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五十载——“鼠”式轻型坦克简记

(本篇主要讲述本架空位面二战末期服役的22吨128炮先进轻坦的故事】
【题图为苏联120工程坦歼(27吨,M69型152mm高速火炮,下一代的技术验证原型之一);
对轻型坦克可空投可两栖具备高火力的坚持来源于2S25章鱼,而随后伴随着雪落的设计演进也开始追求高防护,结果便是设定16已经提过的先进3.5LT、本篇的先进5in轻坦和下来的先进6in轻坦。本篇主要为讲述二战后期服役至冷战结束的新型轻型坦克,设计细节中将直接使用历史子系统名称和投影技术时间(本车服役时技术投影为历史50年代后期,请勿被字面上的1942年迷惑)叙述;用八号轻型坦克“鼠”来命名这么一个比历史那玩意轻9倍的玩意还是很有意思的。】
(下一代轻坦其实已经设计好了,比本篇详述的这个更惊人,可正面长期防御125杆,携带与主战坦克相同的150炮,技术投影同历史T64)

专栏目录:https://zhuanlan.zhihu.com/p/350448253
德陆背景:https://zhuanlan.zhihu.com/p/396681461
(q群:Neu Wilhelmstraße/741049536)
序
1942年7月初,雷宾斯克水库附近。
联军的攻击机从低空快速掠过,未能察觉下方有什么异样。几十辆新型T-34/122 坦克在林间行进,某坦克营正严格执行着隐蔽条例,向预定地域机动。然而,危险正从地平线下悄然逼近。
岔路上传来了值得警惕的轰鸣声,而声音的主人很快便显现在炮手的视野中,那巨大的车体轮廓清晰地宣示着敌人的身份——德国佬引以为傲的轻型坦克。尽管惊讶于德军轻型坦克为何如此之快地越过复杂地形出现于纵深此处,但坦克手们坚信新型主炮应该能轻易地摧毁他们——
硝烟散尽,整个坦克营以并不优雅的战斗队形覆灭。林地间散布着T-34和敌人的残骸,裹着黑烟的火光中不时传来弹药殉爆的声响,黑色的零件与尸体构成炼狱般的图像,绵延数千米。少数幸存者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竟然能抵御BR471B的异物在推开不幸的战友后重新踏上路途,铁十字的洪流冲向莫斯科的后方。
而这,只是“鼠”式轻型坦克辉煌的起点。
背景
根据德国陆军的战术定位,轻型坦克应能具有良好的无准备浮渡能力,能越过宽阔水障、通过复杂地形,兼具轻量化、高机动和高战斗力的特性,能在特定环境下对抗和承担中型坦克的任务。
自39年开战以来,德军拥有高防护能力的16吨级六号轻型坦克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其防护能有效抵御同期的20磅、90mm和100mm火炮等威胁,换装了新型低矮105炮塔 以后也能击穿M42 、T-34/100等主要对手。但是,这位定型于战前的荣誉老将正逐步落后于时代,替换它的需求正越发凸显。
40年底,德国陆军已经从战争初期的紧张气氛里解脱,产能问题得到缓解,开始规划新一代坦克,而新的128毫米高速火炮被选定为下一代系统的核心。翌年苏军将T-34/122率先投入战场之后,定型工作进一步加速。

历程
相比于重量要求宽裕得多的中型坦克,新型轻型坦克设计伊始便面临着相当多的重大难题。因为无准备浮渡的核心要求,新型坦克的重量被严格限制,否则体积将相当可观;威力大的多的128火炮也带来了巨大的后坐力需要克服;作为新一代轻型坦克,机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最大的难题还是防御:即便沿用经典的双层防御体系,抵御105炮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更不用说新环境下大量120/122火炮以及更多新质战斗武器。陆军正在研发的新型高穿深破甲弹药、反坦克制导武器、以及长杆式新型穿甲弹药都将对新坦克造成显著的威胁。柏林一度放弃了新轻坦抵御同级火力的要求,但杰出的设计师们最终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从27吨到24吨再到22吨,新轻坦经过了漫长的减重优化改进设计历程,并一度考虑了继续改进发展105炮轻坦,最终实现了兼有与新中型坦克相等的火力、车体防御区域基本接近的防护能力以及更好的机动性,实现了对上一代28吨级中型坦克的全面超越。不过,新型坦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其强大的防御力背后是被迫进行一定程度上缩减的防护区域,以及巨量铝合金(近3吨)和其他技术的运用。

