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海上骑兵——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始末(上)

2020-05-01 13:46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题图为1937年5月27日法国海军部长加斯那·杜帕克检阅法国海军舰队时,作为检阅舰的“敦刻尔克”号战列舰)

1940年6月4日,法国港口城市敦刻尔克沦陷,将近4万名担任后卫的法国士兵被俘。尽管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盟军战略上的胜利,但是对于敦刻尔克这座城市来讲,这只是灾难的开始。盟军在二战中对敦刻尔克展开了大规模轰炸而使这座城市满目疮痍。而法国海军中有一型以此城市进行命名的战舰——“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其命运甚至比城市本身更为悲惨。与敦刻尔克市相同,“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也成为了盟军战略的牺牲品,也在盟军的攻击下而变得遍体鳞伤。然而与落入敌手的城市不同的是,两艘“敦刻尔克”战列舰为了展示自己最后的忠诚与骄傲,选择了最为悲壮的告别方式——自沉,“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也因此未能亲自见证胜利的那一刻。

1.开端——猎杀条约巡洋舰

1921年11月,美、英、日、法、意五国在华盛顿展开了海军军备限制会议。尽管法国代表认为他们应该拥有比日本人更高的战列舰吨位配额,但是最终《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时,法国只获得了17.5万吨的战列舰配额——远比日本的30万吨要少。不过,即便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实际上以法国国内的经济状况,能否用完这17.5万吨都是个问号——彼时,法国海军计算进吨位配额的战舰为4艘“孤拔”级(23104吨)和3艘“布列塔尼”级(22860吨),总数为16.1万吨,而一战爆发而中断建造的“诺曼底”级则在会议召开前的1919年就因经济因素遭到取消。由此,法国实际上不光不用像美国和日本一样拆除自己未建成的战列舰,还反而有多余的吨位。

由于条约规定签约各方在签约后的10年内不得建造新战列舰,因此在20年代各国的重心都放在战列舰以下最大的主战舰艇——巡洋舰身上,法国人也不例外。由于条约规定巡洋舰的最大吨位不得超过10000吨,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万吨级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界各地(之所以在“重”上加了个括号,是因为《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前,还没有“重巡洋舰”这个概念)。法国人最早的成果是“杜肯”级重巡洋舰,首舰“杜肯”号在1924年10月开工,而法国人最大的假想敌意大利则设计了“特伦托”级重巡洋舰,首舰“特伦托”号于1925年2月开工。尽管法国人同样担心日本人会威胁他们在远东的运输航线,但是家门口的意大利显然是更大的威胁——情报指出,意大利的“特伦托”级巡洋舰在维持与法国的“杜肯”级相同火力的情况下,无论是防护还是机动力都远超法舰(意舰航速35节以上,法舰不到34节;意舰主装甲带70mm,法舰30mm),尽管“特伦托”级牺牲了部分续航力,但是这几乎是全方位的性能碾压令法国人深感不安。于是在1926年,法国海军部便指示STCN(法国海军技术及建设部),利用多余的主力舰配额,设计一型17500吨的、专门用于猎杀条约型巡洋舰的小型高速战列舰(之所以是17500吨,是因为这是条约定义的主力舰最小吨位,小于这个吨位就不能称之为主力舰而不能使用主力舰的吨位配额)。

法国“杜肯”级重巡洋舰是法国第一型条约型重巡洋舰,图为二号舰“图维尔”号
意大利“特伦托”级重巡洋舰的出现是法国人开发小型高速主力舰的主要原因,图为二号舰“的里雅斯特”号

接到命令后的STCN不久后便拿出了一份17500吨的草案设计,该方案长205米、宽24.5米,航速35节,计划采用8门305mm口径的主炮,主炮布置方式为两座四联装炮塔全部位于舰艏。在法国人的设想中,意大利的重巡洋舰很可能会利用其高航速而脱离主力舰队单独行动,而其一旦遇到法国主力舰则一定会加速逃窜,因此应将全部主炮置于舰艏,以便这型“巡洋舰杀手”能够在追击过程中发挥全部火力。为了能够在追击战中保证打击精度,法国人计划为新舰研发一款全新的55倍径高初速305mm舰炮,而在新舰上也计划使用一系列诸如新型锅炉、新型高炮和新型火控系统等一系列全新技术。由于条约规定在老舰舰龄满20年之际即可建造新舰替换,而法国海军占据主力舰吨位配额的两型老无畏舰将在1930~1936年期间迎来20岁生日,因此法国海军计划在此期间利用70000吨的配额建成4艘,首舰计划于1930年建成服役以替换“孤拔”号。

