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7.22 李贽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2、李贽(1527—1602)
明末杰出思想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i]人。青年时代生活贫困,颠沛流离,后来做过云南姚安知府。他目睹统治集团的腐败,辞去了官职,专心从事于著书讲学。由于反对封建道统思想,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妖人”,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逮捕入狱,最后在狱中自杀。
在哲学上,李贽反对程朱学派把“理”看成是世界的主宰,提出天地万物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他说:“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ii]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故吾气物始,而见夫妇之为造端也。是故但言夫妇二者而已,更不言一,亦不言理。”[iii]在理气关系问题上,他肯定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否定了“理”能生“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但李贽受王阳明“心学”和佛学的影响较深,有较多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说:“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辩伦物。”[iv]认为人伦物理都是“真空”的表现。所谓“真空”即“清净本原”,精神性的本体。他否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认为山河大地是以清净原为根据的。他指出:“若无山河大地,不成清净本原矣,故谓山河大地即清净本原可也。”[v]在认识论上,提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vi]强调生而知之,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李贽还反对“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他发挥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vii]的见解,认为人是不能无欲的,“人必有私”,[viii]“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ix]还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x]说《六经》、《论语》、《孟子》是当时孔门弟子的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并非“万世之至论”,指出儒家的经书“乃道学之口实,假人渊薮”。[xi]但又否认是非的客观标准,主张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
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注:
[i] 今福建晋江。
[ii]《焚书·夫妇论》。
[iii]《焚书·夫妇论》。
[iv]《焚书·答邓石阳》。
[v]《焚书·答自信》。
[vi]《焚书·答周西岩》
[vii]《焚书·答邓石阳》。
[viii]《藏书·德业儒臣后论》。
[ix]《明灯道古录》。
[x]《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xi]《焚书·童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