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战诺曼底英联邦陆军作战准则 - 以1944年7月8日卡昂布隆血战为例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76503091
题图:摄于7月8日下午,加军第3步兵师第9步兵旅北新斯科舍省高地步兵团(North Nova Scotia Highlanders, NNS)的士兵正步行进入布隆。
声明:长文撰写不易,未经许可,本文严禁任何公众号或网站私自转载。另外,笔者强烈谴责任何盗载或是洗稿本文以牟取私利的行为。
所谓“准则(doctrine)”,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所建立起的一系列既定的流程。如果将这个词带入军事的领域,它指的就是一系列既定的准则 —— 将部队及武器投入作战时所默认的使用方式。
此前,我曾经介绍过加军第3步兵师第9步兵旅与德军WSS第12“青年”师SS第25装甲掷弹兵团在卡昂布隆所经历的惨烈战斗:
1944年7月8日卡昂布隆血战 —— 坦克的阿喀琉斯之踵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009508
本文接下来将对此战进行简要分析,作为《1944年7月8日卡昂布隆血战》一文的补充。

1944年2月,加拿大第2军的指挥官盖伊·西蒙兹(Guy Symonds)中将,给那些为解放欧陆而做准备的盟军指挥官们提供了一系列详细的战术心得,这份心得是基于他担任加拿大第1步兵师的指挥官在意大利作战时所获得的战斗经验而撰写的。
以下是摘要:
进攻已做好防守准备的德军阵地时,对其进行充分的侦察尤为重要,其次是选取一段阵地作为突破的重点,将所有可用的火炮投入其中,以便能为进攻这一地段的部队提供真正的重火力支援。一个英联邦步兵师下辖9个步兵营以及3个装备25磅炮的野战炮兵团(每个野战炮兵团装备24门25磅炮),每个步兵营装备6门3英寸迫击炮,师属支援营下辖一个4.2英寸迫击炮连,而军属重型炮兵团还可以额外提供4.5英寸、5.5英寸及7.2英寸火炮的重火力支援。如果要展开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将能申请到包括战斗轰炸机、中型轰炸机甚至四引擎重型轰炸机在内的战术航空支援。在诺曼底时,海军舰艇的炮火也同样是能够申请用于火力支援;
谨慎考虑最初的推进深度。要么一鼓作气突破德军前沿防线,直达迫击炮阵地并将其拔除,要么使用预先准备好的反炮兵火力来摧毁德军迫击炮阵地(通常效果不佳,因为德军会将迫击炮部署在隐蔽良好的掩体中);
在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需要把握好炮兵前移的时机。在前沿作战部队因未能获得炮兵的全力支援而导致进攻停滞不前时,利用所有可用的空中支援来代替缺席的炮兵,为前锋部队弥补炮兵阵地前移时出现的火力真空期;
西蒙兹向他的指挥官们强调了坦克、反坦克炮单位与步兵单位协同推进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炮兵来反制德军坦克的的重要性 —— 与一线部队同行的前线炮兵观察员可以为野战炮兵提供引导。
在防御作战中,德军通常会在主要的防御阵地的前方布设密集的雷区或反坦克障碍。因此,初始阶段的进攻必须以步兵作为主力,来清扫出一条可通过这些障碍物的安全通道。
上述这些战术要点是针对德军的防御战准则而提出的,德军的防御战准则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前沿阵地的防守较为薄弱,部署在此的部队规模较小,但装备了大量自动武器;
作为预备队的单位往往更为强大,随时准备在必要时刻发起反击;
部署在前沿防御阵地的部队可以获得后方迫击炮兵的有力支援。这些迫击炮通常部署在前沿防御阵地后方3000至4000码的区域,能够对德军防御阵地的前方及防御阵地内部的区域进行猛烈的火力打击。德军会提前标定好针对己方阵地的射击诸元,一旦得知阵地失守,德军会立即对已失守的区域进行猛烈的炮击;
坦克及自行火炮将作为预备队被投入反击中。德军将坦克或自行火炮近距离部署至想要夺回的阵地附近,使用直射火力对步兵单位进行支援。
计划周密且拥有充足的火力支援的进攻可以轻松地突破德军的前沿防御阵地。然而,只要手里留存着预备队,德军将在坦克和自行火炮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以及那些没有在最初阶段的进攻中被拔除的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不断对已失守的区域发起猛烈的反击。
在针对德军防御阵地的进攻作战中,胜负的关键取决于部队能否击退德军后续的反击。出于这个原因,西蒙兹坚持地主张在制定进攻计划时,指挥官们必须将德军的反击考虑在内。
那么,这一系列的作战准则是否行之有效呢?
在实战中,英联邦军队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零敲碎打地使用部队来实施这些“固定套路” —— 一些本应当由师级单位来承担的作战行动,却被分配给了旅级单位。举个例子,1944年7月初的“温莎”行动(Operation Windsor)中,加军第3步兵师的4个步兵营被指派向卡尔皮凯(Carpiquet)以及临近的机场发起进攻。加军很快便攻占了卡尔皮凯(当时仅有50名WSS第12装甲师的德军士兵防守这个村子),在越过开阔地向位于卡尔皮凯南部的机场发起进攻时,加军的攻势被倚靠着机场防御工事的德军部署的自动武器及坦克的火力阻截了。
在几天之后的“查恩伍德”行动(Operation Charnwood)中,英联邦军队的3个步兵师再次遭遇了德军的顽强抵抗。以加军第3步兵师第9步兵旅高地轻步兵团(HLI, Highland Light Infantry of Canada)为例,在布隆的进攻作战中,该单位的行动完全遵循了上述的作战准则:
在进攻开始之前,英联邦军队集中炮兵对德军防区进行了炮火覆盖;
战前,工兵连夜为作战部队清扫地雷,开辟通道。在作战开始时,使用扫雷坦克去清除德军布设的地雷。在战斗过程中,步兵单位也在第一时间将没有被布雷的安全通道告知坦克部队;
投入一个装备谢尔曼坦克的中队,一个扫雷坦克排,以及2个“阿喀琉斯”反坦克排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到位的情报工作。除了当地居民传递的信息外,还综合了航拍以及其他在预先侦察中获得的信息。此外,在行动开始前几天,一名德军战俘甚至提供了德军部队的情报和武器布置情况。为了让数据更加清晰明了,加军甚至按比例建立了当地地形模型来对这次行动进行演练。
一个月之前,加军曾经到过布隆。而在7月8日前,他们已经占据布隆对面的阵地足有4个星期之久,他们对当地的地形可以说是十分熟悉。

