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古书真伪常识》第二卷 第二章 《尚书》辨伪学 读书笔记
《尚书》是种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书,先秦以前叫做《书》,汉初加上了“尚”,关于《尚书》问题最为复杂
但是自从《伏生传经图》之后,可以查到的“造假”事件就有好几个

大概有六次“造假”事件
第一次 :传说是 河内女子无意间得到了几篇《泰誓》 残卷(这个在当时听起来都很假,先秦百篇尚书中,原有《泰誓》。汉初伏生二十八篇没有《泰誓》。汉武帝时,河内女子献上《泰誓》,后汉马融等大家疑它是伪作,所以未传下来。这三篇《泰誓》都是梅氏所献的伪古文。)
第二次 说是发掘了孔子壁 得到《古文尚书》
第三次 汉成帝时代,张霸伪造了好多篇。
第四次 东汉杜林在西州得到了漆书《尚书》
第五次 梅赜(zé),字仲真 献书献《古文尚书》《尚书》五十八篇及《尚书孔氏传》立为官学。但被宋以来的考据家指为伪书。(鉴别伪书特点之一,有的书篇幅数目很不对要注意)
第六次 南朝 姚方兴在街头的得到了《舜典》比旧文多了几十个字
总结:这些伪造的数有的在当时直接被人揭穿,有的则是经过了后世几十甚至几百年才推翻。
甚至像尚书这类的最夸张 从南宋--元--明--清 一直有人伪。不同的伪书各有各的不同,1.篇目不同相差大2.残卷3.上古书卷在经世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 那样也是值得怀疑的。
不同时期的辩伪书专家
最早的一批辩伪《古文尚书》,没有攻击经书本身,还只是认为 上古书卷在经世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 ,不像那个时代的语法。
第二批辩伪《古文尚书》,是进攻经书本身,但也只是在零星的笔记,文稿,文集中提到了一些对《古文尚书》伪书的看法。
第三批就比较有针对性了,首先是著作一本书《尚书考异》《尚书谱》之类的书论述真伪书。还有后来的《古今伪书考》
第四批,在一些人辩伪古书的时候,一些人还在积极为古文尚书 做辩护,他们还做了《古文尚书冤辞》等书辩护
如果把伪书看成一件伪造的艺术品,该如何鉴别呢?
证据一:篇目数目名称差别大,
证据二:篇目数目名称差别大,
证据三:抄袭的痕迹明显,造假做伪书不可坑品控捏造,很多句子可能是从 荀子 论语中抄袭,后来清朝的《古文尚书梳证》将此事详尽解释,的确是采众家古文而成。
汉武帝后期,孔安国得到了孔壁古文《尚书》比 鼓声传经图多了有十六篇,这个十六篇大家大多还是当做真的。
复生传经---欧阳生---再传--儿宽,儿宽是孔安国的弟子,这样说起来 复生和孔安国还是有关系的,但是为什么两个人的教材不一样呢。?
《
所以这样子的情况下 ,后市才有了“开成石经”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石经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当年,熹平石经曾轰动京师洛阳,甚至轰动全国。石经刻成,被竖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造成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

公元830年,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块石碑有2米多高,它们比肩连接,绵延百米,两端有石柱夹护。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由于唐朝当时的印刷技术不发达,与考试有关的儒家经典专著供不应求,很多人只能用传抄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名著,很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和大量笔误,也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当时的朝廷之所以兴师动众地做了刊刻石经这么浩大的一个'文化工程',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经典的 准确性和权威性。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所以有人说,《开成石经》是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

