总结实际经验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政策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将政策贯彻实施并在实际中加以检验和反馈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决策方法,就如同列宁所说的:“研究实际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地确定一些当前的实际措施,并且不惜任何牺牲而坚决予以实现。”【2】这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领导和决策的基本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从领导和决策上把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加以具体化和现实化,从而使群众路线具有可操作性,为正确解决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保障,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领导和决策科学方面的一个基本原理。

四、防止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要正确贯彻群众路线,掌握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就要在实际工作中注意防止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而不能用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方式对待群众,超出群众的觉悟和意愿去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列宁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说: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他号召全觉要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人于群众之中;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开展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斗争。【4】总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不能采取命令主义的办



【1】【2】《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2—373页。

【3】《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9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法,否则就会脱离群众,给党的事业造成危害。正像列宁所说的:“对于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跑得太远,没有拉平战线,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1】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放弃对群众的引导和教育,跟在群众后面跑,做群众的尾巴。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而是引导群众前进。”【2】特别是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党的领导者也必须更广泛、更大胆地提出任务,使他们的口号始终走在群众的革命自动性的前而,成为他们的灯塔”。【3】那种认为“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口号是十分错误的,它忽视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也违背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的态度。毛泽东也曾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尾巴主义倾向进行过批评,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时说,关于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4】可见,尾巴主义同命令主义一样,都不能正确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都是不正确的工作方法,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5】

       总之,按照群众路线实施正确的领导,是一门高深的政治艺术,正像斯大林所说:“领导的艺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能落在运动后面,因为落在后面就是脱离群众。但是也不能跑得太远,因为跑得太远就是失掉群众而使自己孤立。谁想领导运动而同时又保持和千百万群众的联系,谁就应当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落后的人,又反对跑得太远的人。”【6】然而,真正的领导艺术还在于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的工作的重心,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并能正确引导群众前进。在这方而列宁曾做出了典范。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曾把注意力集中在搞颁布和宣传法令方而。当时有人嘲笑说布尔什维克“不知道人们并不执行他们的法令”。但列宁认为那样做是对的,其



【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2页。

【2】《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0页。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1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0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6】《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2页。



结果是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高度的信任,“这是革命初期必然经过的阶段,不然我们就不会走在革命浪潮的前面,而只能跟着它的尾巴跑。”【1】但是,随着工作重心的变化,列宁则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指出“注意力不应该集中在接立法工作、颁布完善的法令等等上面”,“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而我们却不愿了解这一点。现在再有人靠下命令来设立和改组什么机关,工人农民就要嘲笑了。现在普通的工人农民对这点已不发生兴趣,他们是对的,因为现在的重点不在这里”。【2】由此可见,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具体分析和把握。正像列宁指出的:“管理和政策的全部艺术在于,适时地估计并了解应该把主要的力量和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3】



【1】【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0—651页。

【3】《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0页。


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