不幸的是,对于加军而言,德军也按照他们自身的战术准则进行着防御作战。
SS装甲掷弹兵第25团第3营顽强地坚守着布隆。位于前沿防御阵地的德军,倚靠着布置在布隆以北的反坦克壕沟,利用自动武器的火力镇守布隆北缘。当加军肃清了据守在反坦克壕沟和村庄前缘的德军时,德军毫不犹豫地使用火炮与迫击炮朝被加军攻占的阵地开火,以至于唯有吉普车和疏散伤员的布伦运输车能进出当时已陷入一片枪林弹雨的布隆。

与防御准则略有不同的一点是,由于缺乏步兵,德军只能投入2个“豹”式排和一个IV号排(总计10辆“豹”式坦克,3~5辆IV号坦克),在没有步兵伴随的情况下,单纯地使用坦克对失守的布隆发起反击,随后被占据防守地利的加军击退。
即便如此,一些德军士兵仍旧坚守在布隆中,直到7月9日,加军才正式肃清了布隆的德军守军。
负责支援高地轻步兵团的舍布鲁克燧发枪团(SFR, 27th Canadian Armoured Regiment Sherbrooke Fusiliers Regiment)A中队装备了15辆坦克,上午的作战中,舍布鲁克燧发枪团A中队总计损失了11辆坦克。
作为进攻主力的高地轻步兵团减员过半,在战斗中,有62人阵亡,262人受伤(其中许多人在后来不治身亡)。
英联邦作战准则的确在实战中发挥了作用,虽然损失惨重,但防守严密的布隆最终还是被更为顽强的加军攻克了。
然而,德军在技术装备上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装甲车辆)也不应当被忽视,在历史学家特里·科普(Terry Copp)看来:
从理论上来说,西蒙兹提出的盟军作战经验并无不妥,然而,在实战中,装甲薄弱且火力不足的谢尔曼坦克很少能够伴随着步兵攻入作战目标,至于谢尔曼坦克能留存下来并协助步兵迎击德军反击的情况则更为罕见。机动性良好的自行反坦克炮能很好地部署在后方,但需要牵引的6磅炮和17磅炮往往需要花上一定时间才能转移到新的阵地。
在战斗中,步兵往往只能依靠炮兵来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这不仅意味着一线部队要为炮兵提供明确的目标引导,还要根据德军动向来集中使用炮兵去瓦解德军的反击。
不止有一位步兵连长将其在西北欧陆作战中的角色描述为“护送前线炮兵观察员穿越法国”。
二战各国部队的作战准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有趣的是,在网络上,1944年至45年的苏军时常被打上“除了致死量炮击和人海战术外没有任何亮眼之处”的标签,英联邦军队通常被认为是“笨手笨脚,只会按部就班地打他们认为合适的仗”,而闪击战的神话自1939年开始延续至今,却很少有人选择去严肃地讨论为何二战初期的德军能在挪威、法国及北非击败比其更为强大的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