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文库【四季类】:描写夏、秋、冬
夏
初 夏
一年四季里头,就是五六月之交,天气不冷不热,穿上薄薄的衣服,身上显得那么轻快。至于我们的周围呢,是树木,是庄稼,都已经长得绿 油油的了;是河水,是泉水,都流得哗哗地响;春天虽然过完了,可是有许多鲜艳的花在枝头开得正盛呢;头上的天是蓝蓝的,当你跑着跳着的时候,和暖的风吹拂在脸上,你心里觉得多么快乐,痛快! (冰心:《通讯九》《小桔灯》第240页)
一到南国,情调便显然不同了。北方才是暮春,你在这儿却可以听见蝉、蛙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夏虫在得意地吟鸣。夜间,草丛和树梢流动 着的萤火更给你带来不少夏天的消息。然而这才不过是三月底。 (杨朔:《木棉花》《杨朔散文选》第1页)
更加漂亮的,是“雨后复斜阳”里的森林狭谷。林中十分幽暗,树叶 上亿万颗水珠,被夕阳一照,每颗水珠都变成了巨大的钴石,迸射出夺 目的光彩。微风拂树,水珠在枝头转动,由橙黄变桔绿,由亮蓝变靛青, 由姹紫变嫣红,还有些天知道该用什么字眼来形容的光彩,真叫人眼花 缭乱啊!一阵强风撼树,无数带着阳光的水珠从树梢上层层滴下,宛如 万点彩色的流星陨落,有时,从千万点珠光中,还会闪出一道彩虹来。 此情此景,真仿佛是天安门前节日的焰火。 我这说的;已经是夏天的景色了。高原上的春天和夏天,本来就难 以截然划开。 (吴之南:《高原书简》《散文选》第391页)
簌簌衣巾蓉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 轼:《浣溪沙》《唐宋词选注》第187页)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 童捉柳花。 (杨万里:《初夏睡起》《千家诗》第48页)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 月过淮时。 (萨都刺:《初夏淮安道中》《历代诗歌选》第季节类 69 970页)
盛 夏
走在路上,偶一抬头,看到池塘里开出了第一朵荷花,临风摇曳,红 艳夺目。我不禁一愣,夏意蓦地逗上心头:盛夏原来已经悄悄地来到燕 园了。 几天来,天气也确实很热。一大早,坐在窗前读书的时候,听到外 面柳树丛中有一种鸟边飞边叫“快拿锄头”,心里还微微地感到一点凉 意。但是,一近中午,炎阳当顶,热气从四面八方袭来。从高树枝头飘 下来的蝉声似乎都是温热的。池塘里,成群的鱼浮到有绿荫的水面上 来纳凉。炎热仿佛统治了整个宇宙。 (季羡林:《燕园盛夏》《朗润 集》第56页)
暴烈的太阳照耀着莺歌海的草原,把土壤烤得滚烫,野草迅速地萎 黄了。炎夏带着沉重而窒人的热风走来,使地面蒸腾起一股抖动的气 流,远看象在移动,象是一根旋转着的水柱,滚动在黄色的波浪里。 (林建征:《莺歌海》《广东散文特写选》第54页)
就在这时候,夏天的幕帐很快又拉开了。那漫山遍野的飞瀑清溪, 简直就是另一种有色有声的瑰丽花朵;那苍劲的古树焕发新姿,枝繁叶 茂,薯绿的藤蔓上攀下挂,它们在沿途,甚至在偏峰侧岭、峭壁危崖之 上,搭起了张张荫棚。 (周方:《峰海巡礼》《黄山散记》第22页)
刚出洛阳市就感到热气逼人。柏油路面被太阳晒软了;汽车里的 坐垫、靠背、扶手,全都热得炙人;连从车窗外吹进来的风也是热的,仿 佛只要划上一根火柴,周围的空气就会燃烧起来。 (张读:《热流》 《起飞的诗歌》第378页)
炎热使人失掉了理智。马路把鞋底烤得滚烫,房屋的墙壁晒得泛 着白光。空气里,酒杯里,似乎都象一团火;烈火的洪流从维苏威火山口喷涌而出。连习以为常的拿波里舞蹈家们也认为,太阳烤得实在过 分难受了。“阴凉,哪怕是有一小方阴凉地也好:”安徒生心情烦燥地盼 望着。 然而,房子的阴凉地是如此狭小。每个人的影子也由于署气而显 得疲惫不堪。日常的游览因为日光曝晒而受到严重影响。 ((苏) 伊·穆拉维约娃:《安徒生传》第267-268页)
秋
初 秋
这时候正接近中午,天高云淡,蝉声四起,蝈蝈儿也爬上高枝,纵声 欢唱。空气中飘拂着一股淡淡的草香和泥土的香味。太阳晒到身上, 虽然还有点热,但带给人暖烘烘的舒服的感觉,不象盛夏那样令人难以 忍受了。 (季羡林:《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朗润集》第5页)
