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记03】7-2『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图片引用自上海博物馆网站——典藏
『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守护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马惠娟;工艺美术师萧峰;那英。
1、简介
『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又名『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其纵107.5厘米,横108.8厘米。此件文物为南宋朱克柔的传世之作。朱刚,字克柔,女,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朱克柔以缂丝作品著名,是矗立缂丝艺术顶峰时代的一位高手。此缂丝画幅极大,色彩丰富,丝缕细密适宜,层次分明,是迄今为止现存宋代缂丝作品中最大的杰作。
《莲塘乳鸭图》首先以经线做地子,然后用墨线勾勒图案的轮廓;而色彩是用纬线织就出来,图案从下往上慢慢呈现,需要经年累月才能织就。这幅作品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都能看到——盛开的莲花拥抱一池春水,水中双鸭惬意,乳鸭萌萌。朱克柔作为女性,其特有的细致和耐心使其将长短戗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朱缂法”。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她的细腻,也能感受到她的坚韧。
《莲塘乳鸭图》图中的景象蕴含着成双成对、相濡以沫的美好寓意。作品中的鸭子、乳鸭、白鹭甚至浮于水面的昆虫都是成双成对的;但翠鸟、燕子、蜻蜓却都是单独的一只。因此专家们推测,珍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并非是一件完整的缂丝作品,很可能是从原件上裁剪下来的部分。
缂丝作品相对于其他艺术品来说,赝品非常少,一是由于缂丝的仿制成本高,二是难度非常大。而缂丝作品本身也极为难得,因为蚕丝是一种蛋白质,所以紫外线会对它造成极大的伤害;但同时它上面的颜料却是有机的,因此又对光线的要求很强。由此可见缂丝作品的制造环境是比较严苛的。并且这幅《莲塘乳鸭图》很有可能刚一出世就被仔细装裱,后历代的收藏者亦都对它的保存环境做了防潮防霉变防虫害的处理,因此才能从南宋传到现在还保存得如此完好。
我们中国是丝绸大国,而缂丝更是被称为“织中之圣”,是极为珍贵的艺术门类。而《莲塘乳鸭图》这件缂丝作品能够出现跟当时的两个社会背景有关:①当时缂丝的制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②当时社会消费与审美导向一直在追求一种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
【缂丝】缂丝可以在不同色彩的交替之处以及各种纹路的边界做出一种雕琢镂刻的效果。而缂丝工艺里讲究的“通经断纬”,是通过纬线的回纬使正反两面图案完全一样。
【长短戗】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沿用。
2、前世传奇
主演——那英;助演——高晓菲、朱峰、李岱、董彦麟、庞奕欣
南宋高宗时期,江东丝织重镇松江出现了一位神秘画家,其作品备受追捧,但除了一款“朱刚印”外,无人知晓其真身。朱刚,字克柔,其实她是江南大丝商庞家儿媳,可惜空有男儿志,却为女儿身。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此时朱克柔的手中丝线微热,而心中意气正浓。这八年间,她一心只为织就天下第一的缂丝画。对于朱刚来说,普通的缂丝屏风算什么,要做就要做出天下第一的缂丝画。
“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但对朱刚而言,技法身居其次,最重要的是立心立气需自成高格。朱刚毕生所愿,不仅是要天下尽知朱刚之名,更是要动天下人之心。朱刚心生刚毅,自不愁手中之丝黯然。出自朱刚之手,自然要与众人不同。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画作绘何,朱刚心中已明。文人多青睐写意山水,但朱刚认为,日常才见余味。于是以丝代笔,以画表心,作莲塘乳鸭,以求全家和美。翠鸟伴白鹭,为君缂彩丝,从此执手依。绿荷红莲畔,为君绘双鸭,从此比翼飞。铅华尽,守一池春水。
“乳鸭并排,白鹭成双。”尽述南宋缂丝第一织手朱刚心中的自在向往。此图一出,从此再无二人。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出自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游崇镇观南楼睹新及第提名处》诗,表现了女性没有机会展露才华的无奈与不甘。
【妇人一衣,终岁方就。】古语,用于形容缂丝织造技艺易学而难精,织造过程极其繁杂,耗时颇长才能织成一件。
【沈子蕃】南宋缂丝名匠,以摹缂名人书画著称于世,其作品丝纹匀细,工丽典雅,配色古朴,神韵生动。
3、今生故事
1972年,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的女儿霍丽娜受邀参观上海博物馆,在馆中她对朱克柔的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一见倾心,心生一愿,想要拥有《莲塘乳鸭图》的复制品,然而访遍全国也没能找到可以复缂之人。
