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
人没有“偶像”就活不下去。
与其说是“偶像”,不若说是“概念”。
神明是“偶像”,英雄是“偶像”,娱乐明星是“偶像”,有可爱面容的人能成为“偶像”,有可爱声音的人能成为“偶像”……这些“偶像”们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却时刻都能感受到它们、他们、她们的存在——通过想象,通过记录,通过创造。这些存在们抚慰着我们疲惫的、消极的、辛酸苦楚的内心。而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并不会给双方带来损失,因为一切皆出于自愿,为“偶像”耗费的金钱、时间、力气都不属于“损失”。相反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感,假使掌握得当,这反而会令我们的生活更富有弹性、更生气勃勃。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能“掌握得当”。
有的人无法确认“偶像”是否客观存在于我们这个共同生活的物质世界,把精神上构想出来的偶像视作真实存在的“人”。他/她把某种概念当作了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势必会带来一个麻烦——他/她无法对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产生任何兴趣,因为现实中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无法成为他/她“构想的概念”。“概念”是圆满无缺的,因为它只是单纯的,只有一种或一类特性,你也可以把“概念”约等于“标签”来理解——比如我们说到“可爱的傲娇女孩”这个标签,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相应的、符合自己需求的女孩形象,这种形象就是我们的“概念”。然而,这样的“女孩”在现实中是否能真实存在?几乎不可能,首先“可爱”这个词就具有主观性,同样是相貌端正的女孩,在我的眼中是“可爱的”,在你眼中却未必;其次,“傲娇的”这个特性就更微妙了,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傲娇”?不能太“傲气”,也不能太“娇气”,而标准是什么,又该如何把握;最后,我们要说说“保质期”的问题,我们从ACG作品或偶像人设中接收到“可爱的傲娇女孩”这个概念时,它的时间就已经停滞而定格在我们记忆中了,也就是说,不论过去多久,存在于这种人设或作品中的“概念”都不会变化。但是,现实中的我和你会成长,会变老,会发生很多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概念”在现实中就显得更加不堪一击了。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部分的追星族和一部分的宅男宅女们不恋爱也不结婚,永远地守候着自己的“老婆”“老公”,因为,和能满足一切妄想的“概念”相比,现实中时而美好时而丑陋的拥有缺点的你我他,简直是“失败品”。
有的人试图把“偶像”带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然而,恕我直言,这只会给“偶像”的载体带来麻烦。我们看到被贴上“偶像”标签的歌手、舞者、演员等等,并非真正的“偶像”,而是“偶像”的载体。在他们身上,承载着这个“偶像”的“精神”,有的人负责“有才华的”;有的人负责“纯情的”;有的人负责“可爱的”;有的人负责“俏皮的”;有的人负责和另一个人搭档“炒cp”来满足我们对理想伴侣关系的期待……尽管这些被称作“偶像”的人为我们带来了憧憬被满足时的快感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但我们仍需牢记,这些人并非“偶像”本身,在舞台和银幕的背后,在卸妆脱衣后,他们是和我们拥有一样缺点的赤裸的人类。然而,有的人就是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此也就导致了一部分“饭圈”现象,比如“人肉搜索”,比如“粉丝骂战”,比如“偶像失格”般的新闻标题和报道。仔细想想,这些扮演“偶像”的人能不能承受这种压力呢?他们的凡人肉身能经受住这数以万计的生命之重吗?
不限于娱乐明星,我必须说,由官方认定的“英雄”,也在生前或死后背负了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毋庸置疑的,这些“英雄”是值得尊敬的,是吾辈的楷模,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见他们的贡献与精神就假装这些人完美无缺,就不负责任地、一时兴起地把一个个沉重的名号安到这些人头上——经过这么夸大处理后,这些人也不得不成为了“英雄”这个新“偶像”的载体。然而,这种现象比所谓的“饭圈乱象”更可怕、更危害深重!我们造出了这些“英雄”(“概念”),甚至以此鼓舞凡人(“具体的人”),说人人都可成为“英雄”,看似是在促进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实际上是叫无知而无所事事的人加紧对“好人”的诘难与逼迫——“道德绑架”“键盘侠”“做了一万件好事却因一件坏事而被人打入地狱”……这些词汇和话语出现得愈频繁,就愈是证明我们对“英雄”的误解有多大,就愈是证明我们沉溺于虚幻的“概念”有多深!与其说我们不知道真正的“英雄”是什么,毋宁说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无法分清“偶像”与“人”的区别。
既然我说了这么多过度崇拜“偶像”的坏处,那我们要不要借此禁止崇拜“偶像”呢?这是绝不允许的,因为它绝不可能办到的。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我们就无法摆脱对现实以外的事物的依赖——过去由于人和自然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所以我们创造出拥有和自然现象相关能力的“偶像”,神明;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自然和从自然里诞生的“偶像”对人的影响被一步步削弱,在此之后,出现了新的“偶像”,这些“偶像”的载体活跃于舞台和银幕;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新“偶像”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因为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当代,大多数地区处于和平的年代,我们(在和平国家与地区内生活的人)面对的生存压力既不是来自自然的,也不是来自战乱的,而是来自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成长的烦恼:升学、就业、成家、养老、抚幼……然而,这种小“烦恼”未必就比前面两次的要轻松,因为人口稠密而竞争压力也激增,最直接地,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学生、职员、老人出于各种原因而自杀的新闻,而这“各种原因”也大多来源于压力。我姑且粗浅地下个结论: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与生存的压力,哪怕是再文明的社会,也无法抹杀“生存是残酷的”这一特征。因此,为了面对这些而鼓起勇气活下去,我们除了彼此沟通和安慰,也需要一个超脱于现实的地方供我们休憩。
正如我在开篇所说,人没有“偶像”就活不下去,不论这个“偶像”的载体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拟永不能相见的,“偶像”本身让我们有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假如我们能把握住依赖“偶像”的“度”,或是以“偶像”的存在激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那么是利大于弊的。而若是借“偶像”逃避现实,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我们便永不能长大成人;若是借“偶像”来强求现实的凡人,那我们也就难以收获真正的理解和互相的抚慰。
这就是我理解和倡导的“偶像”崇拜。
2020.3.5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