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西方文学东方化阅读”吐个槽

其实这个我在另一个站点上的评价,在几天前就想吐槽了,不过当时没有时间做这件事:

有位朋友在隔壁站这么评价了我的《霍比特人》:
“非常不喜欢谁把西方文学东方化的阅读方式,老是感觉是在听中国文学,总觉得很怪异,这样的方式还是别去毁作品了”

我当时看到了只能笑一笑,并回答他说:
“谢谢您的意见,事实上,如果您希望听西方化的阅读,可以直接听英文的,中文版本本来就没有面向您这样希望原汁原味的读者啊,哈哈”

好了,上面的回答属于虚心接受,拒不悔改的典型回答,哈哈……
我始终是保持这个态度的——
如果故事的翻译是明显为国人容易理解其内容服务的,那么就应该保持中文的朗读习惯,《霍比特人》和《魔戒》是翻译已经中文化的典型,尤其是这几个名字:梭林·橡木盾(Thorin Oakenshield),长湖镇 (Lake-town),孤山(Lonely Mountain),迷雾山脉(Misty Mountains),阿肯宝钻 (Arkenstone),梅里阿道克·白兰地鹿(Merriadoc Brandybuck),莱格拉斯·绿叶(Legolas Greenleaf),还有弗罗多的化名山下(Underhill)……这种类型的名字,按照我国长久以来的翻译原则,本来应该是音译的,尤其是:
橡木盾 Oakenshield,不应该是欧肯希尔德么?
白兰地鹿 Brandybuck,不应该是白兰地巴克么?
山下 Underhill,不应该是昂德西尔么?
绿叶 Greenleaf,不应该是格林利夫么?
……
从这个角度,我并不认为托老的多部(官方承认的)译文作品都是西方文学“西方化”的作品,而是典型的从翻译初始已经是中文化的作品了,这样的情况,我势必只能用更贴近中文的方式来演播,不然难道还要用翻译腔来读这么多已经中文化的名字么?
PS:不知为何想到了”哦,你这只该死的愚蠢的土拨鼠……“[doge]
还有这个——

另外,翻译腔是之前我国译制片大规模引进时期的特殊产物,如果再看看2005年之后的译制片,恐怕很多曾经认为译制片就一定是翻译腔的人都要失望了,因为这些电影的配音越来越贴近我们中文的思维习惯,而不再会有”哦,你这只该死的愚蠢的土拨鼠……“这类的翻译了;我在德国的时候,可从来没看过德语配音的《流浪地球》是需要模仿中文发音的,即使是人名,他们也是尽量用德国人可以发出来的音来音译,或者用姓来代替(因为这样比较容易让西方人理解),例如:Lieutenant-Colonel Liu(多吐个槽,就是英语连读么),种种这些我都没有从发音上听出中国味道,但是即使不看画面,只听声音的话,故事的进程仍然能让你深刻感觉到这是个中国故事;反过来说,西方文学即使中文化了,你难道不知道它是个西方人写出来的故事么?
当然这个见仁见智,我就是单纯的吐个槽,有反对我的人可以尽管提出来,并且这不是个辩论,所以不需要担心我的反驳,毕竟像《海伯利安》这种科幻题材,因为翻译的原因,也被我”西方文学东方化阅读“了(在隔壁站上,有计划稍后搬运过来),所以大家应该都能明白我的观点。
我个人并不反感翻译腔,其实有必要的话,我还会考虑用类似的腔调来配个音什么的,但是用这个来大段大段的演播中文有声书(特指西方文学翻译过来的),会不会很奇怪?给个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