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错题解析记录之病理学
1、机化是指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 血栓、脓液或异物等的过程,机化的肉芽组织最终可形成瘢痕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2、子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是指异型性细胞累及子宫颈黏膜上皮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
3、起源于深部组织或实质器宫内的良性肿痛往往呈结节状、球形,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4、急性炎症血管通透性增加机制:内皮细胞穿胞机制增强,内皮细胞收缩或直接损伤,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5、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故又称细动脉硬化。
6、绒毛膜上皮癌的病理特点是侵袭性强,细胞不构成绒毛结构,亦无自身血管反间质。靠浸润血管获取营养,病灶处有明显出血、坏死,易发生血道转移。
7、细菌、病毒、立克 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生物性因子为引起炎症最常见的因素。
8、肿瘤实质指的是肿瘤细胞。
9、出血性梗死常发生在组织疏松能容纳大量血液的器官如肺、肠,梗死前先有严重的静脉瘀血更是先决条件,因肺有双重血管(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供应,肠有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二者之间吻合支丰富。
10、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其中,渗出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变化,在局部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11、当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高,间质中有淋巴细胞浸润表示其预后较好。
12、癌与肉瘤的区别在于: (1)癌的组织来源为上皮组织;肉瘤的组织来源为间叶组织。 (2)发病率:癌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3)大体形态特点:癌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肉瘤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4)组织学特点:癌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5)网状纤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6)免疫组织化学:癌细胞表达上皮标记(如细胞角蛋白);肉瘤细胞表达间叶标记(如波形蛋白)。(7)转移:癌多经淋巴道转移;肉瘤多经血道转移
1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凋亡、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包括黏液变性和纤维素性坏死等。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或黏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渗出的过程可概括为其过程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事件:①血管口径改变和血流量增加(炎性充血);②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③白细胞游出和聚集(炎性浸润)。 渗出是由于以上一系列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主动游出及吞噬活动所致,是炎症的重要标志,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3)增生:在致炎因子、组织坏死的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细胞发生增生,并形成以增生为主的炎症局部病变。可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14、良性肿瘤分化较成熟,生长缓慢,在局部生长,不浸润,不转移,对机体影响较少,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生长迅速,会破坏器官结构和功能,还可发生转移,因此对机体影响严重。 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由中胚层残留组织所发展形成,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脂肉瘤是起源于脂肪细胞和向脂肪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的间叶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第2位或第3位。本病男性多见,皮损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大多仅局部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平滑肌瘤最多见于子宫,其次为胃肠道。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瘤细胞互相编织呈束状或呈栅状排列,核呈长杆状,两端纯圆,核分裂像少见。 淋巴管增生和扩张而成的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内皮细胞排列的管腔构成,而其中充满淋巴液。因组织结构不同临床上又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棉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三种类型。儿童发病多见,据临床观察作者发现成人发病也常见,肿瘤生长缓慢,自行消退极罕见。
15、贫血性梗死多发生于组织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心、肾、脾等),梗死区血管压力降低,出血量较少,使梗死区呈贫血状态。
16、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都为消化性溃疡,切片中都可见神经纤维呈小球状增生。
17、肉芽组织的演变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约1-2周后)肉芽组织按其生长的先后顺序逐渐成熟。其主要形态特征为:细胞间液体成分逐步被吸收,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合、退化,数目减少,少数依正常功能需要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并转变为细胞核细长而深染的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时间再长,胶原纤维数量越来越多,越粗大,并发生透明变性,细胞和血管成分更少。最终肉芽组织演变为纤维结缔组织,进而转变为瘢痕组织。
18、转移和出血性坏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良性肿瘤不发生转移,也很少发生出血性坏死。
19、白色血栓主要见于心瓣膜、动脉性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呈灰白色,表面粗糙、质实,与瓣膜或血管壁紧密连接。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构成。
20、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纤维蛋白原大量渗出说明血管壁损伤严重,是通透性明显增加的结果,多由某些细菌毒素或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引起。
21、新肉芽组织的特点:(1)肉眼观察肉芽组织的表面呈细颗粒状,颗粒均匀,生长良好,鲜粉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嫩肉故名。 (2)镜下观察基本结构为:①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均与表面相垂直,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状突起,肉眼呈鲜红色细颗粒状。②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络之间,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③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于肉芽组织之中。肉芽组织内常含一定量的水肿液,但不含神经纤维,故无疼痛。
22、浸润性乳腺癌可分为:黏液腺癌、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乳头状癌、腺样囊性癌、大汗腺样癌、浸润性导管癌等。
23、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统称肉瘤。肉眼呈结节状或分叶状。浸润性生长,体积常较大,质软,切面多呈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细腻,湿润,呈鱼肉状,故称肉瘤。肉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改变。镜下,肉瘤细胞大多弥漫分布,不形成细胞巢,与间质分界不清,肉瘤细胞间有纤细的网状纤维。肿瘤间质结缔组织少,但血管丰富,故肉瘤先易发生血道转移。
24、小动脉增生性动脉内膜炎的病理表现为:内膜显著增厚,并形成层状洋葱皮样结构。
25、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性合并症;栓塞;心室壁瘤;心源性休克和心肌梗死综合征。
26、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常发生于上皮细胞。上皮性化生分为鳞状上皮化生和肠上皮化生两种类型。常见的类型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和间叶组织之间的化生等。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不属于化生现象。
27、绒毛膜上皮癌来源于滋养层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无绒毛样结构,极易发生血道转移,以肺和脑最常见。
28、恶性肿瘤晚期发生恶病质的原因包括:肿瘤生长消耗机体营养;进食和营养吸收减少;毒性物质被吸收;疼痛;精神负担和睡眠不足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