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网上和陌生人争论
不要在网上和陌生人争论。
这不是我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也必然不是最后一次。和人争论的冲动,不是人人都可以克制住的。
为什么我说不要在网上和陌生人争论呢?有人可能见过下面这张图

但其实这并不是我想说的,至少不是我想表达的全部。我想说的是,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那43%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把一件事情理解得很透彻,但事实上是自身的思维走向了误区。相信各位读者基本都有以下的经历吧:在做一道题的时候,自认为做得很对很好,但结果却和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步骤,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要不然是靠他人点拨,要不然是靠自己冥思苦想后,方才茅塞顿开:居然是这里有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种情况我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遇到,在生活中却很少碰到呢?是因为面对生活的问题,我们就不会走入思维误区了吗?错了,是因为生活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遇到网上的一个问题,你细细考虑之后,认为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有人告诉你说:你错了!你是会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对方的意见,还是心中默念:“我怎么可能错?他真是个nt”,然后嗤之以鼻或开始对线呢?
有人会认为,这问题这么简单,怎么可能有人走入思维误区呢?我不妨举个简单的题目:一对夫妻生育了两个孩子,已知其中一个是女孩,求另一个也是女孩的概率。
这道题目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了,然而自其诞生之日起,尽管标准答案早已有之,但网上仍是争论不休,互相对线。
或许这题还不算简单,那下面这题:
2+4=?
够简单了吧!但是,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我所在班级有数个同学得出了一致的错误答案:8,并由此得出了一系列“严谨”的错误答案,其结果错误得是如此一致,以至于老师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在互相抄答案。真相大白后,老师和同学都哭笑不得。
我的同学们连2+4都能算错,难道说他们连小学数学都没学好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这就是思维误区了。它能让你认为2+4=8还丝毫不感到异样。
数学尚且如此,更别提网上花样繁多的“语文阅读题”了。看错、看漏本是人之常情,谁能说自己从不犯低级错误呢?到了网络上,这却成了是否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标准,进而成为nt与否的标志了。
为何说不要在网上和陌生人争论呢?因为你无法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拯救一个陷入思维误区的人,甚至无法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自己。
就拿现实来说,因为一道题的理解和老师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也没有得出一致结论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更何况是隔空对线的网络呢?与同学和老师谈论问题,好歹知道对方不是nt,大家就算争执也仅仅限于问题本身,网络上呢?一言不合就已经上升到受教育程度、身体残疾状况以及谈论对方亲人家属的地步了。
故而,我认为在网络上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应当要有几个条件:
与对方知根知底,能对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所讨论的问题,应该尽量拥有一个标准答案;
讲究证据和理性,发言尽量减少情绪化表达,尤其不要使用反问句。
就我的感受而言,网络上直接对线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阴阳怪气的现象却愈演愈烈。为何呢?一方面人们受“网上nt多,不要和nt争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对线又觉得亏了什么,便用阴阳怪气的方法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你就是个nt,我不屑于和你争论。”
好了,这下连一开始的争论环节都省略了,直接钦定对面nt了。对面既然是nt,那他肯定是错的,我必然是对的了。
对方是不是真的nt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一方认为对方是nt,这场争论就已经毫无意义了。大家再看看上面那张图,“吸氮气活到现在实属NB”,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逻辑呢?
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尚且如此,更别提其它问题了。就像“2+4=8”这样荒谬的错误一个班级都有数个同学犯,在网上找到一大堆犯相同错误的人简直是太容易了。认为氧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那15.1万人,要是组成一个群体,那足以把任何敢回答“氮气”的人喷到自闭。
现实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回答“氮气”的智者,其它人是回答“氧气”的nt,大部分人连“百度一下”的实践活动都懒得做,毕竟这么浅显的问题还需要百度吗?要百度的是对面那些nt。少部分回答“氧气”后意识到不对劲的人也不会站出来说话,否则不是坐实了自己的nt么?
在这里,回答“氧气”和回答“氮气”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在他们认为对方是nt的那一刻起,他们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了。因为即使此时他是对的,面对下一个问题时,面对下下个问题时,他必然不可能保持一直的正确,迟早会成为回答“氧气”还认为对面nt的那一部分人。
因此,问题的实质并不是因为回答氮气的人太少或回答氧气的人太多,而是因为认为对方是nt的人太多,认为对方是正常人进而好好讨论的人太少。
即使你把对方当成正常人,但对方却可能把你当成nt,讨论依然完成不了。最终的结果不过是你阴阳怪气他,他阴阳怪气你罢了。
所以说,不要在网上和陌生人争论。如果你真的想讨论一个问题,找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