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动力学相关内容总结(一)
名词解释
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始动因素。
2、药物效应: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3、兴奋:是指药物使机体功能增强
4、抑制:是指药物使机体功能减弱
5、局部作用:是药物在用药局部直接发挥作用
6、全身作用:是药物在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的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7、药物治疗作用:是指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变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用药后消除了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也称治本
9、对症治疗:用药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也称治标
10、药物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1、药源性疾病: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源性疾病。
12、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13、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时,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生理生化障碍和组织损伤。
1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15、继发效应:由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二重感染。
16、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抑制,不敏感菌过量增值,而引起的新的感染。
17、停药反应: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18、特异质反应:指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19、量反应:药物的作用强弱可以用具体数值表示
20、时反应:药物反应强弱可以用时间表示。
21、质反应:药物反应的发生用“有无”或“是否”或“阴阳”表示。
22、量效关系: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同一药物效应应随剂量或浓度的改变而改变,即两者间有关联性。
23、量效曲线:药理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到双曲线。
24、最小有效量:指药物引起的最小药量,也称阈剂量
25、最小有效浓度:指引起药物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浓度。
26、效能(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能再上升,此效应应为一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7、效价: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
28、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29、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30、激动剂: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31、拮抗剂: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α=0),故不能产生效应,。但由于占据了一定数量受体,反而可拮抗激动剂的作用。
32、竞争性拮抗剂:拮抗剂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结合受体,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33、非竞争性拮抗剂:非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形成比较牢固的结合,因而解离速度慢,或者与受体形成不可逆的结合而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阻止激动剂与受体正常结合。
34、反向激动剂:有少数受体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配体,这类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活状态方向改变,引起与激动剂相反的效应。
35、受体下调(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脱敏)
36、受体上调(向上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增敏)
37、受体: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1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效应或药理效应。
38、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药物、激素、递质、自身活性物质等。
39、受点:受体与配体结合的位点
40、第二信使:介导配体和受体结合后信息转导的细胞内物质,如cAMP、cGMP、肌醇磷脂、Ca2+、廿(nian)碳烯酸、NO等,它们可以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引发特定的生理或药理效应。
41、拮抗参数:在拮抗剂存在时,若2倍浓度的激动剂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剂的效应,则所加入的拮抗剂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
文章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