夜来枕上隐隐听见渤海湾的潮声,清晨一开门,一阵风从西吹来, 吹得人通体新鲜干爽。楼下有人说:“啊,立秋了。”怪不得西风透着新 凉,不声不响阁到人间来了。 才是昨儿,本是万里无云的晴天,可是那天,那山,那海,处处都象 漫着层热雾,粘粘渍渍的,不大干净。四野的蝉也作怪,越是热,越爱噪 闹,噪得人又热又烦。秋风一起,瞧啊:天上有云,云是透明的s山上海 上明明罩着层雾,那雾也显得干燥而清爽。我不觉想起曹孟德的诗来。 当年曹孟德东临碣石,望见沧海,写过这样悲壮的诗句:“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于今正当新秋好景,恰巧我又在碣石山旁,怎会不想望着 去领略一番那壮观的山海,搜寻搜寻古人遗失的诗句? (杨朔:《秋风 蔚瑟》《杨朔散文选》第211页)
仲秋
秋云微薄,桦林萧瑟的天气,自清田站步行,向托氏邸宅行来。小季节类 71 桥转侧,树影俯窥溪流,水云映漾,轻步衰草上,如天然的罂能,心神散 畅,都市心绪到此也不由得不自然化了。转向北,直望大道,两旁蠢立 秋林,红叶斑斓,微风偶然奏几阕仙乐;遥看草间车辙,直行远出,有如 川流——旷阔的村路一变而成“流水道”影。黯淡秋云,却时时掩隐薄 日,日影如伞盖迎人,拂肩而过。偶然见一二农夫乘着大车,纵辔遍行, 赶着马,“嘟嘟嘟”飞掠而过。 (瞿秋白:《赤都心史》《中国报告文学 丛书》第一辑第二分册第130-131页)
身在丛山之中,却仍感到天高地广。时值仲秋,山坡上覆盖着的 松、杉、榉、栗等多种树木,既有深沉的绿色,也有黄色、红色和由黄转红 的各种颜色。这众多的颜色错杂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更有一种树叶,正面已经枯黄了,反面却是银白色。风过处,寻声望去, 竟如一树梨花,几朵白云……(顾炯:《瓦豪行》《风物·友谊·情 思》第88-89页)
在山下,艳阳当头,没走出多远,我们每个人都已汗流浃背。再往 上攀,随着山势增高,有清风徐徐吹来,已有几分山区的清爽。阴山山脉 有个特点,向阳面山坡光秃秃的,向阴面山坡却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 此时已近深秋,亭亭玉立的白桦树,叶子已经变得娇黄娇黄的了。在秋 阳下,黄灿灿地一闪一闪的,仿佛每片叶子都是用金子作的。青山、白 桦、金叶,这是风景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充满诗的柔情。我们绕 过几道沟壑,攀过几道山岗,来到一个高处,脚下山峦连绵,视野顿然 开阔起来。就在这时,我们看到了一幅塞外山野所特有的景色:整个 一一条山沟,整个一面山坡,乃至整个一座山岭,红彤彤一片,好象正在着 着大火!啊,这是红叶的海洋,秋姑娘最美最美的形象。 (玛拉沁夫: 《雪峰情思》《远方集》第53页)
而秋天的高原,则是一幅最富于色彩的油画。山、水、云、树,要红 就火红,要绿就碧绿,要黄就金黄,要蓝就瓦蓝;它们处理自己的色彩, 比老画家们还要大胆,很少用什么“中间色”,“过渡色”。它们鲜明的色72 秋 彩,使人看来,仿佛阳光部比内地要更加明亮些了; (吴之南:《高原 书简》《散文选》第391页)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 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 与君说。 (张孝祥;《念奴娇》《宋词三百首笺注》第142页)
深 秋
晚秋的太阳,只留下一道金光,浮映在烟雾空蒙的西方海角。本来 是黄色的海面被这夕照一烘,更加红艳得可怜了。…… 海上起了微波,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返照,一时光辉起来。 飒飒的凉意逼入人的心脾。清淡的天空,好象是离人的泪眼,周围边 上,只带着一道红圈。是薄寒浅冷的时候,是泣别伤离的日荐。扬子江 头,数声风笛,我又上了天涯漂泊的轮船。 (郁达夫;《海上通信》 《散文选》第一册第384页)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 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 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 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 (庐隐:《异国秋思》《散文选》第一册 第614页)
