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话]甲午海战-中日国运交叉点(上)
一、前言
承接上期的利萨海战,当意奥两国的舰队在亚德里亚海上鏖战之时,视线转移至东方,此时,东亚也有一个偏居一隅的岛国,也正在经历着风起云涌的战云。
早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来到了日本,这些硕大的,冒着黑烟的船给了日本人极大的心理震撼,最终,在更高维度更强文明的武力制裁下,当时主政日本已经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被迫接受了美国人提出的通商条件:
(1)保护在日本沿岸遇难的美国船员的安全;
(2)开放日本港口,供美国船只补充燃料、用水、粮食;
(3)允许美国商船在日本进行贸易活动。

又到了1854年,佩里又率领了一支庞大蒸汽舰队来威慑日本,企图要求更大的利益,这一来不得了,英,俄,荷兰等列强看到有好处可拿,纷纷也来要求与日本订立不平等条约。
这次事件,史称“黑船事件”
一纸又一纸的不平等条约让德川幕府应接不暇,没有这么多的财力,人力交予列强,最终只能层层分摊给下级。
最终,底层的大名(注:日本地方实力派,封建领主,在1467-1603中央政府大权旁落的战国时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藩士、学者、甚至平民对德川幕府的行为甚为不满,矛盾愈发不可调和。
德川幕府自然也意识到,矛盾必须调和,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日本自1192年平安朝时代结束,镰仓幕府主政后,武家政权一度在日本处于中心地位,武士阶层不断崛起,主导了日本的内政,经济,文化等大权,天皇的权力被全部架空,只成为了日本的一个象征。德川幕府一样没有打破这个传统,在二百多年之间,从来不准天皇参与政治,
但是黑船事件的发生,使得德川幕府为了减低各藩的反对声音,不得不祭出“天皇”这个能够团结日本国民的“吉祥物”,他们以天皇的名义缔约,并且破例邀请各大名、藩士、学者、甚至平民,针对开国之事提出意见。
于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借此机会,面对列强入侵,亡国在即的局势,举起了“救国”的旗帜,趁机跃上政治舞台。
天皇同时为了“夺取本应属于我的权力”于是追随天皇的朝臣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开始帮助天皇“夺回权力”,这可不得了,反对幕府想趁机做大的一些下层武士们也拥护了“王政复古”的旗号,以天皇之名,反对封建幕府的统治。
无论如何,“黑船事件”后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利益的交织也十分复杂,这也埋下了幕府灭亡的祸根。


此后,日本地方逐渐形成了“倒幕派”势力,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1868年,鸟羽伏见之战,倒幕军在著名的西乡隆盛(注:后来的明治维新三杰)带领下,以更现代化的武器和更强的战斗力击溃了幕府军队,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见大势已去,遂“大政奉还”将权力交由明治天皇。
退任将军后,德川庆喜热衷于摄影、狩猎、民谣歌曲研究等趣味中。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被册封公爵。大正二年(1913年)因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七岁,是德川幕府中寿命最长的将军。

1868年,明治天皇主政,逐渐打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大门,“开化革新”的“福音”将传播至日本的每一个角落。

“废藩置县”“开设国会”“殖产兴业”“大兴教育”“文明开化”,日本逐渐开始走向一个近现代化的国家形态。
二、日本国の野望
明治维新短短几年,使得日本国力大增,而此时反观大海彼岸的大清国,却是一股“沉沦颓丧”的作态,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国门大开,此后清法《黄埔条约》,清英《虎门条约》,清美《望厦条约》接踵而至,大清亿计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让列强火烧圆明园,再宏伟再雄壮的北京城墙也挡不住列强坚船利炮和快枪,一纸《北京条约》更是让外国对大清的掌控更进了一步。此外南边的“黄色恐怖”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已经席卷半壁江山,更是让内忧外患的清政府觉得站不住脚。
当然这也开始打醒了一些清廷的有识之士,于是逐渐形成了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地方实力派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用以拳打列强,脚踢太平天国,以为风雨飘摇的大清国续命。
日本自然看在眼里,他们已经明白,这个自己曾经仰慕的“衣冠国度”已经在列强的入侵下,内忧外患,不过是更高文明维度的列强的囊中之物了。
所以,日本人更是加快了学习西方列强的一切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一度想“全盘西化”,废弃传统。可以说为了“脱亚入欧”,摆脱日本“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的现状,日本可是费劲了心力。
当然,日本也把西方侵略扩张的一套也学来了。
早在1853年“黑船事件”的发生已经让日本人知道了“掌控海洋”的重要性,幕末时期日本已经有地方势力为了自保开始筹划建立近代化的舰队,但彼时日本还无力建造先进的军舰,只能向国外购买。
幕末海军购买的外国舰船最有名的应该是“东”号,它是亚洲第一艘木壳铁甲舰,由法国制造,曾辗转多国海军,最后在1867年被出售给德川幕府。不过由于西方国家的中立政策,在最后明治政府在战斗取得大胜后,才被交予倒幕势力,且在与幕府海军的决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的明治时期,日本更是加快了海军力量的发展,明治2年(1869)开始购进运输船,随后几年大力购买先进舰只,明治7年(1874),日本就已经用初建成的海军力量开始染指台湾地区,事件以大清国承认日本对于琉球王国(今冲绳)的主权告终。
明治9年(1876),日本第一艘自造的军舰“清辉”号建成,明治11年(1878年),日本自英国购入“扶桑”舰,此舰当时为亚洲最新锐之战舰,此外还有金刚,比睿两艘新式巡洋舰,此后还有天城,磐城等自造军舰陆续建成。
19世纪80年代后,日本海军继续提出军备扩充计划,时任海军卿西乡从道于明治18年(1885)提出了造舰54艘(6.63万吨)的军备计划,并以北洋海军为假想敌,不仅在数量上要压倒大清国的海军,质量上也要胜一筹,至明治26年(1893年)日本已经拥有各种舰艇56艘,总吨位6万吨。
主力舰艇为:松岛,严岛,桥立,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扶桑,千代田,比睿,赤城,航速平均16.4节,吨位大多在2000-4000吨之间并且装备大量的速射火炮。

