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西双版纳·版纳植物园·20190710 (3)


常见种,侧面有较多的刺,前翅斑纹独特,很容易辨认。前足胫节多少扩展为叶状。

不太常见的种类,通体黑色,侧接缘黄黑相间,黄色部分略长于黑色部分,胸部有毛被。


存疑,与 和豆龟蝽 M. horvathi 极为相似,但黑色部分消失或不发达,刻点稀疏而细。说实话,我不确定这种程度的差异是否足以成为分种的依据。

辉蝽属内较为独特而美丽的物种,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个同蝽。我觉得一般人不容易把它认错。

南方常见的兜蝽科物种,常用作中药。本种与北方出产的小皱蝽极为相似,实不相瞒,我认错过。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本种最后一节触角黄色,小皱蝽触角完全黑色。

不常见,本种与原缘蝽属相似,但体表多有瘤突,触角末节极短,胸部侧角较为尖锐。
我当时觉得它是原缘蝽,所以没仔细拍。

简单来说,就是背上长了两个角的同缘蝽,很容易辨认。可能有人会觉得它像叉蝽,但二者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有较大的差异。

八年前我在广西见过,当时没定出来。本种躯干主要为绿色,胸部侧边有黄带,翅黄色,触角和足常为黄褐色。

形态奇特的少见种。有点像棘缘蝽和稻缘蝽的混合物,胸部比棘缘蝽长得多。

存疑,胸部的红色部分不如其他人记录的个体发达,其余特征基本相同,小型种类,不常见,吸食植物汁液。

国内无记录,粗壮,背面光亮,胸部侧角有白斑,翅近透明。云南确实是遇到啥都很合理。

极为独特的小型种类,作为一种三刺角蝉,它只有后面的一个刺,前边的两个都退化了,脑门油光铮亮,恰似研究它的分类学家的秃头。

这个物种国内外的资料对不起来,按照我脑内的资料可信度优先级排列,暂时使用这个拉丁名。据记载,是个常见的害虫。
国内学者发表的 榕江宽广蜡蝉 Pochazia rongjiangensis 前翅斑纹与图中个体几乎完全一致,但考虑到此种色型的个体与 R.speculum 其他色型之间并无不连续的差异,我目前不太相信这个种的有效性。

存疑,本种与兰璐蜡蝉属的已知种具有相似的深浅变化,但颜色远比其他种类鲜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标本褪色。

有着近乎完美的保护色,几乎不会被人发现。
注意,这是个很少见的物种,国内更常见的绿色象蜡蝉一般有着细长的头顶。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如需问虫,请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后续的修改、增删、合订等将统一发布在我的个人网站:www.liudayadan.com。如需按分类地位查阅,可以考虑去网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