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写书和读书都是有点危险的事
有一个挺悲哀的事实:这几年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作者好像得了抑郁症,甚至也有读者。
既感到诡异,又觉得合理。
也许现在应该被称为后现代社会了,不止是网络小说这个圈子吧,很多人的精神状态都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实很喧嚣,价值很撕裂,被噪音裹挟的我们再难觅得一片安宁。
越来越多的人沉入虚拟世界,无论是写书的作者,还是读书的读者,在虚拟的这片天空下,很多事情已经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的事情。
以前我觉得看小说是个很娱乐很消遣的事情,甚至写书也差不多,就编几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寄托一点小小的瑰丽幻想,偶遇一本小说就像是爱丽丝意外掉入一个兔子洞,然后就开启一段奇幻的旅程……
现在我,已经逐渐失去,这种快乐了。
包括很多关注过的作者,她们也渐渐失去了曾经写书的快乐了。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是令人难过的。
怎么能不难过呢?
然而还有许多人向往着,飞奔着往这个世界涌进来,期盼着这里有一块美丽的世外桃源,不仅可以栖息身体,还能栖息灵魂。
也许是的。
有一树桃花,
也许还有,
一片深渊。
因为你不曾预料过,竟然有深渊的存在,只顾着寻觅桃花。
然后就这么慢慢地掉了进去,也未可知。
我不太认可有一种简单粗暴的论调:写网文就是一切朝钱看,别给我说什么爱不爱的,别给我整什么意义价值一套套的,挣不着钱都是放屁,都是傻逼,都是自娱自乐,幼稚至极……
天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还记得,当年那些初代的大神们说过,当初他们写小说都是为了喜欢,为了表达,那个时候不怎么赚钱的,只是后来遇上了东风,他们刚好站在风口,然后就起来了,然后就有了后面越来越羡慕跟风的人。
包括很多的经典作品,都不是完全为了挣钱而去的好吗?
更残酷的现实是百分之八十的人挣不到钱啊!不管你想还是不想。
有多少人是因为现实中的工作看不到头,或者感觉压抑才想入这一行的,可怜地想要给自己的灵魂留最后一点喘息的空间。
如果没有梦想,只是为了挣那一点辛苦钱,内卷的流量,为什么要来吃这个苦啊,你在外面找其它的工作是一样的呀,都是在做自己不喜欢的,违背自己本心的事情,有区别吗?甚至可能写书还得不到月薪三千啊,如果你连最后写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也剥夺了,我实在不懂为什么不去打螺丝,至少不用废脑子,至少打一个月,就拿一个月的工资,不像写作,难以预料收入?
大部分人都是挣不到钱的,或者说很长的一段时间是这样,按照这种论调,全都可以放弃了,因为没有钱,所以放弃,放弃研究,放弃坚持,放弃写,放弃阅读,切书,我不断地切书,太监很正常,烂尾也很正常。
十几年前看小说的时候,我很少觉得有烂尾的,现在比比皆是。
这是什么心态啊?
这是完完全全依附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心态,所以很多作者写着写着心态就崩了,读者也难受,看着看着就烂尾了,最后大家都很狂躁,都很emo。
以前的很多作者是安静孤独地书写着内心的世界,不急不徐,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有很多独一无二的作品能打动人,所以不管赚不赚钱,她们的内心很丰盈,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怎么去讨好流量,包括我们自己成天也在讲这个技巧那个技巧的,反而变得越来越脆弱,写得不好,可能就抑郁症了,大家都很累,写书的,看书的。
很少有人能够摆脱这样那样的情绪内耗,单纯地回归创作和欣赏本身这两件事上面去了。
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和好的作品也越来越少,真正的鉴赏者也越来越少。
整个世界都在扭曲,加速扭曲。
自然,我讲这些是毫无用处的。我也不能希冀它有什么用处。
就是希望引出下面这段文字,从扎西拉姆·多多的诗集中节选的一段,姑且算作一种文艺理论吧,不是为了说教对错,不是为了评判高低,没有对错,没有高低,什么都没有。
只是希望送给那些有些emo的人,重拾你们自己的快乐好吗?有时候就任性一点,我不抑郁,我不在乎,我本自具足,无需向外求取。
——
……一个好的艺术家,根本就不应该试图影响别人,更不应该期待别人会有自己所预设的回应。一个好的艺术家只是被这个世界所影响,然后真诚地去陈述世界对他造成了什么样地影响,仅此而已。
世界将它关于所有时间和全部空间地宏大记述加诸于每一个人,十分公平,但每一个人只能与它的一小部分相应。如同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小片不完整的镜子,或者一个小小的杯子,每个人都只能看见镜子里的那一小块世界的碎片,只能喝到杯子里的一小口历史的汁液。
有的人把它看到的小小世界画了下来,或者塑成了雕像、写成了文章;有的人将它喝到的汁液唱成了唱歌、编成了短诗,拍成了影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充分地表达,写意地或者写实地表达,但是永远不要试图告诉其它人,世界就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教导别人应该如何去看待世界,更加永远不要期待别人刚好也看到了你看到的那个世界。
一个好的评论家,可以陈述一件作品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但不能要求它必须带来什么影响。它本来与你无关,它就在那里,没打算与你对话,是你要来看它,然后你还被它所影响了。你开始与自己对话,你里面的某一个部分睁开了眼睛,伸出了手,你可能不懂,可是你动了,你如何能怪那如如不动的作品本身呢?你又如何要求一件作品必须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影响你呢?你可以鄙视它,无视它,远离它,但你不能改变它,因为它是另一个人与另一个世界相应的结果。它在你的世界出现,也许因此有了另外一番相应,那么,你便拥有了一件你自己的作品。也许这个作品是一通批评,但是它已经与另外的那一个人无关了。
艺术家可以去创作,但不要去期待鉴赏者的回应;批评家也可以去批评,但不要去期待艺术家的回应。让世界与心灵自由激荡,什么都不要期待,什么都不要改变,这才是天地间最伟大的艺术。
——扎西拉姆·多多《一个外行的艺术观》节选
我可能还想说点什么,但——
就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