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1.1.2.2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认识论的根源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认识论的根源
为了要说明在人类认识史上为什么会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仅仅指出这种对立的社会阶级的根源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指出它的认识论的根源。
为什么会有唯物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容易理解的。客观世界存在于意识之外,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这是人类从上百万年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在阶级出现以后是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千百万次地证明了的客观事实。只要不带唯心论的成见去看问题,只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人们就很自然地会采取唯物论的观点。唯物论本来就是全部人类的认识所固有的,它在认识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客观基础。如果说,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初期唯物论就已经合乎规律地产生了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唯物论必将获得日益强固的基础。这就是唯物论所以存在和发展的认识论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会有唯心论呢?如果唯心论存在于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还比较容易理解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科学昌明的现代,唯心论仍然能够存在,并同唯物论进行激烈的斗争呢?为什么现在有些科学素养很高的学者们也相信唯心论,宣传唯心论呢?为什么甚至革命阶级中的人们有时也犯唯心论的错误呢?这个问题,当然首先应当从阶级斗争中去寻求答案。这就是说,因为反动的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唯心论来为它们的反动统治作辩护,来麻痹革命的人民,来歪曲客观真理;而这种情况又会影响其他的人们,甚至革命阶级中的某些人们。然而仅仅指出这一方面是不够的。反动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利用唯心论,还因为人们的认识过程本身包含着溜到唯心论去的可能。这就是说,唯心论除了社会阶级的根源以外,还有认识论的根源。只有在揭露唯心论的社会阶级根源的同时又揭露它的认识根源,才能了解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唯心论的结论的,才能有效地战胜它。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这篇著名论文中,对唯心论的认识论根源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他又说:“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1]
根据列宁的指示,我们就可以在人类认识本身中找到唯心论的根源。
第一、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被移植于人脑中并在人脑中被改造过的物质现象。意识的内容和泉源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就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即当人们考察意识现象的时候,只看到主观的方面,忽视了客观的方面;只看到意识的形式,忽视了意识的内容和泉源;只看到映象,忽视了映象所反映的客观物质世界,把意识从对物质的依赖关系中抽象出来,把它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独立自在的实体。这就陷入了唯心论的泥潭。哲学史表明,当人们把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成分 感觉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绝对的东西时,就陷入所谓“纯粹的经验论”,即主观唯心论。贝克莱、马赫等人就是这样构成他们的体系的。同样,当人们把认识过程中的另一个成分 概念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绝对的东西时,就陷入客观唯心论。柏拉图、黑格尔等人就是这样构成他们的体系的。不把意识看作客观世界的映象,而把它看成“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神化了的绝对”,看成“现实界的创造主”,这正是一切唯心论的共同的基础。
第二、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而认识的目的又是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毕竟不能不受客观世界的制约,意识的内容仍然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夸大到了不受客观世界制约的程度,否认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就会陷入唯心论。这也是一切唯心论的共同基础。
正因为唯心论不仅有它的社会阶级根源,而且有它的认识论根源,因此在认识史上就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情况:有时唯心论在总的错误体系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唯心论的错误在于它把认识的某一成分片面地夸大成为脱离了物质的东西,而不在于它论述了这个成分本身。如果撇开这种片面的夸大,那么,它对于这一成分的论述中就仍然可能有合理因素),批判地改造这些合理的内核,就可以成为唯物论的营养材料;有时,由于唯心论攻击了旧唯物论的某些弱点,提出了某些问题,因而从反面刺激和诱发了唯物论向着更高级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有时唯心论可以提供反面材料,唯物论在研究了唯心论如何陷入泥坑的道路之后,可以从中汲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使自己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如此等等。总之,唯心论本身虽然是错误的、反科学的思想,但在同唯心论作斗争的时候却不应当采取粗陋的形而上学的态度,而应当采取具体分析的辩证法的态度;不应当只限于简单地宣布唯心论是胡说,而应当研究它何以是胡说,研究它是通过认识过程中的什么环节、什么途径而得出这种胡说的结论的,研究怎样克服它,战胜它。
由此可见,在揭示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根源的同时,又揭示这种对立的认识论根源,对于正确地理解这种对立的实质和意义,对于发展唯物论和有效地战胜唯心论,是极其重要的。
注:
[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