1941年底,新轻坦终于完成定型。八号轻型坦克“鼠”式于第二年春开始大批量生产列装德军各轻装甲师和其他轻坦部队,成功赶上了42年夏季对莫斯科的最终合围,并在秋季的伏尔加河大攻势中大显身手,在苏联腹地的复杂环境下纵深机动作战,为东线战场的最终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格陵兰、印度、巴西、澳大利亚都留下了鼠式轻坦的痕迹。当新型涡桨战略运输机 服役后,鼠式坦克的战略机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1943年的落日行动中,德国第1空降师带着他们的鼠式坦克从天而降,为主力部队快速南下东京铺平了道路,也确立了下来数十年战略空降的新标准。

在战后数年里,“鼠”式坦克完成了大规模的改进升级。更高性能、更低后坐力滑膛128火炮取代了线膛炮,新的长杆穿甲弹列装,换用了新型观瞄火控;重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改良的动力、悬挂使其机动性进一步提升;更适应次口径等新型威胁的反应装甲被加装,提高了坦克的抗穿并大幅改善了抗破性能。不过,有限的装甲重量尽管不断优化布置构型,也无法使其长期对抗120级长杆穿甲弹,对105脱穿保持长期抗性的同时,面对中型坦克还是需要保持一定交战距离以保护自身。当20吨载重的重型直升机 服役后,空中突击部队也开始装备它。当不需要执行浮渡任务时,鼠式坦克也可加装一定装甲使其防护提升至对抗120口径脱穿的水平。
作为轻坦领域的翘楚,鼠式坦克在欧洲阵营和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战后的欧洲各国军队大多换装了该型坦克,欧洲的盟友如(东)日本、阿根廷、印度尼西亚也大量采购。在战后多场地区冲突中,鼠式坦克依然展露了不俗的战斗力。进入60年代,当更优秀的27吨级150炮新轻坦服役后,鼠式坦克逐步退入二线和储备,但对其的改进并未就此结束,鼠式依然是这个重量级的尖子。至80年代时,得到多轮改进、车体已经服役了三十多年的鼠式坦克依然在多国军队中服役或作为重要储备,并将在新的大战中继续发光发热。
空投限制
首先是空投任务的具体重量指标(关于这个可以部分参考https://weibo.com/5495348883/KnP7pueUH)
如果限定为C130使用8具G-11降落伞的LVAD系统在1000ft左右、以140节投放的话,其上限能力为42000磅,即19吨;这个吨位内历史有XM8(以及其发展型BAE MPF基本型)以及2S25章鱼;
如果是C17使用12具G-11降落伞的LVAD系统在2000ft低速投放的话,其上限能力为60000磅,即27吨,这个吨位可以空投全装状态的BAE MPF,也可以轻松投送安装附加装甲以抵御30炮的完全体2S25;
除此以外,美国人在开发上限达80000磅的HELLVADS,苏俄也进行过类似测试空投主战坦克,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且对于主力运输机(如IL76、C17或者Y20)的操作危险性较大,在此暂时不予考虑。
虽然在现在并没有太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理论上将轻型坦克塞入米26这种重型直升机是可能的:他也有20吨运载能力,如果略加改进则还有余裕;为了运输机本身的安全操作和连续空投,重量越轻越好(且苏俄常用的高空中速空投意味着更难的条件);过小的坦克难以携带和承受120/125坦克炮,防护上也不便(采用105则穿甲能力不拔尖、多用途能力也较差);过大的坦克如果要实现两栖又相当困难,体积会相当大,尺寸超限将不利于铁路等常规机动方式,降低其意义。
火力论证
