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热度——德国古典哲学复习札记(半)

默默申明一下,这篇文章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就是我纯粹理性的体现。就在昨晚,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感性欲望对我的掌控。鉴于此,看到的人看看就好了~不必太当真。
想到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前几天纠结要不要让即将去日本旅游的姐姐帮我买一下《冰上的尤里》的第三卷蓝光DVD,想截张清晰的图于是就上某宝搜了下,结果发现居然有不少网友在出全套的带特典的蓝光,大多数只要2000包邮,要知道每张碟的价格是7560日元,一整套就是45360日元约合2700人民币。再看看出的理由,无一例外都是简单的理由——“热度退了,退坑“。
(哦不对还有可能是因为实在太穷了但就我个人而言即使再穷也不会买碟的所以想一想可能还是因为不那么爱了吧╮(╯▽╰)╭)
相信混着二次元的大部分各位b站用户都着相似的体会,尤其是那些入了很多坑的。或许是动画,或许是电视剧,或许是某一个角色,或许是一部漫画一部小说,有或许是某一位偶像一位声优……许多时候,我们或许会对它们一见倾心,并且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为他们花上大把的钱并且毫不心疼。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或许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心不在其中了,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将那份热度从我们的内心抽离了出去。这时候,大多人会选择把曾经视作珍宝的“藏品”挂上闲鱼或是微博,等待着下一批的后辈们去把它们带回家。这个过程,我们将其称之为——回血。

热度,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词语,常用如“三分钟热度”“五分钟热度”,用以比喻因一时冲动而产生的短暂的热情。许多时候,正是这样一个存在,支配着我们的钱包与注意力。热度之所以为热度,就是因为它总有消散的一天。
正如俗话所说,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这样一个天使与魔鬼合体般的存在,其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试问,为什么这个“你”会爱上一部动漫、一部漫画、一篇小说、一位歌手、一位演员、一位声优、一对CP……? 或许是它的画风、梗、类型、声音、才情、演技、戳萌点……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很红,很多人喜欢,于是没有什么典型特色的你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也会爱上这么一个人/作品。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们,仿佛总是在追寻些什么~就像行旅中的堂吉诃德,永远在探寻,却永远也找不到方向。
生命的目的是如此的迷糊不清,只有眼前具体可触的事物,那短暂的目标能使你满足。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人类的知识能力分为三类——感性、知性与理性。
其中对于感性的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观念的能力。感性=感觉素材+直观形式也即时空。
(1.16打卡,上次修改的时间是12.24,期间考了很多场考试,看了很多电影,还看了《恶魔人Crybaby》……本来这篇文章是写来复习德意志古典哲学的,结果半途也没写完,现在看看能不能补完吧~鉴于最近up的状态很奇怪,接下来的文字可能非常意识流,莫见怪……看不懂评论区留个言)
但感性究竟只能是材料,如果没有知性范畴的规范,它就真的只是过眼烟云。知性能力认识并感觉感性材料,使知识成为可能。
但同时,知性是最厉害的骗子。知性在使我们获得一种特定规定性的同时,扭曲与妄想也就此产生。
过去看网络文学或是漫画时就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看完,很爽啊!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甚至连作品的名字都想不起了,只记得一些大概的设定和情节,偶然想起,还可以去微博上找网友求助一下。
干什么?榨取贤者时间吗?
自从上了大学以来,我已经几乎不看小说了……或者说……看不下去……唉……上一次看小说还是暑假看的Priest的《大哥》,漫画除了日高的几部就没什么感兴趣的……番剧也越看越少……还控制不住做哲学解析,有段时间天天觉得脑子要爆炸……
啊又流走了……回到正题……等等让我把BGM换掉……想哭(┬_┬)
知性实际上最终来源于理性,理性内在于知性,使得知性规则的能力成为可能。
上过高中历史的人应该都对康德男神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略有耳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哥白尼式革命——主观为客观立法,知识符合先验。
编不下去了……因为我现在真正想谈的,是《恶魔人Crybaby》啊!!!!!!!!!!!!!怎么会有这种暴力、色情、残忍、黑暗、令人绝望而又直击人性的作品?!

大概概括下就完结吧~简单地说,理性最终来源依旧是人性,我们之所以会对一部作品产生长久的渴爱甚至是宗教般狂热的感情,终究是因其触动了我们内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我们尚未有清醒明白的觉知,但无意之中,它依然触动了我们那个称之为灵魂的东西。
真正渗透着绝对理性的作品,会使我们成为自身。
“自身在自己的他者那里寓于自己(bei sich selbst in seinem Ande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