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07(二)

2018-12-16 20:52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从公路到旅馆隔了一条溪,需要从铁板做成的桥上走过,桥不宽,但很牢固,两边有竹子做的护栏,我在护栏上找到了一只寄生蜂。

日本褶翅小蜂 Leucospis japonica

    很有特色的一类小蜂,产卵管反折于背面。本种多形,黄斑的大小和颜色都有相当程度的变异,主要的鉴定特点是产卵管向前延伸到胸部。

    褶翅小蜂的寄主以胡蜂总科为主,它们的幼虫与胡蜂幼虫的形态非常相似,几乎无法分辨,严格地说,这种寄生方式更接近蜜蜂总科常见的巢寄生。

    溪边当然不会缺少蜻蜓。

黄蜻 Pantala fiavescens

    世界广布的常见蜻蜓,很多初学者看到什么蜻蜓都觉得像黄蜻,因此,网上的相关图片有一定程度的错误。

    低温条件下,蜻蜓的活跃程度显著下降,甚至不会对镜头作出反应。

    草丛的角落里藏了不少新园蛛。

嗜水新园蛛 Neoscona nautica

    常见种,腹部斑纹比较保守,相对于新园蛛属大多数种类来说,不难辨认。

    新园蛛属普遍不喜欢阳光,它们喜欢在黄昏、夜晚或多云的白天活动,其他时候躲在叶片底下乘凉。

    宽阔的姜花叶子上,生活着一种常见的小型跳蛛。

毛垛兜跳蛛 Ptocasius strupifer

    季节合适的时候,蜘蛛群里平均每三天就会有一个萌新来问这种跳蛛。可见其常见程度。

    腹部颜色有变异,成蛛和若蛛也有所不同。

    本种能够适应一部分人类聚落,尤其是农村,是比较成功的伴人动物。

    异药花上偶尔能看到当地不太常见的隧蜂科访花昆虫。

淡脉隧蜂属 Lasioglossum sp3.

    从蜜蜂停落的位置不难看出,野牡丹科的蜜腺长在很奇怪的位置。

    我仍然没有确定淡脉隧蜂种类的时间与精力,希望申请到相关经费的课题组能早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宽阔的姜花叶子是跳蛛的捕猎场所,既然有猎人,猎物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铺道蚁 Tetramorium nipponense

    第一眼看到黄色的铺道蚁,我还没反应过来,在切叶蚁亚科随便摸了摸,才觉得这东西跟我在北方天天都能看到的铺道蚁有点神似。

    习性很奇特,在阔叶上单独活动,不知道打架水平比不比得上北方的铺道蚁。

    无处不在的蕨类植物上,停了一种猎蝽,数量很多。

齿缘刺猎蝽 Sclomina erinacea

    胸腹和附肢密布棘刺,本属种类很少,在国内可能仅此一种。与棘猎蝽属近似,但本种腹部侧接缘的结构非常独特。

    是当地日行性猎蝽的优势种,在夜晚完全不活动。

    棘刺显然有助于反击敌害,让某些捕食者无从下口,但复杂的体表结构对羽化时的环境湿度要求非常高,如果外骨骼干燥过快,很容易卡在旧壳里。

    禾本科杂草是肖蛸科的主场。

条纹隆背蛛 Tylorida striata

    腹部呈淡金色,很漂亮。本种是肖蛸科少数几类拥有变色能力的蜘蛛。如图所示,在光照变化或遇到威胁时,其腹部的闪光斑块会缩小(上图中,蛛网上的个体部分色斑缩小成一个点),使得腹部侧面的部分区域失去金属光泽。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其原理与变色龙相似。

    常见种,南方人仔细找找,说不定能找到。

    一些亚热带常见的蝗虫也开始出现。

长角佛蝗 Phlaeoba antennata

    锥头蝗科种类,与常见的中华剑角蝗关系很近,但形态上与斑腿蝗科等典型蝗虫也有些类似,可以认为是剑角蝗与典型蝗虫的中间类型。

    虽然在蕨上活动,但不吃蕨类。

    路边的石头上偶尔能看到啮虫。

日本蛾啮 Stimulopalpus japonicus

    资料很少但分布非常广的种类,西南地区、日本和美国都有记录,希望美国的记录不是从关岛搞来的。

    它所在的重鳞啮科在国内只有个位数的记录,除了它体型太小的因素外,还可能与它高超的拟态技巧与活泼的性格有关,想拍一张照片真的要看缘分。

    长叶水麻的叶腋附近,沫蝉在吸食树液。

红二带丽沫蝉 Cosmoscarta egens

    南方广布种,运气好就能看到一大群,运气不好则有可能一只也看不到。

    可能是因为扎进去的口器不好拔出来,它也对我的镜头没有丝毫反应。

    路边的排水渠上有一只小型弄蝶,一直保持在我前面三米左右,我往前走,它就往前飞,没有任何接近的机会,我只好在远处拍了一张高糊图。

独子酣弄蝶 Halpe homolea

    与近缘种的区别在于中室端部只有一个白斑。

    它完全不给面子,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好在这个属不难认,上次的黄室弄蝶比这个难受多了。

