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的实力有多强

至圣孔子的实力有多强? 单从一句话便能窥出一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首先,“志于学”,学的是什么?知识。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凡人求知,欲创造生活美好,欲实现理想抱负,欲陶冶精神情操,少有探求大道者,大道的知识无穷无尽,庄子也高山仰止,能参透大道之人,佛教称其为圆觉者,即佛陀,孔子十五岁便有此志向,足见其觉悟。 其次,“三十而立”,佛教将人生比作苦海,张三丰真人说人生于世,譬如无根之树,“浮生世苦海舟,飘来荡去不自由。”人生总是漂泊不定的,如何才能真正立足?孔子三十岁便能摆脱尘俗苦海,佛教称这种境界为“般若波罗蜜多”,可见其才能。再者,儒教理学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孔夫子不仅立住己身,还要为天下立。 然后,“四十而不惑”,人生在世免不了迷惘缠身,佛教有一公案云:狗子有无佛性?赵州禅师答曰:无。然而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对此禅师曰:因为他被业障蒙蔽。禅宗的修行其一便是看清“相”,不再迷惑。再往上说,真正能无所不知的是什么存在?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说:道在什么人眼中就呈现什么样的相,在基督教徒眼中,他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在佛教中,他是佛陀,佛陀具有无穷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孔子四十岁便能达到“不惑”的境界,也就是“半步全知”,可知其智慧。 再后来,“五十而知天命”,常言道:天道常变化,运数杳难寻。孔子韦编三绝,深谙天理,儒教理学也深得此传。然而知天易,逆天难,但从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可知,儒不是顺天道,不是逆天道,而是用天道,正所谓替天行道,便是儒的理念,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亦是其“用”的体现,姑且猜测这便是儒教能统领中华思想千年的原因之一。 再然后,“六十而耳顺”,佛教有一神通名唤天耳通,听世间一切声音,这离全知又更进一步,但还不止于此,所谓“大音希声”,庄子提出的天地人籁,天耳通只能听得人籁可能听得地籁,但天籁无声,孙不二元君曰:“从来至乐在无声。”孔子耳顺的境界已然可以听得天籁,听到道的声音,从而触及道的本真。 最后,“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臻至此境,所想即真,当然这个“真”是在“相”的范围内,儒教心学曰:“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孔子此时的境界心中一念起,世间万象生,便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逾矩”,《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无论先天后天总是符合天道所为而不违背它,那是因为这种境界勘破一切虚妄,发现道其实已在心中,佛教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又云“佛在灵山莫外求,灵山只在汝心头。”这便是佛教的心内求法。 综上,孔子的境界称为圣人,按《封神》的说法又称混元大罗金仙,佛教称其为佛陀果位,而孔子乃是至圣先师,所以孔子称得上万道始祖之一。我仅仅断章取义某一句便能得出以上结论,若以专业详尽全面的方式分析至圣先师,必定会得出更多道和理以及德,对于近代某知名洋哲学家似乎是叫某“黑先生”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徒增笑耳! (以上纯属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