轻型高防护坦克前有著名的T-100LT,但他本身不具备两栖能力、其火力升级能力如今也略显不足;2S25在没有炮口制退器的情况下凭借加长一倍以上的后座距离(740mm相比标准2A46的340mm)等方式以18吨的车体承载了与苏俄现役坦克火力相当的2A75火炮(2S25是可以移动和浮渡中非大角度侧向射击的),在略大一些的体量上,则可以期待使用威力更大的、炮口动能相当于2A82或RH120/55的主炮,实现与最先进主战坦克相当的火力。
如果要讨论更激进的火力系统的话,苏联120工程坦歼可以算一个很好的参考,其152mmM69火炮使用强大的炮口制退器,可发射1700+mps的12kg穿甲弹,而重量仅有27吨。不过,要实现这个级别的火炮(如RH130、140或者152滑),在30吨以内虽然可以做到正面防护,但侧面肯定会付出代价。
防护构想
虽然一般来讲,提高防护的方式似乎只有通过压缩体积来完成,而这与浮渡的要求是冲突的(也就压缩了其常规运用范围),但实际上浮渡车巨大的车体空间其实为另一种主战坦克不会采用的防护方式创造了可能——巨大间隙(间隙防护的原理可以类比于坦克侧面使用履带间隙辅助装甲达成高KE的方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必要措施以后,重型爆反对基甲的破坏可以被削减到很低的地步,这使得轻型车辆使用成为可能。在运用这一切方式以后,轻型坦克理论上可以拥有防御重型破甲战斗部、重型机炮穿杆乃至于坦克主炮的能力,而不再是刻板印象里那个一戳就破的脆皮,与主战坦克毫无抗衡能力的废拉货。
综述
约20吨的重量可以很好的平衡火力、防护、机动等需求,可以由IL76/C17/Y20连续空投两辆或空运3辆,对道路、桥梁需求低,接地压小通过性强,机动性好,高原剩余功率多,后勤压力低;可无准备浮渡,在渡河、登陆作战中都很有意义,而无需等待工兵或者使用专用登陆设备。火力强,相当于先进三代坦克水平,弹种也多样,可使用穿甲、破甲、炮导或榴弹超压打击敌主战坦克等战斗车辆、破坏工事。
以下为设计的详细内容,基本型技术基于历史1960左右,后面随着技术发展会进行改进。简单来讲,可长期±25度在一定距离上(一般远于普通MBT)防御120/125杆弹,并基本免疫105;22吨,120/125高压坦克炮,可浮渡,可空投,可空中机动。
设计
【尺寸】
车长7.6米
车体净宽(不计入翼子板)2米
车宽(计入履带和翼子板)3米
车宽(计入裙板浮箱)3.58米
车体净高1.2米
距地间隙0.4米
至炮塔顶高2.65米
火线高2.25米
内层车体长5米宽2米高1米
首上倾角65度高0.6米
首下倾角30度高0.6米
车体侧面垂直
车体长度分布:0.05米外层壳体(0.02米/65°+1.65米间隙(0.7米/65°)+0.165米车首装甲(0.07/65°)+1.4米驾驶舱+2米战斗室+1.6米动力舱+0.74米尾部间隙装甲
车体宽度分布:0.02米裙板补强+0.2米裙板浮箱+0.5米履带间隙+0.07米侧甲+2米车体+另外一侧相同
【重量】
车体总浮力:17吨(车体)+3.25吨(泡沫橡胶裙板)+4吨(翼子板)+1.75吨(负重轮诱导轮主动轮履带杂项)=26吨
正常浮度状态浮力(抬首入水,车首吃水0.8米车尾吃水1.2米)约22吨,浮度状态类似P39/obj101
内层盒容积8.6立方米
装甲全重:8.1t
炮塔重量(重版LPT):5.8t
弹药重量(32发120+副武器+单兵自卫,主炮炮弹中8发在炮塔转轮24发在车首弹药架):0.9t
发动机1.1t(3TDF,obj432的0.6) 传动1.3t(同62轻坦克) 行走系统3.4t(同63A水陆坦克)
人员杂物重量0.7t
油水重量0.7t
战斗全重22t
【火力】
初始状态T57装弹机+T123E6(以60年左右技术贯彻重LPT炮塔理念,重LPT炮塔参数和外貌见下图,其原配为RH120),然后随着时代一路换2A26/2A46/2A46M1、2、4最后一路换到2A82(RH120偏重,另外这里都是低后坐力化的,低后坐力方式可以参考2S25的2A75),不过因为不是弹盘而是LPT式的转轮装弹,不存在分装弹限制。