在秋天,早展严寒而白天明朗微寒的日子里,那时候白桦树仿佛神 话里的树木一般全部作金黄色,优美地显出在淡蓝色的天空中;那时候 低斜的太阳照在身上不再感到温暖,但是比夏天的太阳更加光辉灿烂 小小的白杨树林全部光明透彻,仿佛它认为光秃秃地站着是愉快而轻 松的;霜花还在山谷底上发白,清风徐徐地吹动,追赶着卷曲的落叶;那 时候河里欢腾地奔流着青色的波浪,一起一伏地载送着逍遥自在的鹅 和鸭;远处有一座半掩着柳树的磨坊轧轧地响着,鸽子在它的上空迅速 地盘着圈子:在明开的空气中斑斑服驳地闪湖替。 ((的)磨格温炎,《树林和草原》《外国散文选》第111页)
已是深秋时分,卢森堡公园的树木在疾风中瑟瑟发抖,大滴大滴的 水珠从光秃秃的枯枝上滴下来。落叶把小路铺得软软的,每走一步都 会留下深深的脚印。低垂的鸟云时时变幻着奇怪的形状,就象童话中 的仙人在天幕间扭扭捏捏地跳起轮舞一样。 ([苏]伊·穆拉维约娃: 《安徒生传》第167-168页)
夏天过去了。柳树上细长的黄叶子飘落在水中,宛如叶叶扁舟,在 水中荡漾。青蛀躲到自己越冬的洞穴里,飞鸟在空中列队翱翔。风呼 呼地尖叫着,水越来越凉了。 ([苏]伊·穆拉维约娃:《安徒生传》第 49页)
这是一个晴朗的、微暖的、灿烂的秋日,树木开始变色,叶子纷纷脱 落,在风中翻飞着,飘荡着,旋转着,发出簌簌的声音。在灿烂的蓝色的 天空下,全城的圆屋顶、塔、金色的墙、黑色的墙、高高的望楼和柱子都 历历在目地耸立着;在我们对面的远处,在塔古斯河经过的深谷的彼 岸,是一片宽阔的果树的鸟瞰图,干燥,严肃,紧张-——纯蓝,淡赭,深 绿——完全是埃尔·格列柯的颜色。 (〔西〕阿索林:《西班牙小景》第 93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流,塞上风 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 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历代诗 歌选》第477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府独除台。翠难苦识繁 霜巽,潦倒新停浊酒杯。 (社甫:《登离》《历代诗歌选》第 480页)
4 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 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 流。 (柳永:《八声甘州》《宋词三百首笺注》第35页)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十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神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蹑。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 图难足。 (王安石:《桂枝香》《宋词三百首笺注》第37页)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跨不回头,似 也恨,人归早。 (李清照:《怨王孙》《漱玉集注》第26页)
荚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 桂枝香。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 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贯云石:《小梁州·秋》 《元散曲选注》第91页)
