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症,强迫症痊愈的个人经验
先说说自己的病况吧:2018年因为学习压力,出现焦虑型失眠,就是一直使劲控制自己入睡,但越是想要入睡,越是入睡不了;好过一段时间,但时不时会复发,2019年中,因为长期刷短视频,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又因为有学习任务,必须要集中注意力,于是爆发了注意力集中强迫症,姑且叫这个病名吧。和焦虑型失眠一样,一直想要控制自己集中注意力,但越是控制,就越是不能集中,理智上自己也知道不能去控制,但是告诉自己不能去控制,本身又是一种控制。所以很难放下不控制。到今年年初,变成了广泛性焦虑,对入侵性思维特别害怕,于是心态变得特别敏感。爆发过几次惊恐,不过好在没想过自杀。
(容我抱怨一下,这个病真的难搞,中间有过皮肤病,尿频,鼻子不通气,肠道问题,新冠,包括最疼的智齿发炎,我觉得都没有这个心理疾病难受)
这中间我看了森田疗法,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修的觉醒,一念之转,解苦心钥,他们都很有帮助。特别感谢b站up主:神经症疗愈。他是我见到的全网最专业的up主。下面是我的一些笔记,心得。希望对各位病友有用:
1 、专注,活在当下
焦虑,忧郁情绪,会加强大脑的脑回路,而被加强的大脑脑回路,会生成更多偏执的想法,这些想法又会加深大脑焦虑的脑回路。
解决办法就是,让这块脑回路形成别的通道,和这块脑回路原有的突触抢夺资源,这种办法就是专注,活在当下,而且活在当下久了之后,就会产生觉性,即使有观点生出,也不会和观点再认同。这个觉性下面细讲。
打比方就是,有些杂草会分泌一些物质,让土地偏酸,或者偏碱,进而让其他植物不再适合生存,全部都只长这一种杂草,进而土地酸碱性更强,更加只适合杂草,形成恶性循环。而解决之路就是给这块地种上庄稼,抢夺杂草的资源。随着杂草的慢慢减少,分泌物减少,土壤环境恢复,就会慢慢形成正常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两点:杂草不是除掉的,因为想要除掉杂草这个动作本身还是思想,还是在给自己种杂草。
杂草是除不掉的,前期土壤偏酸的时候,人总是莫名其妙的焦虑,烦躁,这个时候我的想法是生的比较多的,但它们都是假的,另外压抑想法也没用,因为底层土壤决定了他会冒出来, 有想法正常。只要坚持种庄稼,保持继续关注当下就可以了。
哪怕环境已经变得很正常,很健康了,时不时还是会冒出杂草,没有哪块地是不长杂草的,这个时候不要对自己太自信,以为可以消除它,因为有些时候我康复了,其实是土壤环境变了,我在不焦虑的土壤里看到杂草,没有感到焦虑而已,并不是我有能力了,越是想要解决问题,问题越多。
我们的目的始终是改变土壤环境,而消除杂草,其实又给土地种上杂草,这也说明康复需要一些时间。不要相信“当下此时此刻”的想法,尤其是偏执的想法,如果想了,产生了认同,也不用去责备自己,因为土壤环境决定了想法冒出来,不怪你,允许自己此时的焦虑,继续活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就可以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个放在当下要温柔地,轻轻地放在当下,感知不到也不要紧。有注意,感知就行了。
2、觉性
觉性有很多名字:觉察,觉知,观察不评判。它类似于数学在理科中的作用,很重要,但更多时候他不起直接作用。
我对觉性的理解:是自己有想法,但是不和自己的想法产生认同,看着自己的想法来来去去,不纠结,不参与,不抗拒,但又始终和这些感受有距离感,没有沉溺其中。但如果要求一个焦虑病人达到这个程度的觉性,无异于要求婴儿会跑。
觉性是需要修炼的,具体可以看解苦心钥这本书,最简单的方法:定生慧,当你完全的活在当下时,哪怕有想法产生,也不会认同,但这个方法太死板,因为心是变动的,无常的,不应该受到约束的,这样子的觉性不太能持久。
解苦心钥说的方法叫刹那定,也就是后念觉知先念,当我去想事情了,知道;当我走神了,知道;当我沉迷于某个事物的时候,知道。就只是轻轻的提醒自己知道了我刚才在干嘛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好了:你看现在那些饭圈的人,都是多无聊,精神生活有多空虚啊,把自己的钱拿去养那些流量明星,那些流量明星演技差,道德败坏,偷税漏税,饭圈和流量明星都是傻x。
你应该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段话,但是我举这个例子的对象不是饭圈,而是我自己,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一种暗爽的,我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批评家的位置,通过去批评饭圈的坏来反衬我自己的三观正确,简单地说,我的分别心对“一种叫三观正的生理快感”上瘾了。也就是佛学中的我执,西方灵修中说的小我。我的自我存在感和这个“三观正的生理快感”绑定了,如果有人反驳我的观点,那就是伤害我的自我感,我大概率是要攻击回去的。
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当我知道自己是对生理快感上瘾的时候,我也没有批评自己,很自然地放弃了这个批评家的位置,原来我刚刚对骂人上瘾了,上头了,哦,下次再不去参与了,反正都是浪费自己的精力。这就是觉性的作用:知幻即离,彻底放弃了我执。后念觉知先念,知道的那刻,你就放弃了那种感觉。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把自我感投入到外物上,饭圈,机圈,建政圈彼此互相吵架,都只是在维持自己的我执而已。