不过这项详尽计划在法国海军部高层遇到了阻力。由于“巡洋舰杀手”需要占据70000吨的配额,剩余的105000吨只够法国海军建造3艘35000吨级的战列舰,而这会导致法国海军的战列舰队在面对假想敌的战列舰队时处于劣势——毕竟这种用途单一的“巡洋舰杀手”并不能用于战列线对战,日德兰海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1927年12月,法国海军高级委员会正式否决了STCN关于“巡洋舰杀手”的计划,并指示海军部应该按照统一标准利用这17.5万吨的配额来补强法国海军的战列线。由此,法国海军其实只剩下3个选择:5艘35000吨级的战列舰,6艘29160吨级的战列舰,或者7艘25000吨级的战列舰。17500吨的“巡洋舰杀手”也就此胎死腹中。

2.发展——37000吨战列巡洋舰

1928年,基于高级委员会的要求,法国海军部向STCN提出了设计一型29600吨、航速27节的主力舰的要求。由于详细资料大部分已经遗失,因此关于这项计划的具体信息几乎无从得知,但是从留存至今的一些设计方案上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到一些端倪。

关于大型主力舰的计划最早可以追溯至1927年5月份,由海军高级工程师勒戎主导的一份名为“37000吨战巡”计划(注:这个37000吨指的是试航吨位,标准排水量在32000~33000吨之间,因此没有超出条约限制)。这份装备12门305mm主炮、航速达33节的战巡草案显然是对于海军部高层想法的回应。至1928年,17500吨的“巡洋舰杀手”计划正式下马后,基于勒戎的“37000吨战巡”计划稍做改进的方案便立即提交到了海军部以做进一步审视。由于37000吨战巡方案的的航速远超海军部的27节的要求,因此STCN甚至还将一份航速降低至27节、但使用了口径更大的406mm主炮的方案一并提交。

始于1927年5月的37000吨战巡计划,1928年在17500吨“巡洋舰杀手”计划下马后提交到海军部的方案与其差别不大
装备406mm主炮的37000吨战巡方案,除去主副炮配置外与305mm主炮方案没有太多不同

37000吨战巡的舰体设计基本源自“絮弗伦”级重巡洋舰(1926年4月开工)的放大,不过相比于“絮弗伦”的短艏楼舰型,战巡计划则加长了艏楼而变为长艏楼舰型。305mm主炮的方案采用了3座4联装305mm主炮炮塔和3座4联装130mm副炮炮塔的火力布置,而406mm主炮的方案则采用3座双联装406mm主炮炮塔和4座4联装130mm副炮炮塔的配置。防空武器方面则采用了与“絮弗伦”级上最新应用的90mm Mle1926型(8座单装)和37mm Mle1925型(12门单装)。如同法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设计,在战巡上也依旧装备着两座三联装550mm鱼雷发射管。防护方面,37000吨战巡则采取了与美国标准型战列舰类似的“重点防护”策略,放弃了中等厚度的副装甲带,并采用了与美舰类似的内部防崩落层设计,主装甲带水线部分厚280mm,水线上部厚220mm,主装甲甲板厚75mm,防崩落层甲板厚25mm,在边缘的倾斜部分还额外添加了40mm的装甲板。

37000吨战巡计划的防御方案,采用类似美国标准型战列舰的“重点防护”理念,并且内部同样拥有防崩落层

不过,与17500吨的“巡洋舰杀手”相同,37000吨战巡的计划也没能走出计划阶段。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法国国内没有能够承担如此大的军舰的建造任务的船坞,而现阶段法国国内造船厂的日程已经被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的建造任务排满,无暇顾及战列舰不说,扩建船坞也是遥遥无期;二是由于法国海军最大的假想敌意大利海军没有建造任何新战列的计划,因此法国人也没有建造新战列的紧迫性,而且法国军方高层还担心,一旦“海军假日”时代于1931年结束,而法国海军若立刻服役了新战列的话,会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热潮。基于以上原因,法国海军决定,在“海军假日”时代结束前不再考虑新战列的建造,37000吨战巡计划也就此被搁置。

3.变化——《伦敦海军条约》与德意志级出世

1930年1月,伦敦海军会议召开。尽管法国与意大利方面由于对该会议上限制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的提案不满而没有签署全部的《伦敦海军条约》,但是双方依旧同意将战列舰的限制日期延长5年至1936年。同时,与会各方也同意法国和意大利提前建造新舰以弥补在《华盛顿海军条约》效力期间损失的主力舰(对法国来说,“孤拔”级4号舰“法兰西”号在1922年触礁沉没;意大利则在1916年折损了“加富尔伯爵”级3号舰“列昂纳多·达·芬奇”号,虽然战后打捞出水,但是由于判定没有修复价值而在1923年拆解)。