美丽的夏季衰萎了,衰萎了; 明朗的日子正飞逝过去;阴霾的云雾 在松林微睡的阴彤中蔓延着。 丰收的田地荒芜了; 嬉戏的溪涧寒冷起来; 浓茂的树林班白了; 连苍穹也显得暗淡无光。 (〔俄〕普希金:《给娜泰霞》《普希金文集》第4页)
秋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 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 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 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 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 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散文选》第一册第398页)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浚。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辋 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历代诗歌选》第358-359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 居秋暝》《历代诗歌选》第356页)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 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历代诗歌选》第556页)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宋词三百首笺 注》第3页)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唐宋词选》第124页)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祗今 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强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 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王士祯:《秋柳》 《历代诗歌 选》第445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散曲选注》第 63页)
(4) 冬
初 冬
天气真冷!这个礼拜气温两次降到零度。我把我所有的上衣都压 在床上,穿着衣服袜子睡觉,还把圈巾围着脖子。尽管这样,夜里寒气 迫人,还是把我冻醒,我缩成一团,全身发抖。清早,我勉强张开迟钝的 眼皮,它好象只能张开一条细缝。我小心摸摸鼻子,试试它是否还安然 无恙。 起床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要等到煤油炉子燃起,当那第一次热波 出现,你用手抓住它,向金身搓操。这般痛苦的时光是多么难捱。 ([美]菲里普·鲍诺斯基:《桑衬街的一年四季》《外国散文选》第502— 503页)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酒堪图画,看疏林噪 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塍。 (关汉卿:《大德。 歌·冬景》《元散曲选注》第42页)
早冬在中夜星辰上 展盖着她的轻纱,召唤从深处传来, “人呵,拿出你的灯来吧。” 树林里空无花朵, 鸟雀停止了歌唱, 河畔的草落了繁花。 (〔印〕泰戈尔:《诗选·Ⅱ》 《诗选》第112页)
严 冬