    乌毛蕨巨大的叶子上,一只蜘蛛在乱跑。

淡膝塞尔蛛 Sernokorba pallidipatellis

    平腹蛛科,全员奇葩。我第一次见平腹蛛是在学校里,鉴定它的过程深刻地改变了我对蜘蛛目的理解。它现在给我的印象就是蛛形纲里的铁角蕨,跟谁都像,但本质上谁都不是。

    我在垂到地面的竹叶上找到了竹节虫。

颗粒短肛竹节虫 Baculum granulatus

    跟大图鉴上的皮竹节虫有点像,但是本属触角很短,容易区别。

    竹节虫之大,一张照片装不下,很多鉴定特征都在尾部,但尾部的照片不太好看,略去了。

    然后,我又想不开,去拍了寄蝇。

刺蛾寄蝇属 Chaetexorista sp.

    翅脉和眼部的毛是鉴定特征,中文网络内流传的刺蛾寄蝇图片基本上没有几张正确的。

    在当地也不算常见,可能与季节有关。

    然后,我又被嘎嘎昆虫网坑了。

白颜隆额缟蝇 Cestrotus albifacies

    这个东西在嘎嘎被分到了广口蝇科,所以我一开始是按照他的建议在广口蝇科找,找了几个小时,没有头绪。

    比对了一下嘎嘎的图片和我自己的,我发现这两组图片中,翅膀的折叠方式不同,嘎嘎图中的个体翅膀姿势更接近广口蝇,而我这张图里,前翅交叠于腹部背面,与缟蝇科更为相似。

    查了查缟蝇科的资料,发现嘎嘎确实错了。

    靠近地面的叶子上可以找到一些半水生的双翅目昆虫。

滑菌蚊属2 Leia sp2.

    与之前介绍的种类有很大的差异,浑身上下没有几个部分是颜色相同的。

    不会出现在距离水源太远的位置,生活史与淡水环境高度绑定。

    竹林里当然不会没有喜欢吃竹子的眼蝶。

白带黛眼蝶 Lethe confusa

    当地常见的两种黛眼蝶之一,前翅的白色条带是很明显的特征。在竹林的上层活动,但偶尔会落在道路附近的草丛上,照片的清晰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配合程度。

    我还在一棵高大的蒿属植物上发现了一只象甲,因为太远不好拍,我抓住它,放到地上,折腾了一会。

甜菜筒喙象 Lixus subtilis

    筒喙象属是一个在国内很常见的类群,印象中好像见过三五种,但很多种类的记录日期都很久远,那时我还很菜,所以没定到种。

    本种在国内分布颇广,我甚至在北京见过它。

    另一种常见黛眼蝶也很快交出了它的高清图。

连纹黛眼蝶 Lethe syrcis

    本种后翅的两条线在臀角接合,这个特征在属内非常不常见。

    图中个体的后翅有所破损,但似乎并不特别影响飞行。

    这个种在当地的数量比白带黛眼蝶多,体型也更大,这几天见得太多,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

    王道征途的中大型鳞翅目固然引人注目,阴暗的角落里还有一些正在休憩的小蛾类。

新斑祝蛾 Lecithocera neosticta

    祝蛾科是一类不常见但也不算特别罕见的小蛾类,相比于细蛾或者小翅蛾之类的东西,祝蛾科好找也好认。

    但本种所在的祝蛾属则有所不同,之前的分类学家把一大批长得有点像属模式种的东西都放进了这个属,结果就是,这个属成为了科内的一个无底深坑,只是看看名录,我的脑袋就能大三圈。

    类似的生境里还能找到日行性的大蚊。

丽大蚊亚属 Tipula (Formotipula) sp.