基于《伦敦海军条约》赋予的提前开建的特权,法国海军部开始指示STCN继续新战巡的设计工作。但是由于此前的37000吨战巡明显超出了法国造船厂的承受能力,而海军部又要求新舰能够尽快成军,还希望在1936年之前能够开建三艘以尽快取代即将年满20岁而需要被替换的“孤拔”级,因此要求新舰的吨位应介于23000~25000吨之间。1930年12月,新舰的建造申请被提交给法国海军部长阿尔贝特·萨罗并获得通过,法国海军获得了设计建造一艘23333吨级战巡的许可(至于为什么是这个吨位,因为法国海军的三艘战巡计划是替换3艘孤拔级,3艘孤拔级的吨位总和约7万吨,7万吨分配到3舰身上就是每舰23333吨。法国人还考虑过建造2艘35000吨级或者4艘17500吨级,不过具体为什么不选择这两个方案前文都有提)。

一份出处未明的23690吨(即23333长吨)“防护巡洋舰”方案设计线图,可能是法国海军内部基于23333吨的吨位要求提出的一份原型草案之一,不过继续往下阅读便可知道,这份方案未获采用

不过在设计新舰前,法国人又有新的威胁需要面对。1929年2月,德国铺下了一艘新舰的龙骨,这艘后来被命名为“德意志”的万吨级战舰拥有其他国家的万吨级巡洋舰所没有的恐怖火力——6门28cm火炮。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可以建造6艘这样的军舰。这种脱离了条约体系的军舰随后被英国皇家海军定义为“袖珍战列舰”,而对于皇家海军来说,绝大多数主力舰的航速均无法追上“德意志”级,而能够赶得上“德意志”级脚步的巡洋舰却会被其在火力上碾压,因此如果德国人将这种军舰用于游击战,皇家海军大多数舰艇将对其束手无策,只有“声望”、“反击”和“胡德”三艘战巡能够应对。基于同英国人同样的担忧,法国人也决定延续此前“海军假日”期间的“巡洋舰杀手”和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思路,设计一型高速主力舰。不过相比于此前针对意大利条约型巡洋舰的防护设计思路,这一次法国人为新舰设定了新的防护目标:德意志级的28cm口径主炮。

“德意志”级装甲舰是促使法国人继续按照此前的“巡洋舰杀手”和“37000吨战巡”的设计思路来设计建造新型主力舰的重要因素,图为二号舰“舍尔海军上将”号

由于有此前的“巡洋舰杀手”和“37000吨战巡”项目做铺垫,STCN很快完成了23333吨战巡的草案绘制。STCN计划在新舰上采用与17500吨“巡洋舰杀手”相同的主武器(两座四联装55倍径305mm主炮,均位于舰艏),与37000吨战巡相同的副武器(三座四联装130mm副炮),防护水平则为230mm的主装甲带和100mm的主装甲甲板(弹药库上方130mm),计划航速为30节。尽管海军方面希望尽快能以此方案下达订单,但是由于伦敦海军会议旷日持久的谈判导致该方案在1931年5月4日才提交法国内阁讨论。在内阁进行了两个月的激烈辩论后,海军终于在7月10日获得预算下发,但是由于内阁大部分人对于此方案较小的排水量不满,因此海军部又指示STCN按照25000吨的新吨位标准改进设计。由于吨位增加,STCN认为可以提升主炮口径至330mm,但是航速会小幅下降至29.5节。1932年4月27日,STCN提交了最终修改过的详细设计方案并获得内阁通过,这份方案已经大幅提升吨位至26500吨,相比于早期的23333吨方案,除去将主炮口径增加至330mm外,还另外增强了主装甲甲板的厚度——由130/100mm增加至140/130mm,这样会使得新舰不仅能够抵挡德国的28cm穿甲弹,在面对意大利的305mm口径火炮时也能有一战之力;另外在原本的3座四联装130mm副炮炮塔之外(均位于舰艉),新方案还在舰舯部额外添加了两座双联装130mm副炮炮塔,使副炮数量增加至16门。1932年10月26日,第一艘新舰的订单终于下发至布列斯特造船厂,新舰获名“敦刻尔克”。