八十年代初期,霍丽娜听说苏州吴县缂丝厂的缂丝技艺取得了进展,于是她再次带着莲塘乳鸭图的照片慕名而来,全厂二十多位缂丝匠人,看过之后均默不作声,然后经过商议,推荐后来被誉为“当代‘朱克柔’”的马惠娟来完成这项工程。而马惠娟只有缘看了这么一次,就被深深吸引,开始用毕生努力研究复缂它,这么多年过去,已经再也离不开缂丝了。
马惠娟从二十岁就进厂做缂丝,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由于几千年下来,缂丝都是王室享用,平民百姓不要说看得到,连听都没有听到过。因此起步之时,困难重重。1972年当地建厂做缂丝,刚开始是做日本人的和服腰带,到1981年,霍丽娜小姐要复缂《莲塘乳鸭图》,厂里就挑选当时技艺最好的马惠娟完成这个项目,因此马惠娟一直觉得跟它有缘。
寸缕寸金,终岁方就。《莲塘乳鸭图》的制作难度极大——①作品面积大;②层次丰富;③内容多样;④颜色丰富。尤其是颜色方面,完成莲塘乳鸭图的整幅仿制品需要用到200多种颜色。例如仅一块太湖石就有25个颜色。其中的渐变色,大都是采用劈线再组合的方式才能合成,工序极为繁复。
缂丝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种没有办法用机械化操作完成的手工技术,它精细、复杂,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织造,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智慧蕴藏在里面,这也是缂丝最珍贵的地方。虽然在世界范围里横向比较,很多国家都有缂这门技术,但是只有中国人能用缂丝的手法作画,从而使缂丝升华为艺术创作手段。从陕西石泉出土的鎏金铜蚕到异彩天工的缂丝画,有无数像朱克柔与马惠娟这样的传承人,前赴后继为我们演绎中国延续千年的丝绸命脉。
4、观后感
在这一段节目中,有一个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话题——“为什么中国的缂丝制品华美异常且巧夺天工;但与国外那些奢侈品相比,却连知道缂丝的国人都很少?”我思考了一下,感觉可以借用辜鸿铭的一句话来回答——“我的辫子长在头上,诸君的辫子却藏在心里!”——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对类似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样崇洋媚外的可笑论调都是嗤之以鼻,但其实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在潜意识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极度不自信之感,会在潜意识中感觉中国传统文化难登大雅之堂。
这并非危言耸听,若是不信,可以自己做一个小实验:想象一下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脑海中是不是很自然的浮现出西装革履、金碧辉煌、古典高雅等画面;再想象一下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脑海中是不是直接浮现出衣着滑稽、街头卖艺、杂耍取乐的画面,甚至于要求必须想象一个对应民乐的较为正式的画面,却发现自己似乎根本想象不到,因为一说起正式场合,只能想象到西装革履,但想象一个西装革履之人弹奏古筝、演奏编钟的画面,会在潜意识中感到违和,因此潜意识中自然也就难以将高雅庄严与民乐联系到一起。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识别那些明显的丑化矮化论调,并能坚决抵制;但对于那些隐藏在外来文化中的隐形歧视,就难以注意到了。有时自已喜欢的外来作品,被人指出问题,反认为是旁人文化不自信所致,甚至会找出诸如“这很正常,人家自己也这样”“这没什么,人家对自己的时候更狠”等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进行辩解,其实与其说是辩解,不如说是自己内心深处已经意识到不妥,但为了能逃避自身良知的谴责,继而可以心安理得的去追捧爱豆,只得千方百计的自我说服自我催眠 。
但也不用过于悲观,正如身体的虚弱可以通过富含营养的食物补充恢复,精神的虚弱同样可以通过优秀的精神食粮补充恢复。自从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要致力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几年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仅以电视节目为例,央视出了《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还有《中国诗词/地名/……/国宝/考古大会》等等。而各路省台也是不甘落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仅以豫视为例,就有《传统节日奇妙游》《华豫之门》《隐秘的细节》还有今天开始首播的《舞千年》(为了写这篇札记,我现在还没来得及看今晚首播的《舞千年》,感觉损失了一个亿,一会儿谁都不许跟我剧透)。
虽然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但积跬步才能致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海。道路虽然漫长,但只要我们坚定的前进,就一定能在世界文明之页上,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书写出我们这代人最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