此外海军军费年年节节攀升,明治天皇甚至下令减少皇室的生活开支,来支持海军的发展。

可以说,日本对于扩张的野望,已经是“房间中的大象”显而易见,不可忽视了。
三、大清国的警觉
日本轰轰烈烈的海军建设运动同样刺激到了彼岸的大清国,自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攫取琉球主权始,大清已有人认识到海防之重要性,其代表人物就是一己之力撑起大清江山的李鸿章。

19世纪70年代,大清国在对外交涉上遇到两件大事:一是为日本占领藩属国琉球展开中日交涉,二是英,俄等国逐步染指新疆,这也引起了著名的“陆权”与“海权”的争论,到底是西北边塞防御重要,还是东南沿海的海防重要,按理说,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但财政捉襟见肘的清廷也只能尽力去平衡,甚至有可能只能二选一,在这场争论中,李鸿章深感日本“志不在小”,尤其担心日俄联手,殃及朝鲜及远东和局。
这期间,李鸿章在塞防外交上比较消极,但在海防和海军建设上则显得相当激进,笔者个人观点,应该是企图以内陆的空间换取尽快实现军事自强的时间。但是“陆权派”的左宗棠大人认为“新疆蒙古不保,则京师不保”一己之力,率领军队奋力征战,击溃了妄图分裂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了大清在新疆地区的主权。
而且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同治五年(1866),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也就已经鉴于蒸汽船在军事、经济上的重要作用,上疏请设局造船,经清政府批准,8月在福建闽县(今福州)马尾中岐村选址筹备。这就是著名的福州船政局,制船费每年60万两白银。从开工试制第一号蒸汽运输船“万年清”起,到1873年,制造木壳军舰、商船共计14艘,其中最大的“扬武”轻巡洋舰,排水量1560吨,马力1130匹,航速12节。可视为清廷南洋海军部队的雏形。

此后福州船政局也一直在为海防发光发热,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停办前共制造了40余艘战舰,大部分损失殆尽。
左宗棠为海防,陆防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当为我辈所尊敬。
可以说,大清自造军舰的历史,不晚于日本,某些时段甚至据优势地位,但是在海军部队的组织上,依然是落后的封建水师制度,没有近代化海军部队管理和组织思想,且自造军舰性能上尚不堪用,日本的发展迅速,更加速了清廷改进海防战略的决心。
光绪元年(1875),总理衙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交实施方案 ,基本同意创设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的建议,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尽快创设北洋水师,李鸿章受权督办北洋海防后,即着手筹办北洋海军,在英厂订购蚊船四只。
光绪七年(1881),大清国向英国订购的轻型巡洋舰“超勇”、“扬威”抵北洋后,李鸿章便开始在东北亚实施海上威慑。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日本借“平息叛乱”之理由,意在吞并朝鲜半岛,李鸿章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编队赴朝,后已成军的南洋水师驰援,最终平息事端,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又发生“甲申之变”,清廷再次派遣水师入朝,成功平息事变。还挫败了日本的干涉企图。
清政府刚刚尝到了海军的甜头,可时运不济,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法战争爆发,福建水师在法舰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令清廷怒不可遏,决计“大治水师”,推进近代化的海军建设,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掌门人,一时间权、钱在握,不失时机地将近代海军建设推向了顶峰。
此后北洋海军从德国订购了“定远”“镇远”两艘一等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此为当时亚洲第一巨舰,舰上有305mm的克虏伯大炮,彼时日本尚无可匹敌此吨位的战舰服役,此外“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等从英,德等国订购的比清廷自造军舰更新式的军舰逐渐到位,此外,福州船政自造了“平远”号近海防御铁甲舰,是为清代造舰水平的顶峰,也加入了北洋海军,北洋舰队的实力大大增强。





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12月17日,在威海卫刘公岛,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四、战争不可避免
清日两国如火如荼针锋相对的海军军备竞赛,似乎昭示着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就像动物世界里,茁壮成长的雄狮挑战稍显老迈的狮王一样,修昔底德陷阱再一次网住了东亚的这两个国家,东亚的霸权必须靠一场决定性的海战来决定。下回继续分解未来清日两国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