但是不要期待觉性:不要死盯着等觉性出现,那样的心是死板的,对于新手而言,就只是用后念觉知先念,当你觉性练的多了,熟练了之后,你的心会对很多情况敏锐,这种敏锐是自然的,就像运动时的手感一样,说不上来,但是心自己明白了:原来外面都不是它的家,它哪里都不用去;也不要期待觉性能给你带来一蹴而就的效果,知幻即离也不是一天炼成的,就像灯泡一直快速闪现才给了我们一直亮的感觉,觉性升起的多了,才会给我一种我此刻有思想,有情绪,但此刻的思想,情绪并不是我的感觉。这个时候的觉性就好像变成主动的了,好像达到了主动去观察但不评判,不认同的效果。再强调一遍,这种描述都是已经觉悟、顿悟的过来人说的感悟,对于没有爬过山顶的普通人来说,主动观察完全是一种用思维观察思维,用头上长头的方式,实在是太难了。
如果觉性已经出现了,也不要去维持觉性,什么都不用去做,该干嘛干嘛,但是如果觉性出现,却发现自己始终对想法停不下来,那就需要修炼一下定力,也就是上面说的活在当下,注意力轻微集中,集中在一点也可以,集中在全部也可以。
这也是焦虑症,强迫症的病症所在,有这种被动性的觉性,太容易注意到一些敏感点,同时分别心也太强,太容易执着对和错。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焦虑,难受,但忍受着,继续做当下的事情,有些病友在这个阶段基本就康复了,他认为就是简单地转移注意力,我觉得也行,但我的实际经验是,尽量保持轻微地专注,即使没有完全专注也不要紧,专注只是一个形式,森田疗法里有一句生的欲望,死的恐惧,就是说,欲望越强,所承受的痛苦也就越强,所以强烈推荐,轻微地专注就行。
另外心理学理还有一种一念之转的方法,也对觉性有帮助,对自己进行刨根问题的询问:我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很重要?又是否有其他解救方法?即使真的没有做到,又是否代表我的人生很失败?就像这样一直自我询问,也会让自己更深的认识到自己对哪些东西还有执念。
3 、接纳
如果你做不到完全的接纳,那就接纳自己的不接纳,允许自己焦虑,允许自己害怕。
完全的接纳:需要你在焦虑的时候什么都不做,所有的感受都只是默默地承受,感受来,任凭他来,也任凭他去,让生命能量自然的流动。很多大佬,心理学的大佬对完全的接纳都是对完全的接纳这样描述的。它和一个人入睡时的状态很像,随他去,但是又没有集中注意力,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但是太难了,我也不敢说自己做到完全的接纳了,我甚至不太推荐我们焦虑症患者追求这种完全的接纳,其实普通人就是用打游戏,刷抖音转移注意力,活在当下来缓解焦虑的,而完全的接纳,基本就是佛学中的开悟,它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是,人在焦虑的时候,是需要做一点什么来缓解焦虑,这是人的求生欲所在,包括我上面说的集中注意力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找事情做,这是在和人的天性做对抗。二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达到这种完全的接纳,几乎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心态。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在干嘛,我是怎么做到的?
完全接纳的时候,内心是安稳,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不是那种口头上的接纳,心理还是抗拒;但好像也不是集中注意力的同时内心平稳;我上面强调过,通过集中注意力、活在当下虽然也可以达到内心平静,但是时间久了,这样的心是呆滞的,很容易变枯禅,佛学中说无常,就是想解释心是会跑到外面去的。而且,你内心虽然安宁,但却不能去享受周围的感受,因为觉性后对外物有了距离感,而分别心又让我害怕那些感受,比如我听音乐的时候,我知道心里升起了愉快的感受,但我害怕去迎接,顺从,享受那些好听的音乐,因为实在是太害怕自己又会陷进去会误事。
我想了很久,下面只是我的理解:完全接纳时的安宁,和活在当下时的内心安宁,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一个“我”的存在。活在当下的安宁,是可以通过“我”达到的,这个“我”就是意识,就是集中注意力时那种自我存在感,而摒弃掉这个自我存在感,剩下的就只是各种感受,各种想法。而这些想法,感受,都是被动性的,不足为惧的。
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佛学中说的无我,道家说的无为,就是抛弃了意识的存在,我就是意识,意识由于长期外界的的各种规则,限制产生分别心,分别心不能适应现实世界的变化,很容易去控制,去造作。而真正的我并不是意识,但不是意识,那真正的我是什么呢?我实在是描述不出来,只能侧面的去描述,因为没有了意识的造作,控制,不再受到内心抗拒,控制,造作的苦,真正的我,就是受苦的终结。
那么怎么达到“抛弃意识的存在”呢?就是意识到我在去追求控制,意识到我在追求安宁和享受,意识到我在试图集中注意力,来获得“注意力集中时的自我存在感”。知幻即离。自然就放下了。
再强调一遍,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悟,不一定有用,作为焦虑症患者达不到完全的接纳是很正常的,那就通过轻微地集中注意力,忍着痛苦并转移注意力,接纳自己的不接纳就行。
4 、其他注意点
该吃药吃药,该锻炼身体就锻炼身体,这段时间,我失业,啃老了几年,浪费了五年青春,特别是因为焦虑症,强迫症引起的并发症。我同时有躯体化障碍,肠道易激综合征还是要吃药的。社交,工作尽量都不要放下,不要因为这些原因停下生活的脚步。
病症也有正向作用,我的拖延症被顺便解决了,因为可以更多的看到别人的我执,我也不再轻易的和家人朋友吵架。脾气也好了些,也算是一种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