【机动】
发动机出力420马力(obj432的0.6,即提前实装3TDF),单位功率19马力/吨
履带接地长5米宽0.4米,接地压强0.55千克每平方厘米,公路行驶速度60公里每小时履带划水速度6公里每小时,越壕宽2.4米,垂直越障0.8米
载油量750L 公路油耗100L/100km行程700km,越野油耗150L/100km行程500km
后续改进是一直操3TDF,同时优化传动,最后结果是在历史投影90年代后期用上6TD-2水平的3TD(600马力)和类似堡垒M的自动变速带换向齿轮版终极双侧行星传动。
【装甲】
防护能力: 距离地面1米以上(车体上半0.6米)部分 ±25度航向角内为20mm钢+1650间隙+70mm钢水准,可以抵挡炮口的120mm M358(估算)和1600mps的125mm3BM15(实测,参数见下)或者400mm破深级破甲弹(如美国M456破甲弹,参数见下) 首下和不包括动力舱的侧上0.6米部分+/-90度可免疫25mmAPFSDS 其余部分可抵挡7.62mmAPI,外壳被击穿可以被橡胶自封。


防护改进: 历史投影60年代中后期,全口径弹的威胁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22LT的70mm首上和侧上基甲改为毛子的DZ-68内置式反应装甲,抗杆弹略微提高,同时抗破大大加强,配合外面的大间隙,可以抵御米兰导弹。

历史投影70年代后期,外层20毫米板更换为德国的爆反76/78 ,继续强化抗穿和抗破。。历史投影80年代后期,外层和内层的两款爆反都换成K-5,历史投影90年代后期外层和内层爆反都换成化石或利刃。
(关于爆反68和其他苏联爆反见下)
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456798559011037
(关于德国爆反76)https://below-the-turret-ring.com/history/german-experimental-armor-development-ii-results-of-trial-program-16-21-and-22/
(关于利刃的效果见下以及https://weibo.com/5623720054/IskCR40jA)
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35764518392462
各部位装甲面积-厚度-重量(复合装甲记等重钢)
外层首上 5.1平米-20mm-0.8t
外层首下 1.4平米-10mm铝10mm钢(防浪板)-0.15t
裙板浮箱 16.3平米-5mm铝5mm铝-0.44t
裙板补强(覆盖上0.6米前5米) 5.2平米-20mm钢-0.8t
外层车尾: 3平米-10mm铝-0.1t
外层车顶车底(包括翼子板和裙板浮箱顶底) 46平米-5mm铝-0.62t
内层首上 2.8-平米-70mm钢-1.54t
内层首下 0.92平米-50mm铝-0.12t
车体侧面(非内层盒部分) 4.8平米-5mm铝-0.12t
内层成员段侧面上部0.8米 5.1平米-70mm钢-2.8t
内层侧面其余部分 3.9平米-20mm铝-0.22t
内层尾部 2.4平米-20mm铝-0.13t
内层顶底(与外层5mm铝重合) 17平米-15mm铝-0.6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