    这个亚属多样性不高,但鉴定难度非常变态,有些近缘种除了生殖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多数种类没有任何彩图。

    尽管如此,这个亚属的气质像田所浩二一样独特,五米之外,一眼看过去,就能直接认出来,很神秘。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一种蚬蝶在当地非常常见,个体数量甚至不亚于前面介绍过的黛眼蝶。

波蚬蝶 Zemeros flegyas

    攀倒甑在9月初养活了当地一大批访花昆虫。蚬蝶科在国内的种类很少,但南方某些环境合适的地方,蚬蝶的发生量可能并不小。

    本种在国内没有任何近似种,非常独特,一般人应该不会认错。

    浓密的蒿子丛中有一只骨骼清奇的蝗虫。

峨眉腹露蝗 Fruhstorferiola omei

    稀有种,发生量极小,我只见过一次。这个属的翅膀都不是很长,一般不能覆盖腹部末端,只能达到后足股节末端左右的位置。由于气质接近稻蝗,偶尔可以看到有人拍的稻蝗照片其实是腹露蝗的情况。

    接下来碰到的是生物系学生的好朋友的远房亲戚。

果蝇属 Drosophila sp.

    不知道是什么,但肯定不是黑腹果蝇,实验室里有114514种果蝇品系,但长成这样的还真没听说过。

    希望还在学遗传、发育、神经或者细胞的朋友们能够早日养出符合预期的果蝇,我反正是跳坑了。

    看了看手机,天色不早了,我准备往回走,刚回头就看到湿漉漉的地面上有一只飞奔的狼蛛。

克氏水狼蛛 Pirata clercki

    存疑,鉴定依据是嘎嘎昆虫网。

    不像同属的某些种类一样有潜水吃鱼的能力,但对环境湿度的要求很高,似乎也能在水面行走。

    可能是未成年个体,体型不大,接近沟渠豹蛛。

    路边的树上还有一位余弦爱好者。

缺角天蛾 Acosmeryx castanea

    看样子是在模仿竹叶青,但模仿的水平不敢恭维。我寻思县城漫展上的cos,平均水平也比这个高吧。

    也有可能是我的照片不够模糊,保留了很多属于昆虫纲的细节,可能从远处看或者以鸟的视角看,它还是很像蛇的。

    开败的地桃花上还可以见到另一种象甲。

叶象属 Hypera sp.

    存疑,我被我现在的水平限制了,希望以后能学会鉴定这类不常见的象甲。

    触角和跗节与属内某些种类差别甚大,但这个属多样性很高,种间分异不小,所以不排除蒙对的可能性。

    这里是禾本科杂草的狂欢之地,它们也成为了某些植食性昆虫的盛宴。

赤色曙沫蝉 Eoscarta borealis

    在野外并不常见,但在某些农田数量非常多,这可能是保护区建立后退耕还林的遗迹,也可能是附近农田自然扩散到野外的个体。

    野外更常见的其实是曙沫蝉,相比于本种,曙沫蝉颜色更偏赭色,且前翅中部有一条白色横带。

    攀倒甑上出现了我倍感头疼的黄室弄蝶。

曲纹黄室弄蝶 Potauthus flavus

    种名存疑,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按产地可能是曲纹,这个属不切生殖器几乎无法辨认”。但我确信图中这只与之前在江油拍过的种类不同,这点直觉还是会有的。

    泰国的一个P. flavus的照片与上图几乎没有区别,这也是我下结论的原因之一。

    同一棵植物上还有之前与网友讨论过的切叶蜂。

青岛切叶蜂 Megachile tsingtauensis

    “切蔷薇的切叶蜂是哪种切叶蜂?”

    我答不上来,可能整个切叶蜂属只有1/3的种类不会这个基本技能。

    从现有的记录来看,本种的分布比较广泛,但各地的切叶蜂种类都很杂乱,广布种与地方特有种同域分布,想要正确辨认,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乐意。

    还有一种让我摸不着头脑的蜂。

丽狭腹胡蜂 Stenogaster seitula

    一开始我觉得它是个蜾蠃,然后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头脑风暴了一番之后,发现它是狭腹胡蜂。

    与蜾蠃有许多本质上的不同,比如前胸背板的形状和群居的习性。

    胡蜂总科真的神秘,再拍到一个之前没见过的科,我都不觉得奇怪。

    路边的竹叶上有一只正在休息的蜗牛,长得很奇怪,我把它拿下来,看了看。

似锥假拟锥螺 Pseudobuliminus conoidius

    不常见的拟锥螺,之前的记录仅限于城口。不过这里距离城口不太远,有分布也不算太意外。

    形似恰里螺,但大得多。

    四川的巴蜗牛科确实难搞,希望以后不会再碰到。

    最后,在我即将踏上旅馆门前的铁板桥的时候,我在岸边的菜地上找到了蟌。

白腹小蟌 Agriocnemis lacteola

    亚热带种类,华南地区常见,想不到西南也有。越老熟的个体,身上白色部分越多。同属的其他种类腹部均非白色。

    体型很小,远看时酷似一支白色会飞的绣花针。常见于水边,不活泼,容易拍照。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07(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