1937年,锚泊中的“敦刻尔克”号,可以看到其舰艉的机库,“敦刻尔克”级计划搭载3架卢瓦尔130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和校射

4.“斯特拉斯堡”与战前改造

尽管“敦刻尔克”号在1932年早早开工,但是其是基于条约赋予的提前建造的特权,因此为了满足条约要求不在1936年前下水新战列,计划命名为“斯特拉斯堡”的二号舰在计划中应不会早于1934年开工。不过两年的时间足以令很多事情发生。1934年6月,法国情报机构指出,有鉴于法国建造“敦刻尔克”号战列舰,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决定摒弃一切中小型战列舰的设计计划,用自己全部的吨位配额来建造条约规定的上限——35000吨级战列舰,并计划装备9门381mm主炮(即后来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获悉此事的法国海军高层开始考虑取消斯特拉斯堡号的建造计划,新建35000吨级的战列以做应对。不过海军部同时也有人指出,斯特拉斯堡号的建造材料已经逐步到位,现在取消无疑会令这些工作浪费,并且设计新舰的话又会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包括新的轮机系统和新的火炮的设计,新舰服役时间至少会延后15~18个月,因此得不偿失。1934年6月25日,海军高级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这项计划,并最终决定维持斯特拉斯堡号的建造计划,但同时要加速下一代战列舰的设计以应对意大利的新舰。与此同时,海军部还决定在“斯特拉斯堡”号上加强防护以使其在面对全新的意大利战列舰时能有更高的生存几率。

1937年,正在圣纳泽尔进行舾装的“斯特拉斯堡”号,意大利建造35000吨级战列舰的情报差点让其胎死腹中

1934年7月,“斯特拉斯堡”号的订单下发至位于声呐泽尔的彭霍特造船厂,并在同年11月开工。与姊妹舰“敦刻尔克”相比,“斯特拉斯堡”最大的变化即为增强了装甲防护——“敦刻尔克”号上主装甲带厚度为225mm(还记得上文有提到原型舰主装厚度230mm吗?至于为什么在敦刻尔克上少了5mm……嗯,没有任何资料有提及),“斯特拉斯堡”号则加厚至283mm;“敦刻尔克”号上前后弹药库装甲隔板厚度分别为210mm和180mm,“斯特拉斯堡”号上则分别加厚至228mm/210mm;“敦刻尔克”的主炮塔正面装甲为330mm,“斯特拉斯堡”号上则加厚至360mm,主炮塔其余部分装甲也有小幅度加厚。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斯特拉斯堡”号吨位相比于“敦刻尔克”号的26500吨增加至27300吨,长度和吃水深度也有小幅度增加。

“敦刻尔克”号战列舰舰体中部防护布置示意图,“斯特拉斯堡”号相比其拥有更厚的装甲

尽管敦刻尔克级设计之初计划装备拥有半自动装弹机的Mle1935型双联装37mm高射炮塔,但是由于这型武器开发进度缓慢,直到1939年才制造出一个原型,因此“敦刻尔克”号在服役时仅仅装备了6门老式的单装37mm Mle1925型高射炮,而“斯特拉斯堡”号甚至没有安装37mm高射炮。直到1938年末,意识到Mle1935型炮塔没可能及时完成的法国海军才在两艘“敦刻尔克”级上安装了4座双联装37mm Mle1933型高射炮(这型高炮需要手动装填),“敦刻尔克”号还在1939年8月追加了一座。更换高炮的同时,两艘“敦刻尔克”还在烟囱上增加了一个整流罩以减小排烟对舰桥工作的影响。1940年1月,两舰拆除了所有用于发射照明弹的47mm火炮,并将12米级的主测距仪升级为14米级。而谁又能想到,这竟是两艘战舰最后一次完成现代化改装。

1937年5月,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阅舰式的“敦刻尔克”号,注意其舰上安装的应急用单装37mm Mle1925型高射炮(红圈处)
计划中的“敦刻尔克”级高射炮布置方案,37mm ACAD即为半自动的Mle1935型高炮,但是由于其开发进度延宕导致两舰其实从未用上这型高炮
1939年时的“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注意其烟囱上增加了一个整流罩。由于法国海军内并没有“战列巡洋舰”这一分类,因此计划时称为“战巡”的两艘“敦刻尔克”级入役后均划分为“战列舰”
1941年的“斯特拉斯堡”号近照,可以看到一座双联装的37mm Mle1933型高炮(探照灯平台下方)和一座四联装13.2mm哈奇开斯高射机枪(甲板上列队的水兵身后)

(未完待续)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海上骑兵——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始末(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