“赤色”的火车头来带着我们的车进苏维埃的新俄了。七日一清 早,蒙曬睡梦初醒,猛看见窗外一色苍白,天地冻绝,已到贝加尔湖边。 婉蜓转折的长车沿着湖边经四十多个山洞,拂掠雪枝,映漾冰影,如飞 以掠的震颤西伯利亚原人生活中之静止宇宙,显一显“文明”的威权。远 望对岸依稀痿迷,不辨是山是云,只见寒浸浸的云气一片凄清颜色,低 徊起伏,又似屹然不动,冷然无尽。近湖边的冰浪,好似巉岩奇石突兀 相向——不知几时的怒风,引着“自由”的波涛勃然兴起,倏然一陈严肃 冷酷的寒意,使他就此冻住,兴风作浪的恶技已穷——却还保持他残狠 刚愎倔强的丑态。离湖边稍远,剩着一片一片水晶的地毡,澈映天地, 这已是平铺推展的浪纹,随着自然的波动,正要遂他的“远志”,求最 后的安顿,不意不仁的天然束缚他的开展,强结成这静止的美意,偶然 为他人放灿烂突现的光彩。凄清的寒水,映漾着墨云细雪,时时起无聊 畏缩的波动,还混着僵硬琐碎的冰花,他阵阵的皱痕,现于冷酷凄凉的 颜面,对着四围僵死冻绝的乡亲,努力表示那伟大广博的“大”湖所仅存 的一点生意:“呵!不仁的‘寒’神震怒,荡漾狂澜几乎全成僵绝的死鬼, 所剩我这‘中心’一毫活泼的动机,在此静候春风;和煦的暖意,不知甚 时才肯惠临?……”(瞿秋白:《饿乡纪程》《中国报告文学丛书》第 一辑第二分册第71-72页)
二十日一早到长春车站。走出车站一看,已经萧然天地变色,确似 严冬气象了。车站前一片大旷场,四围寒林萧瑟,晓霜犹凝,飕飕的酉78 冬 北风吹着落叶扫地作响,告诉我们“已经到了北国寒乡了”。天色阴沉 沉的竟有雪意。 (翟秋白:《饿乡纪程》《中国报告文学丛书》第一辑 第二分册第38页)
冷清清漫天的雪色,镇着死神似的沉寂,清早的严寒,掩没了熹微 的屣光,云影滞凝,死也不愿开展,反令人觉着死沉沉的暮气。只有那疏 疏密密的枯枝,时时战颤,忍着百般痛心切骨的苦恼,静待遥远未来的 春意呢;偶然残酷的北风拂拭簌簌的雪响,好一似力尽声嘶,耐不住疼 痛,突然漏出一些畏怯的呻吟。 (翟秋白:《饿乡纪程》《瞿秋白文集》 第一卷第75页)
我们记得小的时候,北京的冬天长得很,夜中蜷缩在被窝里,总听 见呜鸣的卷地的北风,窗纸象鬼叫一样,整夜地在呼啸。早起挟着书 包,罥着风低头向前走,土道当中被车轮碾过的雪,压成一条一条小沟 似的烂泥,不小心一脚踩下去,连小棉鞋都陷在泥里,拔不出来! (冰 心:《我们这里没有冬天》《小桔灯》第1页)
正是冬天。下午三点钟,天就已经转黑了。纷飞的雪花,黄昏的夜 雾,聚光灯照着巨大建筑物的金色圆顶和塔尖,好象浮在空中。室内的 帷幕深垂,一切声音都好象为厚重的气氛所吞没。这使我第一次感到 俄罗斯的冬日。 (黄药眠:《自纪篇》 《面向生活的海洋》第268页)
冬天,这儿是一幅幅的淡墨画。所有的景物:山、水、云、树,都覆盖 着白雪,虽然没有缤纷的五彩,却有一派清新素净的格调。远山是一扇 扇银铸的屏风,越远处,颜色就越淡,直到山天相接处,就再也分不清哪 是雪山,哪是云天了。 在这样的背景前面,是被冷雪染白的森林,强劲的朔风吹来,树海 扬波,白色的雪浪,此起彼伏。在堆满积雪的树冠下面,时时闪出几枝 翠叶,抛出点点绿光,分外生动。在这些森林前面,则是一片落叶灌木 林,褐色的树干亵上了坚冰,发出了玻璃般的光亮。你站在山的阳坡向季节类 79 下看去,脚下的雪坡就是镜框,镜框里是这样一幅层次分明的淡墨山 水,几个战士,从镜框的边缘走入图画,踩下一行行由大到小,干干净净 的脚印,这就不仅有画,而且有诗啊。 (吴之南:《高原书筒》 《散文 选》第389-390页)
冬山一片冰天雪地,似乎色彩单调,其实不然。雪中登山,你能看 到高处银装素裹,低处白絮成堆,玉树银楼交辉,飞卷雪花轻舞。只有 留寒览胜,你才能窥见清溪象色彩斑斓的花玻璃,巧石象玲珑的玉雕, 灌丛象一枝枝美丽的珊瑚花。“不识黄山琉璃界,只缘未登雪山巅”,这 是一位老黄山在领略了美妙的冬景后发出的惊叹: (周方:《峰海巡 礼》《黄山散记》第22页)
残 冬
这是一个阴霾霾的暴风雪的三月天气。突然又出现了解冻迹象。 团团的云彩,使天空变得苍苍莽莽。海风呼啸着,卷起大团大团湿润的 雪花拍打着大门。过路的行人冻得打着颤,狠狠地咒骂着哥本哈根这 变幻无常的鬼天气。 ([苏]伊·穆拉维约娃:《安徒生传》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