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摆脱了宗教,艺术终于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压抑人性的教堂不再被追捧。中世纪站不住脚跟的禁欲主义,会被后人所推翻也是历史的必然。
纵观西方艺术史,文艺复兴最大的意义在于对艺术工作者的重视。艺术不再是为宗教服务的工具,而变成了一种对现实价值的追求。




威尼斯的手工艺人凭借自己的一双巧手成就了资本市场。资本的萌芽带动了贸易与经济发展,从而工匠和艺术行业的地位也得以了提升。艺术家的崛起,使关怀人性,推崇世俗文化的人文主义成为了当时的思想主流。

(乔托《金门相会》1302-1305)
乔托(约1267-1337年),是西方主流绘画的创始人,他首先摆脱了中世纪呆板艺术的枷锁。薄伽丘也曾在《十日谈》里大赞他对艺术的造诣。
“有些人为愉悦物质的眼神儿作画,而不是为愉悦自己的智慧,这是哪些人给艺术造成的错误。他是的在这种错误中淹没了几个世纪的艺术重现光明。——《十日谈》节选”
尽管乔托的作品依然离不开对宗教的刻画。但他却勇敢的将人文主义理念融入进了画作,为宗教作品里的生命赋予了人性。于是画作不再仅仅是工具,其作品本身第一次被赋予了意义。
而到了波提切利(1445-1510)的《维纳斯的诞生》,千年来第一幅与宗教无关的作品才正式诞生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1484-1486)02-1305)
将透视法运用进了绘画里的马萨乔(1401-1428),他的作品同样传达着浓烈的人文主义以及反禁欲主义思想。用裸体而展现宗教性绘画在当时已是对世俗的突破。整个画面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立体感,就仿佛为画中的人赋予了生命。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1484-1486)02-1305)
音乐世界同样深受着人文主义的影响。宗教世界里复调音乐的兴起,以及世俗中器乐曲的流行。

复调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旋律与旋律之间的独立并行,音乐不再是附属,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音乐理论在文艺复兴世纪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体系,不过早在12世纪,世界上的第一首复调音乐就已经诞生了。来自巴黎圣母院,雷翁南(1150-1201)首次写下了一首带有两个声部的作品《Viderunt omnes》
佩罗坦(1160-1240)随后又将其改编成了四声部的复调作品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器乐曲开始流行,音乐终于已独立的形式问世, 它不再受限于人声,而是以纯音乐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地方。

(波提切利《亨利三世宫廷舞会》1484-1486)1581年,由匿名法国画家所做)

(莱茵霍尔德笔下的音乐家,于1620年所做)
至此,音乐同绘画一样,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再受限于宗教,人们运用音乐充分的表达着自己,表达着对宗教之外的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
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文艺术史的轮轴才正式开始转动。人们逐渐的开始反感宗教一刀切的泯灭人性,开始反抗愚昧封建,对生命展现了热衷。直到此时此刻,人 的意义终于得到了描绘——不再被压抑,也不仅仅只有欲望。
如上期所述,早在中世纪晚期,世俗就早已萌生了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活动。然而,这种反抗多半宣泄的是男性的欲望。中世纪的艺术,无论是骑士文学还是爱情艺术,我们鲜少能够听见女性的声音。而第一个为女性发声的,则是文艺复兴最伟大的剧组家,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追捧并非出于对欲望的释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人在现实中的生活,不止是男人,还有女人。在他的作品里,女性和男性拥有了同量的分量——不是被悬挂在高处的奖品,而是作为真实存在的人,出现在了作品中。
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两人的名字共同被写在了标题上,凄美的爱情不再是单方面的追寻,而是双向奔赴。
一旦我们真正的谈及人性而非欲望的呈现时,文艺复兴的内涵便能够得以真正的体现。回到绘画中作品,文艺复兴巅峰时期对女性有着极大的关怀

(达芬奇所做的《蒙娜丽莎》,事实上)
远近闻名的蒙娜丽莎,正是一位魅力无穷的有产阶级妇女,在达芬奇的笔下,世俗的女性之美也终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至此,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艺术的发展与变革我们已经捋了一遍。不难发现,这一切总是离不开宗教。文艺复兴时期人对宗教的有了全新的注释,因此我们才能看见这些伟大的音乐艺术作品,人性也因此被表达。而这之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宗教改革,则是我们周日的主题。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报名参加『沙漏的音乐课』的音乐与艺术的连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