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沙书院的故事及学规

2021-08-20 16:05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白沙书院,原先是在台湾中部的彰化孔庙里面,如今已不存在,却留有一个名头。因为洪氏祖先,在清朝年间倡立书院的时候,书院里所使用的学规,就是沿用白沙书院的,所以留有一个印象在子孙的心中。自古有云:地灵人杰,厚德载物,想当初,白沙书院的来由。创办的官员感到彰化地区,山川秀丽,有白沙特出。想要来兴旺教育,培育人才,便以此为名。


    海迁以后,在台人士,多有自福建、广东两地而来。其中文风与血脉,自然相连无碍。儒学上,福建有朱子、郑樵。广东有白沙、甘泉。白沙书院的命名,恰巧与岭南儒峰陈白沙先生重名。论语中有,名正言顺之云。名实相符亦是儒门教导。地灵则人杰,顺风而来,因地利生,自然也不难。


陈白沙先生的历来经过,自有正史纪录。其传人甘泉子的著述,也非凡丰富。学理内容清晰,沿用作法规矩,在滨海震旦处体悟凑泊,在瘟疫暂停的安静中求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自然刹有一番光景。


⧫白沙书院落成示诸生。清朝,曾曰瑛。

敢因小邑废弦歌,讲苑新开事切磋。

谁谓英才蛮地少?由来高士海滨多。

文章大块花争发,诗思渊泉水有波。

他日应知化邹鲁,好将断简日编摩。


岂敢由于彰化城是个小地方,就废弃礼乐教化之大事呢?

因此新近开设讲堂,专门从事教育、研讨学问的工作。

谁说未设教的地区少有精英人才?原来海边多高明的人士呢!

大自然的山川美景都是如花盛放的锦绣文章,

诗意灵感蓬勃像幽深泉水一般涌出,波波不止。

未来本县应能成为文教兴盛之地,便可将断简残篇好好整理研究、互相探讨学习。


(全诗谕示诸生应自尊自重,尽己之才,努力学习,细心研讨,使本地蔚为教化之冠。字字诚恳,句句表明一个从政者重视教育的用心良苦。)


曾曰瑛。字芝田,江西南昌人。监生。清乾隆10年(1745)曾任淡水同知,兼摄彰化县事。倡建白沙书院,为彰化文教之始。乾隆18年(1753)4月升任台湾知府,为政勤恳,着有令声。遇大旱,曾徒步于烈日之下,祷告祈福,十余日后得雨,人民深为感念。不久之后卒于病,地方士民无不哀痛惋惜。


⧫嘉庆年间知县杨佳森立「以力行为先、立品为重、成物为急」之宗旨,并对各种程度之学生订立读书要目,以为学习进程。


嘉庆十六年,知县杨桂森颁部〈白沙书院学规〉九条,引述如下:


⧫读书以力行为先: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父母,吾根本也:兄弟,吾手足也。凡读一句孝弟之书,便要将这孝弟事,体贴在自己身上。古人如何孝弟,我便照依学将去。始初勉强,渐渐熟习,自然天理融洽,自己也就是圣贤地位。所谓人皆可为尧舜也,切无视道高为远,自己菲薄。又切不可囫囵空读书籍,不留心体贴,致失圣贤立教之旨。


⧫读书以立品为重:立品莫如严义利之辨,试思伯夷、叔齐,何以能留芳千古?不过于义利辨得明,虽饿死而不改其节,所以传也。读「鸡呜而起」一章,要想到舜、跖之辨。有一念争财谋利之心,便是盗跖;有一念矜名重节之心,便是圣贤。若口读诗书,心想银钱,是盗跖也。要占便益,只顾自己,亦是盗跖也。欲严义利,莫如忍、莫如让。如穷苦,要忍得住,毋去蝙人、磕人钱财、田产,且让一番,不可争兢。总是我辈念书,要将气骨撑得住,毋为银钱所害,便是身立千仞之上。即如秀才、童生,有一个乡民,送你二百钱,做一张呈子,断断不可做,此就是能严义利,举此而推,万事可例也。


⧫读书以成物为急:读书不是单管自己的事,譬如我能孝弟,那些不读书人,不知孝弟者,都要我去劝导他。见他孝顺父母,要夸奖他;见他忤逆父母,要婉言劝戒他;见他争财争利,要把圣贤道理解他。见他争才争利,要把圣贤到理解他。见他缆晓得古今兴亡得失忠佞之辨,自己便有决断、有把持。


