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片类型

2023-01-14 16:17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十七年电影起源于毛泽东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毛泽东看来,如果1949年以前的电影应该为打破一个旧中国服务的话,那么1949年以后的电影就应该为建设一个新中国服务。在《武训传》的批判中,毛泽东明确表达了一种电影的新的思想,即要求电影服务于新的国家和新的社会,并提出电影中应该如何展示新的国家形象,即歌颂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反对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由此确立了以新的国家为核心价值的电影批判和研究的典范。

这一时期有两种基本类型发展起来并占据了中国电影的主流:一类是革命战争题材,一类是革命建设题材电影。前者主要表现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历经艰难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故事。后一类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建设新中国的故事。两类总的主题就是证明旧社会和旧政权的腐败、黑暗,以及新中国政权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崇高性。总之,新的电影核心主题是围绕新国家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展开的,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最终是为了塑造新的国家形象。


电影《武训传》

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

1.革命历史正剧——主力部队的大规模战役

主要表现我党主力部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战斗、表现了我军的重大战役及毛泽东战略思想,电影大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表现崇高的革命美学风格。比如《南征北战》(1952)《上甘岭》(1956)《英雄儿女》(1964)《宋景诗》(1955)《林则徐》(1959)《甲午风云》(1962)等。此类革命历史正剧表现革命军事斗争生活,在银幕上创作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作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物形象,特点是鲜明的红旗,高度的思想性及强烈的战斗性,也用胜利的结局抒发积弱已久终得翻身的狂欢情绪。

2.民兵和游击队片——配合主力部队的人民战争

这些电影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类型化的包装、惊险和娱乐元素的运用,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宣传的也是人民战争的思想。比如:《洪湖赤卫队》(1961)《新英雄儿女传》(1951)《平原游击队》(1955)《铁道游击队》(1956)等。《洪湖赤卫队》采用优美的民间歌曲串联起战斗生活,淡化战争的残酷而突出革命的美好。《铁道游击队》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浪漫化与传奇化的改编,风格轻松诙谐,亦有不少对民间元素的借用。

电影《铁道游击队》

3.地下战争片——隐蔽战线上的战斗

此类故事极富有戏剧性,在敌我力量悬殊中,为观众带来斗智斗勇的审美享受。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冰山上的来客》(1963)《英雄虎胆》(1958)等。这类地下战争片以富有娱乐性的元素、奇观化的视觉场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了银幕上的革命表达,再现新中国成立前错综复杂的战争史实,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认同。

4.英雄传记片——多层的英雄人物塑造

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人物形象多样,包括占主流地位的男性英雄、表现另类风采的女性英雄、作为民众代表的英雄母亲以及活泼的儿童英雄等,呈现出_幅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的全民英雄人物图谱。比如《狼牙山五壮士》(1958)《钢铁战士》(1950)《董存瑞》(1955)《刘胡兰》(1950)《红色娘子军》(1961)等。

总的来说,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遵循着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导向,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指导,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叙事基调,其政治教化多于娱乐诉求,讴歌性多于思考性。此类革命历史电影,通过对于英雄人物的书写,宣传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壮烈牺牲的楷模,起到了抓典型、树榜样的作用。

二、革命建设题材电影

1.工业题材电影

这类电影是对新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均有表现,电影表现新旧社会的对比,歌颂现代化建设成果,表达对未来生产方式的畅想,并由此生发出多种故事模式:呼吁人们警惕反动势力颠覆革命成果,在生产领域将战斗进行到底。如《桥》(1949)《钢铁世家》(1959)等。

2.农村题材电影

有关注农村的解放运动电影,多讲述农村推翻封建反动势力,揪出暗藏的阶级敌人,农民当家做主的故事。比如《暴风骤雨》(1961)《北国江南》(1963)等。有讲述新中国经济成立后农村进行的生产活动,此类电影有《枯木逢春》(1961)等。有表现解放为农村带来了思想观念和情感革新,带来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比如《李双双》(1962)《小二黑结婚》(1964)《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等。

电影《枯木逢春》

3.城市题材电影

十七年为数不多的以城市为背景的影片中,表现得不再是都市摩登与浮生悲欢,而是更多地关注城市中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比如《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今天我休息》(1959)《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等。总的来说,十七年的城市片构建起了以生产性话语为具体内容,以公共性秩序为基本表征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景观。

4.妇女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这一时期的革命现实题材电影呼吁女性走出家庭,摆脱封建束缚,解放劳动力。比如《李双双》(1962)《女篮五号》(1958)等。还有少数民族题材,这些电影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制度变迁和启蒙;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稳定和团结;少数民族与汉族实现和睦的互助共建;也有讲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生产建设的故事等。这类电影有《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阿诗玛》(1964)等。

总的来说,此类以生产建设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现实题材影片,表现了与革命年代相似的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歌唱建设新中国的光荣颂歌,也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宣扬,告诫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以劳动巩固革命政权。





影史考点 | 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片类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