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震撼——《话说长江》观后感
(本文首发于豆瓣,此处仅作存档) 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的河流。而它的另一个成就则更加重要:全世界流域内人口数量最多的河流之一(约4亿)。虽然我的母亲河并不是长江,不过我父亲的母亲河是长江的支流,母亲的母亲河则是长江干流。因此,我大概也可以算是长江的孙辈儿女。中华民族从数千年前就在长江流域生生不息,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直到今天,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物产丰饶的美丽地区,对于中国来说重要意义。 《话说长江》这部1983年的纪录片正是全方位展示这样一条伟大河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央视为其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据说,在播出之时,创造了万人空巷收视奇迹。时隔三十多年,现在再看它,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涵盖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还包括了许多沿岸人民的生活场景,可谓是包罗万象。穿插其间的许多古典诗词,为其增添了几分文学色彩。而一些关于地理的讲解(尽管有些因为时代的原因存在错误,比如认为洞庭湖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江上游的泥沙在此淤积)又为其增添了科学色彩。 至于它的解说词,则更是一绝,极富文学性的解说词实在是纪录片的经典。其间的直接抒情和插科打诨,更是现在纪录片里无法看到的。陈铎和虹云两位老师的激情演绎,给予了这解说词更强的张力,让人听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配乐更加不用说了,现在估计没有什么纪录片会让乐团演奏配乐的。根据曲子谱成的《长江之歌》,说是长江流域的域歌一点也不为过。时至今日,我一个非长江流域的人唱起这首几十年前的歌,都感到心潮澎湃,由衷为长江而自豪。今年春节的“长江之恋”春晚,这首歌伴随着长江沿岸美丽的风光再次唱响,让我把这一段反复看了好几遍。 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原因,画质实在不好,一定程度影响了观感。不过,我觉得即使不看画面,光听解说词就已经是一种美的享受了。 这三十多年前的纪录片不可不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1983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重庆还不是直辖市,葛洲坝才刚刚建好,三峡工程的概念还没有提出,浦东还是一片荒地,解说词里用的还是“西德”。这部纪录片为我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得以通过它一窥当年的风貌。正好,《话说长江》里有许多我很感兴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尽管画质感人,我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的那种昂扬向上,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人们的那种朝气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朝气,正和那个伟大奋进的年代相匹配。当时一些国家与我们良好的关系也特别有时代意义(日本人把自己同胞往汨罗江里扔真的太搞笑了)。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和解说一样对美丽的祖国,对勤劳的人民发出由衷的赞叹。我想,所谓的文化自信,从这样的纪录片中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