⧫读八比文:成化之浑穆,正、嘉之深厚宽大,隆、万之架取机法,启、祯之精奥透辟,国初之瑰伟雄壮,要辨得体段出来。凡读一家,要辨明一家眉目。毕竟规模气象,各有互异,不可粗心囫囵读去。


⧫读赋:三都、两京、子虚、上林,雄厚丽则之正规者。

律赋始于唐,亦莫精于唐,宋人赋则单薄矣。

读者于古赋、律赋,俱要寻求正路,不可扯杂。

读诗:五古要读汉、魏、六朝,七古要读杜甫、温庭筠,五、七律要读初唐,五、七排律莫盛大于本朝制作明备之时,亦多士之幸者,其勉之。


⧫作全篇以上者之学规:如上灯时,读名家新文半篇、旧文一篇、汉文十行、律赋二韵、五排诗一首。读熟毕,再将次早所应佩背之四书、经书,本本读熟,登于书程簿内,方可睡去。


次早,将昨晚所读之文韦、诗赋、四书、经书,诵朗熟咏,务须读得极熟,抬去先生讲案,逐本背诵。既背后,学晋、唐法帖百字。写字后,看书二章,约二十行,经书约二十行,有疑义问先生。疑既晰矣,须掩卷,在先生讲案,将所看四书、经书,添虚字、活字于白文,顺义讲去。既讲后,抄大家文、古文、赋、诗各一篇。抄毕,请先生讲解,然后散学。晚间念书如前功,次早仍照前功背诵。既背后,请先生命题,须将题义细求其所以然,寻其层次,寻其虚实,然后布一篇之局,分前后、浅深、开合而成篇,务须即日交卷。交卷后散学,仍夜读如前功。凡单日讲书,凡双日作文,此方有效。


⧫其所读之经书,须本数分得多,篇数拨得少,行数读得少,如诗经分作五本读,每本每日读三、四行即可也。


⧫作起讲或半篇之学规:早午晚之学规,及单日讲书,双日作文字,仍如作全篇者之学规。六、七岁未作文者之学规:先教之以读「弟子职」,使之洒扫、应对、进退、起坐之礼。其所读书,务须连前三日并读。仍须多分本数,一本不过二十篇;每本每日读至五行,使一本书于一个月内外回头,便易熟,并题须随读随讲。其写字,先学写一寸以上之大字。


⧫其读四书,读起时,即连细注并读。凡读诗经、书经、随章添读小序。其答经中注解,择其解字者读之,不过十分取一二也。学庸注全读,论语注读十分之七,孟子注读十分之五,经注读十分之一二。蒙以养正,圣功也,果行育德,其毋忽﹗



整体而论,白沙书院的特色有三。


其一,知县杨桂森于嘉庆十六年(1811)颁部学规,

强调读书「以力行为先」、「以立品为重」,以及「以成物为急」等,

立下以成就高尚人格为书院教育的首要标的;

此外,学规用字十分白话且浅显,有利于儒家意念之传达。


其二,白沙书院山长除早期外,多以地方具有科考功名的士人担任,呈显出在地化的特色。


其三,从学规观之,白沙书院负有启蒙教育之责,在有清正式书院中显得颇为特别。


总的来说,彰化一地之教化,自白沙书院创建后大为迁善,文士受其熏陶者不计其数,开创了彰化一地的文教之风,显见白沙书院教育功能。


嘉庆十九年(1814)任彰化知县的钱燕喜,其于〈观风告示〉中言:

「况夫圣化涵濡,白沙院之薰陶已久,继以人师启翼,凹饼庄之润泽方长。


书院每月官、师各试一次,乃是台湾县级以上书院的通例,最终目的自在科考金榜上的题名。


另从书院学规「作全篇以上者之学规」、「作起讲或半篇之学规」、「六、七岁未作文者之学规」等来看,白沙书院对于教育对象是有作程度上的区隔的,同时亦收有六、七岁的儿童,如是情形在整个清代而言是十分特殊的 。这是白沙书院运作上的一项特色。以上白沙书院故事。


南风有云:

有名感有实,何许自度之。白沙有先生,自来因地实。

后代愿称名,來往也如此。海风存儒士,应生也逢时。


文章中,不同顏色,來自不同人。

白沙书院的故事及学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