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留档&视频观后感】《非暴力沟通》可以改善内向性格引发的聊天阻碍吗?
“从小性格内向,不会聊天,读这本书能改善吗”
【读书排雷】高赞畅销书的不推荐书单 & 同类精品推荐|少有人走的路、非暴
回复:应该可以吧,这本书也提到了如何倾听别人,我感觉倾听别人可以作为改善沟通的第一步。
另外
这本书也可以用来和自己沟通的~
我的理解是它会有助于躲开一些日常思考的坑,
比如一个情绪激动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指责你、
或者一个情绪激动的人找到你控诉别人的不好、
或者有一天你自己觉得情绪激动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要怎么说,
这本书会建议你先体察自己/对方的情绪、
然后再观察情绪背后的需要、
然后再确认为了解决这种需要有哪些可行的方案……
emmm,不过这些都是需要练习的;
作为动物中的一员,我们有很多本能反应会有不适合的场景,
比如面对积极和消极的事件会更关注消极的事件(消极偏向),
这种本能其实在一些事情上容易让人想不开;
但是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可能会有这种倾向,
在遇到消极事件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消极情绪、
事情的全貌未必那么糟——
通过知识上的了解和有意识的努力,
我们可以更好地和自己的各种自然反应相处;
我的理解是
《非暴力沟通》也是提供这样的知识和努力方法、
以及作者实践经验的一本书。

其实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不过出于好奇,以及确实那个视频标题让我代入了奇怪的角色感觉自己同《非暴力沟通》一起被否认了(当然这不是真的哈哈哈),我还是看了那个视频,因为不是出于热切的兴趣,看到一半有点累,刷刷评论,看到了这么一条评论,受管闲事的冲动驱使,就回复了下(doge)没想到打了好多话,干脆就存一个专栏好了,也可以充数这周的读后感(bushi)。
今天是第三周《非暴力沟通》弹幕读书会~因为我已经读完了,所以读了些别的书;在9点开始的读后感交流时间,我去搜了一些非暴力沟通的相关视频,有up用心和家人一起拍的非暴力沟通实例集锦:非暴力沟通实操课;也有《非暴力沟通》作者开工作坊的录像: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基础工作坊(全);然后就是上边这个我忍不住想看的视频【读书排雷】高赞畅销书的不推荐书单 & 同类精品推荐|少有人走的路、非暴……它是我在其他视频推荐里见过的,今天搜索的时候又看到它了;我现在还是带着一种微微生气的情绪来介绍它,因为我感觉被它骗了,被用消极的评论吸引过去、给up增加了播放量(wwwwww)……不过,从up自我介绍的读书经历、以及他视频里的描述来看,他的感受应当是有道理的(我说“应当”是因为我现在还没看完就先过来水专栏);待我看完他的视频再来写本专栏的最后一段话:
整体来看,up讲了自己看过的几本“烂书”。针对每本书,up提到了自己对同类书的期待、以及为什么这本书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并且推荐了自己喜欢的书——这种形式没有任何问题,是分享信息的好手段,我也确实通过up的介绍了解了一些其他书的情况。
但是,
up关于《非暴力沟通》只是针对不同场景的实操手册、没有内核这点,和我的认识很不一样;限于个人对《非暴力沟通》作者和作者的老师的了解,我没有办法像弹幕一样提出来反驳up的事实,只能说和我读书的感受不一样。
那么我读书的感受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非暴力沟通》介绍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前三点着眼于对沟通的对象进行同理【1】,为什么重点是对他人进行同理而不是交换信息呢?沟通的本质不是两个人交换信息吗?我的理解是作者认为沟通的本质不是两个人交换信息,而是两个人/多个人达成相互理解、能互相考虑【2】;这一点其实已经不是技术层面,而是理念层面了。
其余不同意见,在评论区和弹幕里应当是可以看到的【3】,我就不重复了。
非常抱歉写到这里我有些不耐烦,因为我有一点饿,所以这最后一段话可能有些不通顺,后边的备注也并没有做到应考尽考;但是我打算就止步于此,因为我觉得写到这个程度,大家应该已经能体会我的感受了,也明白为什么我看到上边的那个视频有些生气
【1】原文待考,我觉得应当是指empathy,它会被翻译成“同理心”,也会被翻译成共情,包含了情绪和认识上的设身处地;研究中常用的共情量表(人际反应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将共情分为四个维度,包含看电影小说代入自己的“幻想”(Fantasy),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想法的“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对他人情绪的关注“共情关心”(Empathetic Concern),个人对消极事件的反应程度“个人压力”(Personal Distress),这四个维度的解释我是凭印象写的、可能不完全准确;
英文资料具体可以参看这个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sychology/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text=The%20Interpersonal%20Reactivity%20Index,%2C%20personal%20distress%2C%20and%20fantasy. 中文资料可以参看这个链接http://www.xml-data.org/XYYXWYJ/html/2018/4/2018-4-433.htm (我只是在回忆共情维度的时候顺便看了一眼,这两个链接字数都挺多的,我就先不全看了;不过我的直觉是看看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共情)
【2】这是作者全书给我的印象,具体有没有特别提到,我已经不记得了~
【3】其实这也只是我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