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眸三晋,尘封在太行之西的故事

2021-01-23 19:14 作者:北交大山西招生实践团  | 我要投稿

尘封在太行之西的故事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 ■ ■ ■


帝尧之都 临汾市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马、襄汾一带。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西汉划全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

       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沿用至今。明清重置平阳府,统领35州县,包括今临汾、运城两市及晋中市灵石县和吕梁地区石楼县。

临汾


清凉之都 长治市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年),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长治
长治


晋善晋美 晋城市


      晋城市城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为晋城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域。太行山支脉绵亘南北;黄河水支流纵横东西;千年古刹——白马禅寺以其绮丽风光和动人传说闻名遐迩;历史悠久、可与赵州桥蓖比的景德、景忠两桥跨座市区东西;“有凤来栖”的传说给这里增添了神奇而美妙的色彩;

       明季古居张院、清末马氏故居见证着凤台旧时的富庶,怀覃会馆的豪华诉说着城区地域往日的繁荣;东西两河的治理使城区天变蓝,水变清,历史污浊为香绿所代,往日臭水变潺潺清泉,沼泽变清雅公园,瓦砾滩变绿树成荫;20年来城区的巨大变化,造福于斯地生民,笑迎着八方来客。晋城市城区与郊区(泽州县)是1985年8月随晋城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而同时设置的两个县级行政区。城区与泽州县有着共同的经历,历史悠长久远。从传说中的尧舜—夏商时期,均属帝都畿内。周时属晋国。战国时是韩、魏、赵三国争夺之地,终为秦国所据。秦汉以降至两晋,多为上党郡领地,只有少数时间直属冀州与并州。南北朝以后直至清末的1647年间,城区地域或归建兴郡,或归高平郡,或归高都郡。唐贞观元年(627)至清末宣统三年(1911)的1284年间,归泽州(或泽州府)管辖。

晋城
晋城


诚信之邦 运城市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是中华文化的宝库。诸多史料也充分证明“中华”、“华夏”的称谓,同样源于运城。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形成了人类早期的社会形态。

      这里是人类远祖的故乡,在垣曲盆地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4000多万年前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这里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的圣火,西侯渡遗址挖掘出土的“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180万年前。这里是中国最早的盐业基地运城盐池,盐池的开发历史也在4000年以上。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地坛”,中国最早的“地坛”万荣县的后土祠。这里是琴诗书画衣食住行的重要发源地。“琴”就是指当年舜帝曾在盐湖之畔,抚五弦之琴,吟唱《南风歌》。“诗”就是指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魏风》中,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伐檀》、《硕鼠》。“书”就是说中国书法最崇尚的是“书圣”王羲之,而“书圣”的老师卫夫人,就是运城夏县人。“画”就是说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敤首是绘画的发明人,运城的舜帝陵就有她的许多遗存。“衣”就是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食”就是在尧舜时代,周氏始祖后稷出任农官,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推广农业技术。“住”就是在殷商时期,傅说发明了“版筑”技术,实现了先民由半穴居状态转移至地面住宿的时代性跨越。“行”就是指奚仲发明了古代用车,风后发明了辩识方向的指南车。

运城
运城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亘古流传的不只这一声口口相传,更是山西这片黄土地孕育出的风土人情,是代代相传的厚重历史底蕴,是少年肩上担当起的明月清风。



文案|郝智

修改|黄芹

排版|吕子怡

审核|高洁 陈思宇

图片来源|网络


回眸三晋,尘封在太行之西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